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博物馆(七):大同古城、佛教重镇、辽金葬俗

牛爷大走四方 2025-02-21 16:58:46

(接上文“辽金西京、云州边地”)

宗教大观。唐代以后,民间信仰呈现多样化,大同既有佛寺道观,又有清真寺院,但仍以佛教为盛。辽金西京是当时的佛教中心之一,僧众云集,佛寺林立,保留至今者如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禅房寺,灵丘觉山寺,浑源圆觉寺,应县佛宫寺、净土寺,朔州崇福寺等;云冈石窟也迎来再度兴盛,有十寺之建。金元时期,道教兴盛,宫观众多。金末,道教大师丘处机西游中亚后,曾在此停留弘教。元朝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诸教俱兴。忽必烈时,诸方僧众四万余汇聚西京普恩寺(今善化寺),作资戒会七日七夜,堪称西京盛事。

佛教重镇。辽金时期西京地区佛教香火再盛,各级寺院遍地兴起。原北魏著名寺院如灵岩寺、觉山寺、鹿野苑等等废而兴建,高僧辈出,华严寺海云、慧明,南堂寺刘秉忠均誉满朝野。

高僧大师。辽金时期,西京大同是最负盛名的佛教胜地。这里不仅佛寺林立,而且僧众聚集,名流往来不绝,其中慧明、刘秉忠、李溥光均是得道高僧。刘秉忠,金末留居西京置宁县南堂寺,数十年在此讲经论道,后官居元宰相。李溥光,山西大同人,元代高僧,知识渊博、佛法高深,工于书法,元世祖封其为昭文馆大学士,赐玄悟大师。

高僧坐像·金大定21年。

道教盛传。金元时期,西京道教盛行。“洞宗之流”阎德源弘道宣法。全真道大振,长春真人丘处机设坛大开法会,西京州县成为他作为官方教主的首善之地。

石雕高僧坐像·金

彩绘石雕信士坐像·辽

宗教建筑。辽金元时期佛、道盛行,西京兴建起大批宗教建筑,寺院密布,砖塔林立。殿宇台基高大,出檐深远,斗拱硕大,多用斜拱,殿内常用建筑、移柱法,建筑装饰上大量使用琉璃构件。

大同普化寺普贤阁模型。

石雕信士夫妇像·辽

佛教造像。辽代佛造像风格上承唐代余韵且不乏精美之作。金代的造像技法与辽代无太大差异,但造像宽肩阔胸,体躯壮硕,写实性强,显示出北方民族的浑朴作风。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元代造像深受藏传佛教影响。

木雕墓主人像·宋

银柳斗·元

金耳坠·元

金头饰·元

牡丹形金头饰·元

蜻蜓形金头饰·元

飞天形金头饰·元

凤凰形金头饰·元

蝴蝶形金头饰·元

陶塑墓主人像·金

水月观音菩萨铜造像·元

弥勒铁坐像·金

铜鎏金自在观音佩件·金

铜佛站像·金

罗汉瓷坐像·金

观音菩萨姿坐像·金

释迦牟尼佛铜坐像·金

瓷抱瓶人物坐像·金

白釉童子像·元

铜侍女像·元

顶灯陶俑·辽

(左)陶香炉·元、(中)石雕双耳龙纹香炉·元、(右)兽足陶香炉·元

石雕双耳龙纹香炉·元、

兽足陶香炉·元

陶香炉·元

(左)料珠串·元、(中)木珠串·元、(右)骨佛珠·辽

带座蜡台·元

缠枝花卉纹铜镜·元

(左)钧釉香炉·金、(中)白釉盖罐·金、(右)白釉印花瓷碟·金

民间供器。辽金元时期,佛道并存,繁荣发展。乡间田野,寻常巷陌,寺观林立,民间信仰流行,佛道文化已浸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像、香炉、念珠等各类佛道法物所处可见。

白釉盖罐·金

白釉印花瓷碟·金

钧釉香炉·金

(左)阎德源骨印章五枚·金、(中)黑漆套盒·金、(右)漆碟·金

黑漆套盒·金

漆碟·金

阎德源骨印章五枚·金

(左)骨刷柄·金、(中)料珠串·金、(右)铜带钩·金

铜带钩·金

骨刷柄·金

料珠串·金

(中)石雕香炉·金、石雕狮子·金

石雕香炉·金

石雕狮子·金

(左)钧釉瓷碟·元、(右)钧釉瓷碗·元

石砚台·元

(左)灰陶香炉·元、(中)“供养香花”酱釉瓷罐·金、(右)孔雀绿釉陶香炉·元

“供养香花”酱釉瓷罐·金

孔雀绿釉陶香炉·元

灰陶香炉·元

(左)铁香炉·金、(右)铜香炉·辽

铁香炉·金

铜香炉·辽

丧葬习俗。辽金元时期大同地区盛行火葬。葬具多为石、陶、瓷等棺(罐),辽魂瓶、魂塔、魂坛,雕镂彩绘,奇异瑰丽。各代随葬品中时见精美瓷器。砖室墓平面辽为圆形,金元为方形。

贵族墓室多见壁画。辽墓多绘侍婢、筵宴、家居、驼马出行等场景;金墓多绘筵宴、散乐等画面;元代多绘品茶饮酒、水墨山水等题材。元代冯道真墓北壁水墨山水“疏林晚照”, 是颇具代表性的画作,凸显了元代汉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壁彩丹青。辽金时期的墓葬壁画,题材有宴饮图、侍酒侍茶图和出行图,并且在墓门的两侧绘有文武侍者或驼马形象,金代又出现了散乐题材。元代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法,画意间流露出道家避世的闲逸,以及文人素淡清雅的山水情结。

金墓壁画。金代壁画墓的东西壁一般分别是侍奉图与散乐图,近墓道的壁面、甬道的两侧仍有驼、马对应的出行图,北壁、南壁分别有侍者、门吏。“散乐”图颇引注目,是金代壁画的闪光点。

金“人物图”和“奏乐人物图”壁画。

1988年1月大同城南,云中大学1号金墓出土。“人物图”位于墓室北壁,着绿色圆领窄袖袍,叉手站立。“奏乐人物图”位于墓室西壁,所展人物图为该壁画右画二人,其中一人着绿色袍,双手捧笙吹奏,另一人着红褐色袍,手端一盘,上置一盘。画中人形象生动,表情丰富,是研究金代壁画墓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人物侍宴图”壁画。1988年6月大同城南,云中大学2号金墓出土。“人物侍宴图”壁画位于墓室西壁,所展人物图为该壁画左侧一人,画中人物着蓝色长袍,手端唾盂,侧身向里站于桌旁,其人物绘画风格与辽代壁画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金“散乐侍酒图”壁画。1990年6月大同市站东小桥街,金正隆六年(1161)徐龟墓出土。“散乐侍酒图”壁画位于墓室西壁。绘画内容反映出当时一般士族生活中的宴饮场面,画面布局疏密有效,人物刻画生动,其酒具组合,以及散乐的配置、乐器组合形式等,是研究金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珍贵实物资料。

元墓壁画,大同元代壁画墓多水墨山水题材,代表性的是冯道真墓中的“道童图”、“观鱼图”、“论道图”、“疏林晚照图”,为元代壁画珍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生活、情趣和爱好。对于研究元代早期山水、人物、花鸟竹石的画法和风格的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元“疏林晚照图”图壁画。1958年10月大同市西北宋家庄元代冯道真墓出土。“疏林晚照图”壁画位于墓室北壁。绘画采用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山石用干笔皴擦,湿笔渲染。远处山势以墨色渲染,是墨也是山,妙趣横生。整幅作品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意境深远,是元代水墨壁画的精品。

随葬器具。辽金元时期的葬具多见石椁、陶棺、琉璃棺和陶罐、瓷罐,辽早期继承晚唐五代习俗,随葬大型的陶制魂瓶、魂塔、魂坛等葬具,一般采用分件组合套装,装饰用贴塑、镂空、彩绘等手法,纹饰有莲花、力士等形象,气势宏大精美而充满神秘感。

历代·魂瓶魂罐。大同辽代早期墓葬中的陶制魂塔等器物,是一种沿袭晚唐以来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专为祭奠、安托亡灵之用的冥器。大同辽墓的魂塔、魂瓶等器物与西安、河南地区的唐三彩塔式罐较接近,其功能、造型来源于东汉五连罐、三国两晋谷仓罐等,与之相似并受其影响的还有后来宋元时江南的皈依瓶、元代的四灵塔式罐等。

灰陶魂瓶·辽

彩绘陶魂坛·辽

灰陶塔·辽

灰陶棺·元

彩绘陶魂坛·辽

彩绘陶魂瓶·辽

彩绘陶魂坛·辽

(左)白釉刻花骨灰罐·辽、(右)白釉铭文刻花骨灰罐·辽

(左)灰陶魂瓶·辽、(中)彩绘帖塑魂塔·辽、(右)灰陶魂罐·辽

灰陶魂罐·辽

灰陶魂瓶·辽

彩绘帖塑魂塔·辽

彩绘灰陶魂塔·辽

彩绘贴塑陶魂罐·辽

彩绘贴塑陶魂塔·辽

辽“人物图”壁画。1984年大同市西南新添堡村南,辽乾亨四年(982年)许从赟夫妇墓出土。左端壁画为墓北壁东侧文官图,画中人物面部浑圆,着浅黄色长袍,其人物服饰亦是典型的中原汉人服饰。右端壁画为墓东北角右侧仕女图,画中侍女人物体态丰腴,具有唐代侍女像特征,是辽代早期人物绘画的经典之作。

辽“门神图”壁画。1974年大同市周家店村北市纸箱厂出土,壁画为墓南壁东、西两侧门神,壁画人物形象生动,仪态威猛。西侧门神手拿弓箭,东侧门神手握宝剑,凝眉冷视,气势夺人,是典型的辽代壁画绘画风格。

辽代壁画墓。2011年4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东风里东街北侧发掘了一座辽代圆形单室壁画墓。壁画保存完整,布满墓室内壁,面积约15平方米,制作方法以白灰膏打底抹光作画。壁画布局依其内容从上至下可分为三层。上层为墓室的穹窿顶,彩绘星宿图。中层为影作的仿木构建筑。下层画面以人物为主,以立柱为框,将画面分成四幅,内容主要描绘墓主人生活起居和鞍马、驼车出行等场面。绘画内容生动,线条流畅,是辽代社会生活场景的再现,充分体现了辽代晚期墓葬壁画的绘画技艺和水平。

(未完待续·明清重镇)

2024-04-13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4
牛爷大走四方

牛爷大走四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