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粮食能不能丰收,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和我们每个人的饭碗息息相关。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全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实现增产大丰收,交上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异答卷”,再次宣示了中国人的饭碗已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图源:央视新闻
坐落于我国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的长江大学,聚焦“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计,开办农学教育至今45年。45年来,学校坚持把科研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把流动的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把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奏响了一曲助力农业发展和粮食增收的“长大之歌”。
创新赋能的“科研之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粮食丰收,从来都不能指望“天公作美”,“事在人为”才是丰收真正的“密码”,而其中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助力便是关键之一。近些年,长江大学依托农学院在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涝渍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成功获批主要粮食作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建成长江大学作物多基因型种群育种技术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6个。
通过以上平台,学校在农业方面的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目前,长江大学农学院共有作物学、植物保护和农业资源与环境3个一级学科。其中,作物学为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植物保护学为省级重点学科。
聚焦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重大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长江大学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贡献。截至今年年初,学校“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选育出强竞争力的优质、高产、多抗和特用粮食作物新品种50个;筛选、创制和引进一批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的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累计7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达70.3亿元。
去年10月,学校李志新教授领衔的水稻遗传育种团队大获成功,历经十年攻关,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春两优长70”成功面世,这是学校首个自主选育并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审中稻品种。
时间回溯一年,学校杨隆维教授的水稻育种团队也连获突破,育成优质抗稻瘟病迟熟中籼新组合荃9优117,比对照增产5%左右,抗稻瘟病早熟中籼新组合长农优1531,比对照增产4%左右,并相继育成抗稻瘟病不育系长农1A和长农2A。这些新品种,具有品质优、高产稳产和抗稻瘟病等优点,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成果显著的“教学之歌”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发展模式也发生着重大改变,因此高校的农林教育必须在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上主动求变。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作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长江大学7年多来,一直以培养“基础知识牢、实践能力强、科研素质高、农业情怀深”的卓越农林人才为目标,深入开展“三链融合、学研一体”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工作,应用推广成果显著。
到目前为止,学校共获批5项农林科课程思政教研项目,4门课程上线国家级平台,9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以课程建设为本,学校专业建设成绩同样斐然,农学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农学、植物保护入选湖北省产业计划,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入选荆楚农林卓越培养计划。
凭借优质的课程和专业平台,长江大学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构建了向现代农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先后获批教育部农业部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湖北省校企研发中心等平台。学子们也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奖项 76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 80余篇。
实践为本的“育人之歌”
育人不仅要在课堂中,更要走进“田间地头”。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长江大学大力实行“两基三段式”全学程实践教学模式,即“校内、校外”两类实践教学基地,“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见习”三个实践教学阶段。学校拥有馆藏50万号标本的昆虫标本馆,校内科研实习基地占地面积达2200亩,包括智能温室、网室、盆栽场、气象站、田间试验小区、大田示范区。
学校始终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现代化农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老师们也会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穿插介绍祖国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行业快速发展形势,结合国家三农、乡村振兴等话题,逐步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报效祖国的情怀,还由此孕育了如《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一大批精品思政课程。
多年来,长江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上得来”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致力基层建功,致力学术立业,致力创新创业,涌现出了徐汉虹、田丰、焦春海等一大批活跃在农业行业的优秀科学家、企业家和技术骨干,以不同的形式为“中国梦”的实现谱写着华章。
一路走来,长江大学踔厉奋发、笃定前行,大力推动了农学教育和农业科技的发展,长大农学人潜心稼穑、献身农业,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贡献。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与时代脉搏共振,力争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做到“全力以赴、贡献有我、使命必达”。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本文素材来源:农民日报、中国日报网、中国发展网、长江大学官网、官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