世人皆知,章含之是毛主席的英语老师,也是外交部有名的"五朵金花"之一。她的第二任丈夫乔冠华,更是新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位才子外交家。1983年,当乔冠华离世时,整个北京城都笼罩在一片哀伤之中。
葬礼当天,中央派出治丧组为乔冠华举办隆重的追悼会。作为遗孀的章含之一直保持着得体和分寸,将后事料理得井井有条,丝毫看不出忧伤之色。可就在这时,一位特殊的客人的到来,却让这位经历过无数风雨、见惯大场面的外交家泪崩当场。
这位特殊的客人究竟是谁?为何能让一向坚强的章含之如此失态?
一、名门之女的成长轨迹
1935年,在上海法租界一处幽静的宅院里,年仅8岁的章含之坐在父亲章士钊的书房里,认真地翻阅着英文读物。章士钊看着这个聪慧的女儿,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含之啊,这本《格林童话》读得怎么样了?"章士钊放下手中的文件,轻声问道。
"父亲,我已经能读懂大半了!"小小的章含之带着几分骄傲地回答。
这样的场景在章家经常可见。章士钊虽贵为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但对这个掌上明珠的教育从未懈怠。在他的悉心培养下,章含之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语言天赋。
1943年,正值抗战期间,16岁的章含之随父亲来到重庆。这一年,重庆各界为支持抗战举办了一场慈善义演。章含之登台演唱了一首英文歌曲,获得满堂喝彩。演出结束后,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翁文灏特意来到后台,称赞她的英语发音纯正。
战后,章含之随父亲回到上海,进入沪江大学附中就读。这所学校以英语教学闻名,章含之在这里如鱼得水。1948年,她在学校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中夺得第一名,演讲稿还被刊登在了《申报》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章含之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深造。在这里,她的语言天赋得到了更好的发挥。课堂上,她总是能准确地翻译出各种复杂的外交文件;课后,她还经常帮助同学们练习口语。
"章含之同学的翻译水平,已经完全可以胜任外交工作了。"外语系主任在一次教研会上这样评价道。这句话很快传遍了整个学校,让章含之的名字在北外更加响亮。
1952年春天,一个重要的机会降临。外交部需要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章含之被系里推荐参加选拔。考核现场,她出色地完成了英语口译和笔译测试,一举通过选拔。
"章同学,你知道吗?你的笔译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高的。"考官宣布结果时说道。
就这样,还在读大学的章含之开始接触外交翻译工作。她经常往返于外交部和学校之间,白天上课,晚上就去外交部加班翻译文件。渐渐地,她出色的工作能力引起了上级的注意。
1954年,一个更大的转机出现了。在一次重要的外事活动中,章含之临时被抽调担任翻译。她沉着冷静的表现和准确的翻译,获得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这个年轻同志很有前途啊!"一位外交部的老干部这样评价道。从此,章含之开始频繁出现在重要的外事场合,她的翻译事业也走上了快车道。
就在这一年,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毛主席需要一位英语教师。在多方推荐下,章含之的名字出现在了候选名单上。这个消息传来时,她正在外交部加班。
"含之,你愿意去教主席英语吗?"外交部的领导亲自询问她的意见。
"这是组织的信任,我一定会努力完成任务。"章含之郑重地回答。
二、命运转折的重要抉择
1957年冬天,北京大学的校园里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章含之和她的第一任丈夫洪君彦坐在未名湖畔的长椅上,谈论着各自的工作。那时的他们,还是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含之,你在外交部工作得怎么样?"洪君彦轻声问道。
"很忙,但很充实。"章含之简短地回答。这样的对话,渐渐成了他们婚后的常态。
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世界在悄然发生变化。章含之在外交部的事业蒸蒸日上,而洪君彦依然在北大经济系任教。1963年,一个意外的机会改变了章含之的人生轨迹。
那是在一个重要的外事活动上,时任外交部部长的乔冠华第一次注意到了这位能力出众的年轻干部。会后,乔冠华专门找到她。
"章同志,你对这次会议的翻译工作准备得很充分。"乔冠华说道。
"这是我应该做的。"章含之回答得干脆利落。
从那以后,章含之开始经常参与乔冠华主持的重要外事活动。在工作中,她发现这位年长她二十二岁的部长不仅工作严谨,还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打破了章含之平静的生活。洪君彦因为教授西方经济学被批斗,两人的婚姻危机浮出水面。
"含之,我们好好谈谈吧。"某个深夜,洪君彦终于开口。
"已经没什么好谈的了。"章含之的语气异常坚决。
1968年春天,洪君彦与校内一位女教师的关系被揭发。这成了压垮这段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年秋天,两人正式离婚。
离婚后的章含之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在一次出访任务中,乔冠华专门找她谈心。
"工作再忙,也要照顾好自己。"乔冠华递给她一杯热茶,语气中带着关切。
渐渐地,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乔冠华常常在工作之余和她探讨国际时局,有时也会聊些诗词歌赋。
1973年春节前夕,乔冠华在一次部务会后留下章含之。
"含之,我知道我们年龄差距很大,但我想照顾你一辈子。"乔冠华的话掷地有声。
这个突如其来的表白让外交部上下都很意外。不少人劝章含之要慎重考虑,毕竟两人年龄相差太大。
"年龄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两个人志同道合。"这是章含之对所有质疑的回答。
1973年夏天,在一个宁静的午后,章含之和乔冠华在章士钊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两人搬进了中南海附近的一处小院,开始了他们的共同生活。
乔冠华虽然年长,但对章含之体贴入微。每天清晨,他都会为她准备一杯热牛奶。闲暇时,两人常常坐在院子里,讨论国际形势,或者吟诗作对。
"你不觉得我们这样很好吗?"有一次,乔冠华笑着问道。
"是啊,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章含之的回答,让这个下午显得格外温暖。
这段迟来的姻缘,让章含之找到了事业与生活的平衡点。在外交战线上,她依然是那个雷厉风行的"五朵金花"之一;而在家中,她是乔冠华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
三、外交生涯的璀璨岁月
1974年初春,外交部办公大楼里一片忙碌。随着中国外交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需要处理。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外交部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女外交官,人称"五朵金花",章含之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位。
那天,一场重要的外事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章含之作为主要翻译,出色地完成了多国外交官之间的交流工作。会议结束后,乔冠华拍着她的肩膀说:"好样的!这次会议的成功,你功不可没。"
"这是我们外交战线上所有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章含之谦虚地回答。
在外交部,章含之和乔冠华配合默契。她负责具体的翻译和接待工作,而乔冠华则掌控全局。两人常常为一份外交文件反复推敲,力求措辞准确得当。
"你看这句话,是不是改成'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会更恰当?"有一次,乔冠华指着文件上的一处问道。
"确实,这样更能体现我们的立场。"章含之认真地回答。
1975年夏天,一个特别的客人来到了乔家。那就是陈毅元帅的女儿陈丛军。从那以后,陈丛军经常来访,和章含之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含之姐,听说你最近在筹备非洲外交官访华团的接待工作?"一次茶叙时,陈丛军问道。
"是啊,这次来访的都是非洲新兴独立国家的代表,工作量很大。"章含之一边泡茶一边说。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外交工作常常面临各种挑战。有一次,一个西方国家的代表团突然提出要改变访问行程。章含之临危受命,连夜修改方案,最终圆满完成接待任务。
"不愧是咱们外交部的金花!"乔冠华在部务会上这样称赞她。
1976年,一场重要的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章含之担任大会主要翻译。会议进行到关键时刻,一位外国代表突然提出了一个敏感问题。
"请容我向中方代表询问......"那位代表话音未落,章含之就准确地捕捉到了问题的关键。她沉着冷静地翻译,既不失外交礼仪,又巧妙地化解了可能的争议。
"含之同志,你这次的临场应变很精彩。"会后,一位老外交官这样评价道。
1977年深秋,陈毅元帅故居举办了一场诗会。乔冠华带着章含之参加,与会者除了外交系统的老同志,还有不少文化界的名人。
"今天我们不谈公事,只谈诗词。"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笑着说。
章含之和乔冠华配合默契,你来我往,吟诵了多首诗词。这样的场合,让人看到了他们除了工作之外的另一面。
1978年,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全面实施。外交部的工作更加繁忙。章含之经常要往返于不同国家之间,处理各种外交事务。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每天给乔冠华打电话,汇报工作进展。
"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电话那头,乔冠华总是这样叮嘱。
在外交部,章含之和其他几位女外交官并肩作战。她们各有所长:有的擅长外交谈判,有的精通多国语言,而章含之则以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著称。
"五朵金花"的美誉,渐渐传遍了整个外交战线。她们以自己的方式,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书写着华彩篇章。
四、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1983年初,北京医院的特护病房里,乔冠华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从确诊癌症扩散的那一天起,章含之就在医院里日夜陪伴。
"含之,你也该休息休息了。"乔冠华看着守在床边的妻子说道。
"我不累,你安心养病就好。"章含之一边说,一边为他掖了掖被角。
每天清晨,章含之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为乔冠华准备早餐。她亲自将水果榨成果汁,把食物煮成流质,一勺一勺地喂给他。
"这西瓜汁很甜,你也尝尝。"乔冠华总是这样说。
有一天,外交部的老同志们来探望。乔冠华坚持要坐起来接待大家,还谈起了国际形势。章含之就站在一旁,默默地扶着他的背。
"冠华同志的精神头还是这么好!"一位老同志感慨道。
"是啊,多亏了含之照顾得好。"另一位老同志附和道。
每到傍晚,章含之都会为乔冠华读一会儿书。有时是国际新闻,有时是古典诗词。这是他们相处最安静的时刻。
"你读得真好。"乔冠华常常这样夸奖她。
9月22日那天,病房里格外安静。乔冠华突然对章含之说:"把窗帘拉开吧,我想看看外面。"
章含之拉开窗帘,秋日的阳光洒进病房。乔冠华的气色突然好了起来,脸上泛起红润。他挣扎着坐起身,握住章含之的手。
"这辈子遇到你,真好。"他轻声说完这句话,就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医生和护士闻讯赶来,但已经无能为力。章含之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直到医护人员搀扶她坐下,她才轻轻说了一句:"让我静一静。"
十分钟后,章含之站起身,开始处理后事。她打电话给外交部,通知相关部门,安排追悼会事宜。整个过程中,她表现得冷静而得体。
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中央派出治丧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送别这位功勋卓著的外交家。章含之穿着一身黑色旗袍,站在灵堂前接待来宾。
"含之同志真是坚强。"有人这样说。
就在这时,陈毅元帅的女儿陈丛军出现在灵堂门口。她快步走向章含之,两人紧紧相拥。多年的友情在这一刻化作无声的泪水。
"含之姐......"陈丛军的话还没说完,章含之就失声痛哭起来。
这位在外交战线上叱咤风云的女性,这位一向以坚强著称的外交家,在至交好友面前终于卸下了所有的坚强。那一刻,她不是外交部的"金花",不是能干的外交官,只是一个失去至爱的普通女人。
陈丛军搀扶着章含之走到休息室。两人谁都没有说话,却胜过千言万语。窗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
这一刻,章含之终于真切地感受到:乔冠华真的离开了。那个和她并肩作战的战友,那个和她谈诗论道的知己,那个在生命最后时刻还在关心她的丈夫,永远地离开了。
五、一生传奇的历史印记
乔冠华离世后,章含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整理丈夫的外交文献工作中。1984年春天,在外交部的一间办公室里,她翻开了一摞泛黄的档案。
"这些都是乔部长亲笔写的外交备忘录。"一位老同志指着档案说道。
章含之轻轻抚摸着那些文件,上面记载着新中国外交史上许多重要时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谈判过程、同各国建交的重要文件、重大国际会议的发言稿。
"这份是1971年联合国大会的发言稿,当时就是含之同志翻译的。"另一位老同志补充道。
1985年,外交部决定编纂一部《新中国外交实录》。章含之受邀参与编辑工作,她整理的许多珍贵史料被收录其中。
"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章含之在编辑会议上说道。
1986年,一位外国记者来到北京,专程采访这位传奇女性。
"您能谈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工作吗?"记者问道。
"那时候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充满干劲。"章含之回忆起往事,"记得有一次接待外宾,我们熬了三天三夜准备文件。"
1988年,外交部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展览,展示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展厅里,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1972年,章含之在一次重要外交场合担任翻译的情景。
"那次会议可真不容易。"一位退休的外交官感慨道,"要不是含之同志临场应变,差点出了外交事故。"
1990年,章含之应邀到外交学院给学生们作报告。讲台上,她分享了自己数十年的外交生涯。
"外交工作需要胆识,更需要智慧。"她对年轻学子们说。
1995年,一部反映新中国外交历程的纪录片开拍。制片人专程找到章含之,请她担任顾问。
"您和乔部长是新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段佳话。"制片人说。
"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章含之平静地回答。
2000年,在一次老同志聚会上,有人提议整理"五朵金花"的事迹。章含之欣然同意,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些都是宝贵的外交经验。"一位年轻的外交官说。
2005年,章含之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她仍然关心着国际形势。每天早晨,她都要看完所有的国际新闻。
"你们知道吗?含之同志到现在还保持着这个习惯。"她的护工这样告诉来访的同事。
2008年1月26日,章含之在北京朝阳医院安详离世,享年73岁。她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从一名普通的翻译,到外交部"五朵金花"之一,再到乔冠华的贤内助,她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外交战线赞歌。
在她身后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她和乔冠华共同写下的外交文献。那些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他们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奋斗的点点滴滴。
她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一本翻译到一半的外交文件,仿佛在等待主人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