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阅读的好教材有三大特点,教材改革任重道远

宁拙说 2024-11-26 18:02:40

教理科的都感叹教材太难,没有教师教,学生读不懂教材。教文科的都感叹教材远离学生,不培养孩子探索自我的智慧。因此,学生不喜欢阅读教材,阅读教材的孩子少之又少,都是听教师讲教材。

学生不读教材,哪来自学能力?像语文,学生不研读教材,阅读素养就无法形成,因为听不出阅读素养。

哪天,孩子喜欢读教材,不需要教师要求,就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习就是快乐?哪像眼下,学习与快乐无缘。

要赢得学生喜欢,教材编写者必须高度尊重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怎么能像现在这样?现行教材有两个可怕的特点,一是远离学生经验,二是知识从天而降,又难又狭窄。学生喜欢的教材必须至少有三个特点:

1 孩子是知识的探索者,知识不能从天而降

孩子必须进入教材,以孩子视角探索知识。知识是亲切而充满趣味的,不是逻辑就是情感趣味。就像作家写小说一样,必须以读者为上帝,故事必须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求知欲。

诚然,教材不是小说,而是知识。不过,编写者始终没有忘记孩子,是从孩子的认知心理来展示知识,孩子阅读就能进入角色,成为热情的探索者,激发求知热情。

可是阅读现行教材,只有编写者的意图,认定学生必须学习这些知识,知识也就从天而降,带着高冷的面孔,拒学生于千里外。

教材编写者跟高考命题者一样的意图,把知识神圣化,把技能魔鬼化,是强迫学生接受知识,而不是培养孩子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基础阶段的知识对于未来发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探索知识的好奇心,是探索孩子的天分,从而奠定未来发展方向。

让孩子厌恶知识,也就截断未来探索知识之路,所以学校才培养不出尖端人才。这个道理也难懂吗?到底是用浮力定律刷题海,还是用浮力定律启蒙孩子探索科学的热情?

2 孩子是知识的创造者,探索自我天分

教材不只是展示知识,培养孩子的阅读和探索热情,更是创设情境和实验,提出研究任务,让孩子进行创新实践。

知识学习之后,必须用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有两个特点,一是为执行研究任务,引导学生大量研读,进入文献研究;二是必须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两种路径让孩子发现新的知识,觉悟新的思想,建构三观。

教材编写者似乎根本不知道,创新实践才是最有意义最有趣味的学习探索。孩子写一首小诗,就蕴含着爱的启蒙、想象的开发及表达的智慧,怎么能用应试作文禁锢创新天分呢?

教材必须有四类创新实践的安排:科学实验、技术发明、文学艺术创作及班级管理等。这些实践才是兴趣之源,智慧之源,从而切实有效地探索天分。

刷题天分没有意义,多少刷题厉害的孩子进入社会没有大作为,几十年教育早已证明。只有创新天分才有意义,只有在创新实践中才能探索和培养创新天分。

如果阅读教材趣味盎然,落实教材创设的创新实践,执行创新任务,就更是令孩子痴迷的探索。

思想是创新实践的认知结晶,是创造新知识;艺术作品和创造发明是创新实践的可视成果,高端人才是不是指日可待?

3 自我是探索的对象,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

教材除了科学知识,还有文化知识。科学是认识自然的智慧,文化是认识自我的智慧。教材之所以充满趣味,是因为自我成为探索对象,阅读教材就是阅读自我,探索自我生命。

教材不过解决文化的两大核心问题,自我是谁,走向何方!

教材就成为探索自我生命的明镜,阅读历史教材,就是培养孩子治世做人的智慧,哪里是把历史知识用教条的方式表达,让孩子死记硬背呢?每个朝代都有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智慧才是教材编写的目的。

因此,教材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凝聚孩子思维,专注地探索问题,培养自我认知的智慧。

美国孩子最喜欢的学科是高中阶段选修的美国历史。为什么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学生热爱的却少之又少?

阅读政治教材就是以横的方式培养治世做人的智慧,当今社会面临那么多大问题,人为的灾难频发,为什么不以政治培养孩子做人治世的智慧呢?

语文教材更是系统探索自我情感,培养自我思想的文化载体,理应按情感规律编写探索自我心灵的教材。比如,以自爱启蒙的单元为例,就应选择中外表现生命尊严的名篇,孩子在集中研读中唤醒自爱,播种自爱的信仰。孩子是不是就非常喜欢阅读了?

1 阅读:5
宁拙说

宁拙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