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效应”让我明白:你要先把孩子当成同类人,他才会亲近你

兰妈谈育儿 2023-12-25 21:37:16

文/兰妈谈育儿

在育儿领域深耕多年,我逐渐自醒:

好的教育就是把自己栽培好,孩子自然就会跟着慢慢变好了

周末参加婚宴时遇到一个小女孩,看起来大概6、7岁左右的样子,当时和她爸爸妈妈就坐在我旁边

大概是因为饿了的原因吧,菜刚刚放在桌子上女孩就开始夹菜

可奈何桌子有些太大了,女孩每夹一次菜,不是出现漏菜、就是撞击盘子的声音

旁边妈妈见状刚想教育一番,爸爸便陪着女儿站起来

他先调整了握筷子的姿势,然后又让女儿在自己的盘子里反复练习,直到整个动作娴熟之后,女孩再次从餐盘里夹菜就没有闯祸了

父亲对女孩耐心引导的模样,当即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

所谓的“自己人效应”,指的就是我们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先把他们当作“自己人”

也只有双方的观点和行为态度越来越相似时,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就会产生比较亲近、有依赖性的共同之处

现在想想,那些亲子关系很容易出了问题的,基本上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而一段教育、一个父母的真正觉醒,也是以自己的温度去影响孩子的改变

比如,以下几种“自己人效应”,对亲子关系就很有带动性:

01

改变称呼

把“你”改成“我们”

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一定是父母讲话、孩子乐于听,而孩子讲的话、父母又能听得懂

你可能想象不到,有家长竟然嫌孩子烦而躲在外边不愿意回家

这位家长就是我中学的同伴,结婚之后就在家里当起了全职妈妈

前几天偶遇时,才知道她这些年一直不怎么好过

没有经济来源,一大家子只靠爸爸一个人挣钱养家

为了把孩子教育好、家庭照顾好,她已经五、六年没有买过新衣服了

每次都想着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甚至每天为了省几毛几块钱,跟老板不停砍价…

可这样一心一意地付出、用心用意的陪伴,并没有换来理想中的样子

孩子每天都要催促,关键是你催了还不管用

而在谈起自己的孩子时,我这个同伴还用“混世魔王”四个字来形容

她告诉我,每次看他儿子不听话的时候分分钟都受不了

把他揍一顿吧,过后会心疼

你把他当宝一样呵护着,他却把你当草一样践踏

最终,以前那么温柔的一个女子就变得易怒易躁了

我们都想:“只说一句话,孩子就能听话照做”,可这样的孩子和提线木偶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成就,更没有对未来的期盼……

养育孩子里有句话说:“改变孩子就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特别是对于原本就已经破裂的亲子关系,不妨试着把称呼里的“你”改成“我们”

比如:

“你什么时候能把饭吃完”

“我们比赛一下,看看谁能把饭先吃完”

你把孩子的事情变成双方共同的事情,孩子得到的也是“我不会孤独”的内心充实

而比起让孩子单独去做某某事的势单力薄,两个人的并肩作战会更有底气与动力哦

02

放下指责

多给一些明确诉求

批评之所以无法让孩子认错,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所以才成为大家眼中的“坏孩子”

住在农村的12岁男孩沉迷上了玩手机,奶奶每天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对学习多上一点心

可男孩根本不听

奶奶不给手机,男孩就动手去抢,抢不过就拉着奶奶哪儿也不让去

有的时候甚至为了多玩一会手机,还对奶奶大打出手

一次推搡之间,男孩还失手把年迈的奶奶推倒了

然而,看着摔倒的奶奶,男孩竟然没有丝毫愧疚之心

面对管了不起作用、打还打不过的局面,奶奶无奈之下,只好把手机藏起来让男孩找不到

本以为手机瘾过去就好了,事实却是一个心心念念想着手机的孩子,他能魂不守舍、做到翻箱倒柜

家里所有的被褥都被扔在地上、所有上了锁的箱子也被撬开…

当手机还是没有被找到后,男孩显得格外暴躁,他指着门外的地面就威胁奶奶说:“你给不给我手机,不给手机我就从那跳下去”

正说着,男孩还加快步伐冲出去,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男孩就消失在视线

奶奶慌张地跑出去查看,看到男孩早已经连跳了好几块地,堵气地飞奔到600米之外的邻居家

爸爸听说这件事情后,扬言要把孩子一顿打得不知道姓什么

事实上,孩子既然敢不顾危险地“跳跃式”逃走,反抗心已经很明显了,你的威胁和棒打教育也会起不了作用

这个时候的“自己人效应”就需要先放下指责,多给孩子一些明确诉求

比如,提醒孩子:“今天玩手机的剩余时间已余额不足,我们现在都要关灯睡觉”

让孩子知道,放下手机、和关灯睡觉不是针对某人的指令,这种由全家人共同参与的明确诉求,就是“自己人效应”里的引导力量

纠正错误或许就是一个行为的事,可改变一个孩子,一定是需要从主观意识上认识到问题:“某个时间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03

降低期盼

从小目标带来希望

那些能够轻易把孩子教育好的父母,他们不是轻松,而是找到了对的方法

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15岁男孩,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三名

可男孩一点也不开心,他反而觉得恐慌、害怕

原来,男孩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妈妈,对男孩的要求基本上都是“第一名”

在一次考试成绩跌落到第五名时,男孩崩溃地诉说自己的委屈:

“我妈她已经骂了我12年,从我上幼儿园开始,她就要求我做什么都要第一名,如果没有达到就会各种批评,还给你安排很多补课、和课外作业”

在这种时刻都需要谨言慎行的情况下,男孩就逐渐养成了害怕胆小的懦弱性格

即便是很努力了,即便是已经做出了优秀的成绩,但他依然觉得自己不够优秀

这就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女儿说的一句话

她说:“妈妈,你能不能经常笑一笑,我同学都说你看起来一点也不好惹的样子”

其实,这句话是女儿自己的心声,只不过是借着同学的名义表达出来了

尽管如此,听在心上还是那么的不舒服

那天之后我就决定改变自己的教育策略

当试着把对女儿的目标降低后,她身上进步的地方就越来越多了

这就是自己人效应里的“小目标希望”,你降低期望,孩子才能在希望中慢慢进步,直到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04

不要专制

遇到事和孩子商量

没有任何一句批评话,就能马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你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他们才能从自主观念上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有一位妈妈带儿子去餐厅吃饭,那家餐厅的环境特别好

他们刚走进大门,就迎面看到了假山、小桥,那诗情画意的景色让人忍不住多看一会

而池塘里养着的小金鱼,看起来也格外的活泼可爱,男孩见到后当下就舍不得离开了

特别是看到小鱼从水面跳跃,男孩还激动地对身边的妈妈说:“妈妈,快帮我捞鱼,求你了”

妈妈听后并没有立刻批评

只见,妈妈温柔地蹲下身子询问:“宝贝是想养鱼吗”

男孩点点头

妈妈表示理解,继续聊天说:

“你的眼光很好,这条鱼的颜值连我见了都喜欢,可鱼儿若离开了池塘、和它的伙伴,会不会感到孤独寂寞呢?最重要的是我们不是专业养鱼,万一出现了不好的事情,那该是多么遗憾呀”

男孩低头想了想,然后一蹦一跳地对池塘里的金鱼说:“再见了鱼儿,你在这里会生活得更好些,等我有时间了就来陪你玩”

看到如此温馨的一幕,我不禁感叹:这也许就是教育的差距

同样是孩子在鱼塘捞鱼,我见到很多家长都会批评孩子“不行,被逮到会被骂的”

这种只告诉孩子不行,却没有告诉他为什么不行的简短沟通,自然不会让孩子轻易信服

如果我们沟通的时候又喜欢表现得专制强势,那最后也会激发孩子的反抗意识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不可以”,在情绪与行为上自然也无法做到那么洒脱的服从

而自己人效应就恰恰告诉我们:不要做专制父母

遇到问题了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商量对策,你能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场的理解与尊重,就是孩子愿意亲近你、听进你的“自己人”融入

05

多点耐心

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

每一个喜欢发脾气叛逆的孩子,他们真的是任性欠缺管教吗?并不是

女儿的数学老师,也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学老师

班上很多家长存在教育困惑时都喜欢找她解惑

有一次,一位妈妈托我问老师:“孩子为什么喜欢一言不合就发脾气”

老师问我们:“那你觉得孩子总是发脾气是在表达什么呢”

我和那位妈妈都认为,孩子喜欢乱发脾气就是任性、被惯坏了

可接下来的细聊中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原来,那位妈妈的儿子,是一个比较喜欢探索的男孩

平时在家里面根本就闲不住,不是上窜下跳、就是把家里的玩具堆得哪里都是

重点来了,看着乱七八糟的玩具堆放妈妈开始忍不住批评

她觉得孩子根本就是没事找事、一天到晚就知道乱闯祸

可事实上,男孩知道妈妈是一个喜欢打扮爱美的人

家里的玩具堆放也不是男孩故意为之,他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整理而已

而男孩也以为自己的堆放能起到装饰作用,可以让妈妈开心一些

这是什么?这就是孩子发脾气背后的无助,妈妈不理解、孩子也焦急无助

所以,自己人效应里父母一定要多一些耐心,不管什么时间遇上什么事,我们都要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

这是我们了解孩子的机会,也是和孩子重塑亲子感情的基本所需条件

那么,关于“自己人效应”这个心理学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134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