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复高考后,一篇满分作文被判0分,邓公震怒:重新阅卷

海瑶评过去 2024-11-15 02:29:52

1977年,高考第一篇满分作文被判零分,惊动邓公,随即怒批4个字作为回复。

写出这篇作文的是一位云南考生,按照他的文化水平,考上北大简直是轻而易举,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作文交上去后,竟让阅卷老师脸色大变。

教育部亲自下达命令,将作文判作0分!

这篇作文究竟有何问题?邓公又会作何回复?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1977年高考零分作文之谜。

一 恢复高考

1977年初,《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好消息:

不管你是农民还是工人,复员军人也好,地方干部也好,上山下乡的青年也罢,只要想求学,都可以来参加高考。

消息一出,全国上下为之一震,尤其是那些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青年们,更是欢喜雀跃,这篇消息意味着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广大学子们终于能重新参加高考。

这一刻他们等了太久,从1966年开始,高考制度就逐渐被废除。

从那时候起,我国科研教育领域就一蹶不振,青年们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出路,他们只能去乡下教学,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普及知识。

可即便如此,我国教育领域还是遭受了很大重创,在北京这样的首都城市,能识字的人都是屈指可数,更别说在全国乡镇地区。

那时候全国文盲数量远超我国总人口的一半,特别是在乡下,绝大部分的人五谷不分,大字不识。

文化水平越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就会持续走低。

可以说从60年代到70年代,我国科研领域始终止步不前,更要命的是,文盲生出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文盲,全国学校少,能就读的机会也很少,文盲一代一代衍生下去,整个中国都刮起了一股名为文盲的风气。

反观那时候的国外,英美国家已经看起了电影,还有国家修起了地铁,人才一批又一批,而我国却陷入了泥潭里。

没了高考制度,选拔人才也成为了一大难题,当时很多人采取的方式是举荐,这又让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丧失了机会。

一些干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家亲戚孩子谋职位,所谓的举荐,完全是剥夺了平民的参选机会,那些走后门被举荐上来的人,有的连字都不认识,更别说为我国出力报效祖国了。

到了70年代,情况越来越严重,地方干部甚至出现了不识字的情况,远在北京的邓公也逐渐意识到:

必须改变现状!恢复高考!

为了让广大学生重回考场,邓公联系了教育部的专家,然而那些专家都不愿意配合,有的装病不见邓公,有的则谎称有事要忙,邓公心知肚明,特殊时期给这些专家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他们不愿意再次卷入政治旋涡中。

邓公请不动这些专家,那就三番两次登门,那些专家看到邓公的诚意,都感到有些动容,最后终于答应邓公,将共同商议恢复高考一事。

至于其他一些难啃的硬骨头,邓公则表示:

赞成就干,不赞成的话就走人!

再这样强硬的态度下,恢复高考终于被提上日程,到了1977年,一切都准备就绪,随着人民日报一则消息刊登出去,全国学子都得知了恢复高考一事。

紧接着,他们便开始准备起了第一场高考,学校旁边的书店,可谓是人满为患,平时卖不出去的资料全部都被哄抢一空。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中,竟然会出现一次零分作文事件。

邓公高度关注这场考试,零分作文一事也被他得知,看完这篇作文后,邓公气得连夜下令,并做出了4个字的回复。

邓公究竟说了些什么?这篇作文又为何被判零分?

二 零分作文

1977年11月21日,全国各地热闹非凡,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考试,许多青年、干部、复员军人全部齐聚于此,他们年龄差距大,身份悬殊大,但大伙都有同一个目的,那就是参加高考。

根据当年的数据统计,1977年的高考,总共有570万名考生,对比起我们今天的人数来看,并不算多,那是因为许多人没有信心参加第一场高考,他们大多数准备的都是1978年的高考。

在1977年的570多万考生中,有一个来自云南的考生,恢复高考之前,他来到云南农场劳作,在这蚊虫肆虐的地方,他本以为再也没有机会参加高考,殊不知,就在1977年,高考突然恢复。

云南考生马不停蹄开始复习知识,在各大书店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平时在农场劳动后,也能看到他在读书看报。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1月,云南考生带着证件来到考场,看着熟悉的教室,他文思如泉涌。

整场考试下来,可以说是酣畅淋漓,超常发挥,尤其是作文部分,云南考生结合事实,写下了一篇文笔优美的惊天之作,按照他平时的水平,考上北大那都是轻轻松松,再加上这篇作文,足以让他在500多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就这样,云南考生自信地走出了考场,在这之后,他继续在农场劳作,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等来自己考上名牌大学的消息。

但让他失望的是,一个月过去了,周围考生都收到了信件,有的是城镇里的普通大学,有的是北京上海的高级学府,这些考生奔赴各地,都在为入学做准备。

唯独云南考生没有收到消息,一开始,他还以为是自己的成绩过于优异,可能通知书会延迟发放,但他又等了一个月时间,临到快开学,也没能受到教育部传来的消息。

他隐隐察觉出一丝不对劲,随即云南考生找到当地的考场,询问工作人员后,才知道要去县里的教育局才能问清楚情况。

云南考生立马坐上了开往县城的大巴,摇摇晃晃好几个小时后,终于抵达了县城,一看到这位考生的到来,县教育局的干部们全都变了脸色。

当考生询问起自己的成绩时,干部们只告诉他没有考上大学,落榜人员不予分发通知书。

云南考生不服气,按照他的水平,不可能考不上大学,就这样他在教育局闹了大半天,直到惊动了教育局局长。

局长出面后,考生才得知,自己所写的那篇作文出了大问题,问题严重到只能打零分,少了作文的分数,考生的大学梦不得不破灭。

那篇作文里写了什么呢?

通篇文字优美,但记叙的内容却让人不敢看,原来,云南考生将特殊时期的社会状况写了进去,甚至还涉及到伟人的功绩,他的作文内容过于敏感,已经影响到了考生的政治立场。

阅卷的时候,就有工作人员不敢打分,有人说作文立意深刻,文辞优美,完全可以打满分。

但也有人说,写作者立场不正,思想不端,就算写得再优美,这也不符合要求。

双方争执不开,最后教育局长下达命令:

暂时判零分处理。

如果将这样一篇问题作文打满分,到时候追查下来,他们谁都担不起这种责任。

就这样,云南考生的作文被判了零分,他也因为失去了作文分数,而与北大失之交臂。

然而,事情发展到这里并未结束,零分作文的消息传到了北京,邓公得知后,亲自下令让阅卷老师重新批改。

邓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名考生最后又有何下场?

三 邓公震怒

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大考中,就出现了这么一篇零分作文,作文由云南考生亲自书写,里面竟然记录了特殊时期的社会状况。

可以说是文笔犀利,用词泼辣,这样的一篇作文,没人敢给他打满分,保险起见,只能按照零分来处理。

对于这样的判决,云南考生自然是不服气的,他跑到县里的教育局要说法,可当地干部始终支支吾吾,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些阅卷老师认为,刚好可以趁机重新阅卷,只不过试卷必须拿给省里的老师批改,等到试卷传到省里后,省里的专家们也拿不定主意,这篇作为就这样被层层上报,一直传到了北京教育部的档案室里。

这下事情直接闹大,就连邓公也知道了此事,好端端的满分作文被改成零分,邓公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存在,为此邓公找来教育部的专家,大伙共同阅读之后,都有同样的感受:

抛开内容不谈,作文完全可以打满分!

一些专家的建议是,作文不适合记录敏感内容,如果打满分,恐怕会带坏社会风气。

但邓公却认为,必须重新批改,如果仅仅因为作文写得太真实,指出了社会弊端,就直接打零分,那这样以后谁还敢说真话?

再一个方面,对于特殊时期的错误,我们要摆平心态,敢于承认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改正过来,走上正确的道路。

如果怕人指指点点,甚至不敢面对,这样是不会有进步的。

最终在邓公的坚持下,这篇作文被重新批改,阅卷专家们重新打分,经过好几轮批改,作文终于被打上了满分。

消息传到云南考生耳朵里,他简直是喜极而泣,但由于时间拖得太长,作文从县里抵达省里,再来到北京,虽然最后被打了满分,可这已经耽误了太多时间,距离北大招生已经过去了很久。

也就是说,云南考生还是错过了北大,最后他只能去到一所普通的学校就读。

对于云南考生而言,这或许是一次遗憾,但对于广大群众而言,这就是一次教训。

有人会说,如果没有特殊时期,如果当年没有取消高考,是不是就没有这些问题?

其实当年取消高考,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学生时常罢课罢工,这在当时闹出了很多乱子。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涌现了许多高校,但乡下却十分贫瘠,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城乡之间存在极大差距。

为了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这才有了上山下乡,从城市里下来的青年们有知识有文化,他们来到乡下后,既能找到一份工作,又能给当地村民补充知识。

时间一长,高考便受到了影响,到了后期,高考便被逐步取消,转而取代的是举荐制度。

取消高考是由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的,1977年,上山下乡问题频出,邓公这才出面主张恢复高考。

“赞成就干,不赞成就改行!”

在邓公强硬的态度下,高考得以继续,光是第一年就迎来了570万考生,到了1978年,考生人数更多,直接飙升到了610万,最后的录取人数也高达40多万。

往后走,每年的考生人数都在增加,录取率也在逐步攀升。

这些学子们进入高级学府后,成为了我国首批带动科研领域发展的顶梁柱,在这之后,新中国以火箭般的速度追赶上了欧美国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心求学的学子们。

到了今天,我国已经拥有了上亿名大学生,科研领域也在持续发力,在繁荣的今天,我们依旧能记得邓公的高瞻远瞩,也记得他为了恢复高考所做的那些努力。

0 阅读:0

海瑶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