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太极拳来正确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含义

三不一无课程 2024-03-16 02:36:23



很多人,包括教授、专家,他们不格物,只引经据典,根据字面曲解国学,有很多名言都是如此,如:

“自反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温故而知新”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一句名言,极少有人理解正确,因为他们把这两句话作为对立的来讲,因为“日益”与“日损”是对立的,因此把为学与为道也对立起来,并且鄙视“为学”,抬高“为道”。

很多修行的人也瞧不起术,而把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们弄不明白术与道的关系,当然也弄不明白为学与为道的关系。

为学与为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一体两面,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同一问题,为学也是为了达到无为,为道也是为了达到无为。

那么无为是什么?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勉强干,不必用心用意干,是知止神行,顺其自然,是不勉而中,不期而得。像庄子在《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中讲的那样,“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以神遇不以目视”,所以刀用了很多年还像新磨的一样,没有损伤。

有为则相反,砍骨头,割肉,不顺着牛身体结构的缝隙解剖,吃力,还浪费刀。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没有生僻字,字面上理解也简单,但真正理解它的内在含义却非有格物致知的功夫不可,否则就总是片面理解,对立理解。

为学就是为道,为道也是为学,正确的术就是正确的道的显示,是道的具体化,道以术显,术隐道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道也要学啊。无论你把道理解成什么,都得学,不是天生就得道,必须去学道才能得道。所以,不要把为学与为道对立起来,它们是相对的,但未必是对立的,它们是矛盾关系——对立而统一,不是自相矛盾关系——完全的对立。

我举学太极拳的例子,一说就容易理解了。我理解这句话也是通过练太极拳明白的。很多国学的原文都是通过练太极拳才理解了的,比如“温故而知新”,并不是温习旧知识得到了新知识,而是温习旧知识或者技能,会有新的认识和体会。练太极拳实际上练的是同一套拳,同样的动作,但随着功夫的加深,得到的认识不同,对同一个动作的理解会有新的感受。

学太极拳之前,我们是不会的,什么都不会,拳理不懂,拳法不明,所以是无,去学习,就是为学,每天学习新的内容,掌握新的理论和方法,就是有,就是日益,以至于无穷无尽,这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限多。这是“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是另一个角度。

在学拳之前,我们的周身手是手,脚是脚,气是气,力是力,心是心,意是意,各不相属,散乱。这也是无限多。

通过为学,我们的手脚慢慢协调了,身手慢慢合一了,周身慢慢一家了。开始必须费心劳神才能打好,慢慢的用心也少了,费神也少了。由无限多到周身一家,到思想专一。气机不再散乱,精神凝聚。最后达到不再用心,不再费神,这就是无了。这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总起来讲,就是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错误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合乎“道”。当然,这里指的是拳之道。其它的道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习道家,很容易对道产生迷惑,因为老子和庄子把笼统和抽象的道具体化了,形象化了,似乎是某个神秘的东西了。

道就是理,道就是路,道就是规律,道就是真相。理解道,还是通过儒家比较容易。

儒家对道的定义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因此,率性而为并非任性而为,而是遵循规律而做。

如果还不明白,另有一个解释更简单一点: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就是无论是物还是事,知道根本和末梢,知道发生发展和结果,就接近道了,实际上就是明理。大家看,明理不需要知道得多?不需要知识?

因此,道家所谓的无知,并非不要知识,而是不要官能之知,要的是神知。眼不看,耳不闻,用心感知,用直感。

我理解格物致知也是通过练习太极拳,因此,但凡练太极拳的,从来没有开过窍的,真的是难以入门,很难达到高水平,不要听他吹牛。练太极拳必须经历开窍过程。

0 阅读:0

三不一无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