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浙江卷文言文《琅嬛福地记》》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龙文国学苑 2017-11-21 09:04:33
2016年高考浙江卷文言文《琅嬛福地记》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古代官名。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曹操品评一下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官),游于洞山。缘(沿着,顺着)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多少)?”茂先曰:“华(我。张茂先名华,字茂先。古人重礼仪,很注意称谓。称自己要称名,称别人要称字,以表尊称)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拿,抓住)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历代史书)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各国的史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jiōng yuè,门户锁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指用篆体字书写),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薇、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躬身作揖,迎揖引进)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táowù)》《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茫然)自失(因感空虚、不足而内心若有所失)。老人乃出酒果饷(xiǎng,本义是给在田间里劳动的人送饭,这里指“招待”)之,鲜洁(鲜美洁净)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两三日)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携带粮食)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fǔ,刚刚,才)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㾂(痴痴地。㾂:hāi,病)伫视,望石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而去。

       嬴氏(指秦始皇。嬴氏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姓)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指文字。《易·繫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序》:“始画八卦,造书契。”)前,结绳(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相传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现在某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还有用结绳来记事的。 中国古代文献《周易》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以书契。”)亦有记。繇(古同“由”,从,自)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没落,末世)。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shèng,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这里泛指车),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庄子·逍遥游》:“蛄蟪不知春秋”——蟪蛄过不了冬,所以不知春秋)。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指小孩子)。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荒草藤萝)惟薜荔(bì lì,为桑科榕属,常绿攀缘性灌木藤本植物。毛泽东《送瘟神》:“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众多村民都像吃多了木莲糕一样拉肚子不止,遭受血吸虫病的危害,很多人都死了,只剩下空空的村落,冷冷清清,很凄惨,像是鬼魂在歌唱一样)。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企望,盼望)。坐卧十年许(十多年。许:表示大概的数字,上下,左右。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中有鱼大约一百条左右),此中或开示。

  (选自贾谊《治安策》)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答案】 A

【解析】肃:躬身作揖,迎揖引进。结合句子结构,可以推断出“肃”在这里应为动词。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二十年外书

若望仆不相师

多所未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

【答案】B

【解析】A.与:介词,跟,同。(司马迁《报任安书》:“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而世俗的人又不把我同死于名节的人相提并论。)B.若:连词,如果/像,好像。(司马迁《报任安书》:“若望仆不相师。”——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C.所: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苏洵《六国论》:“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D.连词,表顺承关系。(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结束了礼仪之后就送他回赵国了。)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答案】C

【解析】由“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以及全文内容可知,文章“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错误。从全文看,结尾提及“嬴氏焚书史”,其目的告诉人们,虽然遭此焚书坑儒一劫,然世间书籍仍浩如烟海。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1)注意关键词“爽然(茫然)”“乃(于是)”“饷(招待)”

(2)注意关键词“方(才)”“见(见识)”“春秋问蛄蟪(联系《庄子·逍遥游》:“蛄蟪不知春秋”——蟪蛄过不了冬,所以不知春秋)”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解析】题中文段,“曰”“矣”“也”“者”都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动词“寝”的处所是“其上”,其后应断句;动词“燃”和“安”之后都既无宾语也无补语,后面应断句;“方今之势”是“何以异此”的主语,主谓之间应断句。

    文言断句的题目,可以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句子词语结构的对称,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参考译文】

       晋朝太康年间,张茂先担任建安从事,某天在山洞中游玩。沿着溪流深入洞中,见到一位老人枕着书在石上躺着,张茂先便坐下与他谈论。张茂先看到他所枕的书,上面的文字都是蝌蚪样的,不能分辩是什么字,张茂先感到很奇异。老人问张茂先说:“你读了多少书?”张茂先说:“我还没有读的书,是二十年内的书,如果是二十年前的书,那么我确实已经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拉着张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里面路径很宽,来到一间精致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张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内室,里面藏书更多。张茂先又问老人:“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后来又来到一间密室内,门锁很坚固,还有两只黑狗守在门前,门上有篆体的署名,写着“琅嬛福地”。张茂先问老人:“这是什么地方?”老人答:“这些是玉京、紫薇、金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犬说:“这是痴龙,守在这个地方已经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迎接茂先进入,张茂先看到这些藏书,记载的都是秦汉以前和海外各国的事情,大多是自己没听说过的,像《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这些书也都在这里。张茂先一时间茫然失落,无所适从。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茂先为此在这里逗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道:“过段时间我多带点吃的再来拜访,到时我要看遍群书。”老人笑笑,什么也不说,送张茂先出去。张茂先刚一出门,门外的石头突然自行闭合。张茂先回头看时,只见到杂草藤萝,环绕着石头生长,石头上的苔藓也合拢在一起。张茂先呆呆地站着看了良久,对着石头拜了两次就离去了。

       当初秦始皇嬴政烧尽史书,咸阳城的大火正猛。但这里却保留了全部的史书,连一个字都没有少掉。向上追溯至书契前,连上古结绳的事都有记录。从前人们视伏羲为文明的起点,现在看来伏羲也并非是排在前面的。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国家,我们中原九州之地与之相比小的如同一粒黑痣。我读了三十车的书,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即使像石彭与凫毛这样的长寿者,其所见所闻也不过如同儿童。我想再进去向老人请教,无奈迷失路途不能到达。回头看着绝壁之间,荒芜的蔓草与薜荔丛生。我好后悔出了那扇门呀,如今只能可望而不可及。在这里等上十几年,或许这扇石门会再次开启。

 

【考试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薇、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㾂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二十年外书

若望仆不相师

多所未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0 阅读:0
龙文国学苑

龙文国学苑

国学经典诵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