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苍穹猎鹰第318篇演化日记
苹果放弃造车的4个因素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
上个月底,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正在放弃历时十年的电动汽车制造计划。
知情人士表示,苹果公司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和负责这一项目的副总裁凯文·林奇(Kevin Lynch)共同做出了这一决定。
这一消息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各大媒体也进行了解读。
自从2014年始,苹果对外公布了自己的电动车探索项目,并将其命名为“泰坦(Titan)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令人费解,一提起“泰坦”,印入脑海的就是首航就撞上冰山沉没的泰坦尼克号,难道是巧合?
苹果可不是闹着玩的,而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据彭博社此前报道,苹果每年会在汽车研发上投入10亿美元以上,十年时间估计造车计划投入能达到100亿美元以上。
不过,这些投入也不是完全打水漂。据日经新闻调查,苹果公司2000年至2022年间,申请了至少248项汽车相关专利,大部分是2016年及之后几年产生的,侧面证实了泰坦计划早期还是进展比较顺利。
网上还有不少美化苹果造车失败的观点,失败就是失败,上百亿美元的投入都打水漂,这是事实。
很赞同项立刚的观点:苹果放弃造车意味着美国科技实力的衰落。
科技投资人王煜全在2021年就判断,苹果造车5年内必定失败,没有想到仅仅过了3年就应验。可以理解为神棍式的掐指一算,前提是经过严谨的产业逻辑分析。
汽车是最大的民用工业。光汽车一个产业,就足以支撑起日本、德国、韩国……等几个工业强国。
但进入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传统老牌汽车制造商转型缓慢,在特斯拉、比亚迪和众多造车新势力面前溃不成军,不得不调整电动车计划。
据《路透社》报道,拜登政府将放宽“2030年减少尾气排放以及提高电动汽车销量”的目标,原目标是到2030年新车销量中60%为电动车。《福布斯》也报道,奔驰调整了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的计划,改为纯电动车和混动车的销售占比同为50%。另外,奥迪也曾宣布将不会寻求最大限度提高电动汽车产量,而是同时推广内燃机、插混车型。
不少网友怀疑,是不是我们点错科技树了?或者电动车纯粹就是一场骗局?
真实原因,可能是那些老牌巨头看计划实施不了,不得不提前调整产品策略,免得到时丢人现眼。
网上也有不少总结苹果放弃造车的原因,无非就是政治因素、资本意愿、产业链决定和主导权。
1/4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这个很好理解,老美是铁了心不跟我们玩了。
今年刚刚开始,就一通眼花缭乱的动作。先是在2月份拉了9个小弟,就6G无线通信系统研发的共同原则发表联合声明。
3月份又搞一个《生物安全法案》。
《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但发展6G拼的是实力,而不是圈子。
根据中国通信院院长余晓晖在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主论坛上的介绍,截至2023年5月,95个国家/地区的256家网络运营商推出商用5G,全球5G人口覆盖率约30.6%。我国建成5G基站264.6万个,占全球比例超过60%。全球5G用户达到11.5亿,我国占比58%。
也就是在我国在5G建设方面是遥遥领先,但有没有可能直接跳过5G发展6G?根据一些业内人士的观点,可能性不大。
而且去年,美国发布电动车税收抵免新细则,将外国零部件含量门槛设为25%。意思就是说在美国购买电动汽车要获得补贴,本土或者北美地区的零部件要占75%以上。
按照目前全球电动汽车的产业格局,绕开国内的产业链可能性非常小。
2/4资本意愿
资本是逐利的,而且盈利越快、越多,就越好。
根据苹果公司 2023 财年第 4 财季数据,毛利率为 45.2%,这在制造业可以说是逆天的存在。
相比较而言,特斯拉2023年毛利率为18.2%,低于2022年(25.6%),2022年国内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毛利率分别为10.4%、11.5%和 19.4%,龙头比亚迪约为17.0%,四家平均约为14.5%。
可以大致判断,造车的毛利率20%左右,比45.2%少了一半还不止。试想一下,那些贪婪的资本,苹果的股东们,是否同意继续烧钱造车就要打个问号了?
产业空心化,就是金融、互联网挤压实体制造业。
一方面是人才虹吸效应。大家坐在办公室里玩玩电脑,或者西装革履出入各大金融机构,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谁还愿意去工厂打螺丝?
另一方面,就是资本的意愿。
做几个APP,搞几个花里胡哨的概念,轻轻松松就能获得较大回报,也不愿意吭哧吭哧地建厂房、买原材料和设备、雇工人……
3/4产业链决定
提到电动汽车产业,不可能离开国内产业链。
无论上游的锂矿、钴矿、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中游的动力电池,还是整车厂商,国内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2月7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到12月,从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企业来看,中国企业依然占据6席,2023年市占率达63.5%,相比2022年市占率59.6%同比上升。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60%。
这些原因决定了,苹果放弃造电动汽车,而小米则有很大可能性成功,因为小米还是基于国内完整的供应链。
很多人诟病小米只是一个组装厂,那是大大低估了制造业的难度。真有说得那么轻松,有本事用8年时间组装出来一个世界500强试试?
4/4主导权
苹果在产业链内的强势地位是众所周知。
作为乔布斯的继任者库克,在创新方面黯然失色,但他却是供应链的整合大师。
苹果的超额利润,一方面来源于品牌溢价,另一方面就是来自对供应链的极致压榨。
A股里有一个苹果产业链概念板块,苹果无疑是当中的武林盟主,有着一呼百应的江湖地位。
但汽车配件厂商就不一样了,有着比果链企业更强的话语权。
比如传统汽车配件商如博世、电装、大陆,都是年营收达到了四五百亿美元巨头,他们可不像果链小弟那样俯首贴耳。
而新能源中游供应商主要是动力电池厂。2021年的时候,就有坊间传闻,说宁德时代、比亚迪拒绝在美国设立专为苹果供应汽车电池的工厂,并非空穴来风。
设身处地就解释得通。本来爷就是一方诸侯,况且那个时候动力电池供不应求,宁德时代还被吐槽过于强势,甚至比很多整车厂商更有话语权。
这样的大佬,让他卑躬屈膝地听从苹果的差遣,几乎不可能。
这4个因素,只是苹果放弃造车的可能原因。
也让我们打破惯性思维,时代是变化的,过去的强者未必是现在的强者,也未必是未来的强者,强如苹果也不可能打破这个规律。
从1990年到2019年,从全球市值前10公司的变化,就可以大致感受到商业世界变化的日新月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