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有两把宝刀,斩三品以下不必请旨,但皇帝一般很少赐给大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4e2ba99090db69f03fec16e08ace481.jpg)
大清开国功臣的辉煌传奇
引言:
咸丰皇帝召见群臣,殿前的气氛庄重而肃穆。当他从大内取出那把历经百年沧桑的遏必隆刀时,文华殿大学士赛尚阿恭敬地跪地叩首。这把由大清开国功臣额亦都家族流传下来的宝刀,与另一把神秘的神雀刀,是大清皇室赐予重臣的至高象征。它们都拥有着斩杀三品以下官员不必请旨的特权,却因皇权独尊的思想,极少被赐予大臣。令人唏嘘的是,当这两把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宝刀,在咸丰年间先后重见天日时,却未能挽救大清帝国的命运。如今,遏必隆刀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而神雀刀则已不知所踪。
在努尔哈赤崛起的年代,满洲大地上涌现出许多开国功臣。其中,额亦都可谓是最早追随努尔哈赤的勇士之一,他的地位堪比明朝开国名将徐达。
额亦都以其超凡的军事才能,为后金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努尔哈赤对这位心腹将领格外看重,不仅给予丰厚的赏赐,更破例赐予了一把御用配刀。
这把刀虽然在外观上与八旗将官的配刀并无太大区别,但它所代表的政治意义却重大非凡。这把刀成为钮钴禄氏家族的传家之宝,见证着这个家族的荣耀与兴衰。
在皇太极即位后,朝廷追封额亦都为弘毅公,并准其配享太庙,这是何等的殊荣。钮钴禄氏家族的子孙也频频与皇室联姻,逐渐成为满洲八大姓之首。
这个显赫的家族人才辈出,仅一品大员就出了数十位之多。他们在满清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清的统一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7acb50400d0c9db9d736306c17378be.jpg)
在众多后人中,遏必隆堪称家族的中流砥柱。他作为额亦都的第十六子,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在诸多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威名远扬。
遏必隆每次出征,必佩戴太祖所赐之刀。这把刀不仅是他征战沙场的利器,更是他效忠朝廷的象征。他带着这把刀,跟随宗室王公征战四方,屡建奇功。
钮钴禄氏家族的势力在朝野上下可谓根深蒂固。家族成员遍布朝廷各个重要部门,他们通过姻亲关系与皇室紧密相连,成为清朝独特的异姓贵族。
这个家族的辉煌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存在,不仅体现了满族贵族的特殊地位,更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笼络异姓贵族的政治智慧。
(文章结束)
遏必隆刀显威震慑朝野臣工
康熙年间,朝廷发生了一场轰动朝野的重大政治事件。遏必隆因在鳌拜擅权期间选择明哲保身,在鳌拜倒台后遭到了朝廷重臣的集体弹劾。
这些大臣们认为遏必隆罪该处死,但康熙帝最终只是革去了他的职务。在清算鳌拜党羽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当年赐给额亦都的那把宝刀也被收回,存放于大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bf4bfaf962d01431ac40056c61293f.jpg)
这把宝刀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遏必隆神锋必胜刀"。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这把象征皇权的利器深藏于紫禁城中,无人得见。
直到乾隆十四年,大小金川之役爆发,朝廷军队在前线接连失利。一等公、首席军机大臣讷亲负责统筹军务,却未能取得预期的战果。
乾隆帝震怒,决定采取雷霆手段以整肃军纪。他下令从大内取出遏必隆刀,派出御前侍卫前往军营。
这把沉寂多年的宝刀重见天日,它的任务是处决讷亲这位位高权重的首席军机大臣。这一处决方式在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震动了整个朝野。
乾隆帝选择用遏必隆刀处决讷亲,用意十分深远。讷亲作为遏必隆的孙子,死于祖父的佩刀之下,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整个钮钴禄氏家族的警示。
处决讷亲之后,乾隆并未将遏必隆刀收回。他将这把权力的象征交给了新任统帅傅恒,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可以斩杀三品以下官员而无需请示朝廷。
傅恒作为孝贤皇后的亲弟弟,虽然受到乾隆的倚重,但资历尚浅难以服众。遏必隆刀的加持,让他获得了调度前线将领的实权。
在遏必隆刀的威慑下,大小金川之役最终取得胜利。战事结束后,这把象征着皇权与杀伐之权的宝刀再次回到了大内深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2f54fe51663214a6c873b574f1c13ee.jpg)
一晃近百年,到了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势力日益壮大。朝廷重臣赛尚阿被派遣前往广西平叛,咸丰帝再次请出了遏必隆刀。
赛尚阿身为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地位尊崇。但在军事上的威信却远远不够,咸丰帝不得不借助遏必隆刀的威势来强化他的军事统帅权。
前线的李星沅、周天爵、向荣三位将领各自为政,互不配合。朝廷集结的数万大军迟迟不能剿灭洪秀全的起义军。
然而这一次,遏必隆刀并未能带来转机。赛尚阿在前线表现平平,未能完成平叛任务。不久之后,他因战事不利被革职查办。
自此之后,遏必隆刀被彻底封存。这把承载着大清皇权威势的宝刀,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大清王朝的覆灭。
(文章结束)
神雀宝刀显灵平定叛乱军
清朝康熙年间,三藩之乱如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朝廷任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讨伐吴三桂叛军。
岳乐不负皇命,带领大军南下征讨叛军。他与康亲王杰书密切配合,在多场重要战役中屡建奇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fa8ed2a16dca44fd7169b2913927a91.jpg)
作为努尔哈赤的嫡孙,岳乐继承了太祖的军事才能。他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展现出非凡的统帅能力和战略眼光。
当三藩之乱平定后,岳乐凯旋归来,向康熙皇帝献上了自己的佩刀。这把随他出生入死的宝刀,见证了他征战沙场的功勋。
康熙帝深知这把刀承载着宗室将领的赫赫战功。他将这把刀收藏于大内,并赐名"神雀刀",以示褒奖。
在漫长的岁月中,神雀刀一直深藏于紫禁城的宝库之中。它的存在不如遏必隆刀那般为人所知,却同样蕴含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
直到咸丰三年,京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太平军的北伐大军长驱直入,直逼京畿重地。
朝廷调集了盛京、陕西、甘肃、河南、山东、直隶等地的精锐部队。这些军队汇聚成数万人马,却依然难以阻挡太平军的攻势。
京城震动,一批又一批的将领被派往前线。然而这些将领或能力不足,或指挥不当,战事始终未见起色。
就在危急关头,咸丰帝想起了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内阁学士胜保。他破格提拔这位文臣,委以军事重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f8b4e0f72c9e88588e9f6ff40e2f082.jpg)
为了增强胜保的威信,咸丰特意从大内请出神雀刀。这把沉寂多年的宝刀终于重见天日,被授予胜保统军之用。
随同神雀刀一起赐予的,还有一项特殊权力。胜保可以对副将以下的军官实行先斩后奏,以整肃军纪。
在僧格林沁和胜保的指挥下,朝廷军队最终击退了北伐军的进攻。这场保卫京城的胜利,让神雀刀也沾染了几分功勋。
然而历史的真相是,北伐军的失败主要源于长途奔袭导致的后勤不济。神雀刀虽然重出江湖,却并未真正发挥出预期的威慑作用。
这把承载着皇权威势的宝刀,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又重新回归大内深宫。不同于遏必隆刀有幸保存至今,神雀刀的命运却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文章结束)
两把宝刀见证大清兴衰史
在大清帝国的历史长河中,遏必隆刀与神雀刀的故事与皇权更迭紧密相连。这两把宝刀不仅是帝王赐予重臣的信物,更是一个王朝统治术的缩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4e0cd9816a39e1983902193fd7dfa9.jpg)
清朝统治者深谙权力制衡之道,极少授予大臣便宜行事之权。但在国家危难之际,皇帝不得不打破常规,借助这两把宝刀来强化军事统帅的权威。
遏必隆刀承载着钮钴禄氏家族的荣光,从努尔哈赤赐予额亦都开始,就注定非同寻常。它的每一次出鞘,都伴随着重大的政治变革。
神雀刀则源于安亲王岳乐平定三藩之乱的功勋,虽然声名不及遏必隆刀,但同样象征着皇权的威严。这两把宝刀背后都有着显赫的家族传承。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大清帝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朝廷不得不同时启用这两把尘封已久的宝刀,以图挽救危局。
赛尚阿带着遏必隆刀南下广西,胜保持着神雀刀镇守京畿。两位重臣手握生杀大权,却都未能扭转乾坤。
历史证明,单纯依靠皇权赋予的权力象征,已经无法解决清王朝面临的深层次危机。两把宝刀的重出江湖,反而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无力与迷茫。
遏必隆刀和神雀刀的命运也走向了不同的结局。遏必隆刀被保存下来,成为博物馆中展示的历史文物,向后人述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而神雀刀却在历史的迷雾中消失不见,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这两把宝刀的不同命运,恰如大清王朝覆灭后的文物流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837644e888bfdcb46b6f142aa94392c.jpg)
从努尔哈赤开创王朝,到咸丰年间的内忧外患,两把宝刀见证了大清帝国的兴衰。它们的故事,折射出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这两把宝刀不仅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更承载着皇帝笼络重臣的政治智慧。它们的存在,体现了清代特殊的官僚制度和权力运作机制。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遏必隆刀和神雀刀都曾创造过辉煌。但到了清王朝末期,它们的威力已经大不如前。
这种权力象征的衰落,正是清王朝统治力不断减弱的缩影。两把宝刀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解读清代政治文化的独特视角。
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遏必隆刀,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威严。而神雀刀的失踪,则成为历史学者孜孜以求的研究课题。
这两把宝刀的传奇故事,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之中。它们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