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队司令员,是解放战争时期将领主要群体,在战争中起着具体指挥战役的无可替代作用。级别略相当于现在集团军司令,建国后大授衔基本是中将起步。
唯其重要,必须保证这个群体的稳定性,俾其专心致志于打仗。
但东北我军偏偏没有这么干,自1945年底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纵队和军的军事主官频繁轮换,有的部队竟换了5位纵队司令(军长)。
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东北部队太杂了
我们试以四野一号的眼光来观察。
1945年9月23日,他本来受命去山东接掌八路军的指挥任务,中央给他的任命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结果到达濮阳后中央急令他转而北去,到东北指挥大军。
到东北后,中央即令,林氏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一下子把巨大的任务压到他头上,举目四顾,太乱了,很多干部都不熟悉,中央根据东北局的建议迅速任命了一大批将领,但他们究竟能不能胜任作战任务呢?根本不知道。
更要命的是,一切都太乱了,总司令部不知道下级部队在哪里,互相之间没有电台联系。
很像一台巨大而杂乱的草台班子。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与其历史背景和当时军政、社会条件有极大关系,尤其是军事形势。当务之急是熟悉和掌控部队,举目望去,太杂了!
东北部队组成非常杂,主体来源有三大部分。
人数最多、但脉络也比较杂的,是山东渡海过去的八路军部队,约六万人。这部分主力的大多数将领,林相对来说比较熟悉。
其次是从苏北挺进东北的新四军黄克诚三师,人数三万多,建制完整,凝聚力非常强。以至于强到东总不敢轻易调换三师出来的高级将领。林在115师短暂当过黄克诚的师长,说不上多熟。
第三是华北就近过去支援的部队,人数最少,建制比较混乱。林对他们基本不熟。
其他还有当地新拉起来的队伍,例如曾克林进东北后短短月余,从1500人迅猛扩充到37000人,25倍!但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么个扩法肯定不可靠。
林司令心里没数吗?肯定有数,有心要整理一下部队,按照实际能力量才委用,但他做不到。
一是形势紧迫,第一要务是作战,阻击国民党军精锐进东北。临阵不能换将。
二是他说了也不算,有些将领他看不上,但无法调换。
那时东北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东北局,一号人物是彭真。林司令只是常委,起初连副书记都不是。
我们看看1945年底进入东北的中央委员名单就明白什么形势了。
中央委员共10位,彭真、陈云、高麻子、洛甫、林司令、李富春、罗荣桓、林枫、李立三、蔡畅。其中前四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彭陈高张,权力比另六位高,东北干部用谁不用谁,他们拥有大部分决定权。
候补中央委员11位,谭政、陈郁、吕正操、万毅、黄克诚、萧劲光、程子华、王首道、乌兰夫、古大存、王稼祥。
大家看出什么门道了吗?
二、并非都是阴谋论
再看一份名单,更糟心。
东北人民自治军主要领导:
第一政委彭真,第二政委罗荣桓,第一副司令吕正操,第二副司令李运昌,第三副司令萧劲光和周保中,副政治委员程子华。
第一参谋长萧劲光,第二参谋长伍修权,政治部主任陈立人。
又能看出什么门道吗?
后来著名的三人组“林罗刘”,都没成型。后来的东北四大巨头之一谭政主任,到1946年1月才赶到东北接任政治部主任。
为什么要把东北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干部名单都列出来,就是让大家看看,其实最初派去的人,担任的职务并不符合东北战争所需。比如李运昌、周保中的副司令之职,代表性居多、近水楼台的成分居多,而程子华任职明显所任非其所长。
东北局林司令的排位过于靠后,林与彭的配合也不甚顺畅。所以四平失利之后,东北局人事发生重要变动,彭回中央,高麻子逐渐走上重要位置,林罗的话语权也渐渐重起来。
高层调整完毕后,纵队一级指挥员的调整势在必行。
东北野战军逐步出现的十二个步兵纵队,只有二纵刘震、九纵詹才芳、十一纵贺晋年、十二纵钟伟这四位司令从头至尾没有换过,其余八个纵队都换了。各纵司令按先后顺序如下:
一纵(三十八军)为万毅、李天佑、梁兴初。
三纵(四十军)为程世才、张学思、曾克林、韩先楚、罗舜初。
四纵(四十一军)为吴克华、胡奇才、吴克华,吴系由军区调回纵队重任司令。
五纵(四十二军)为万毅、吴瑞林。
六纵(四十三军)最频繁,陈光、洪学智、黄永胜、洪学智、李作鹏,洪学智其间办过学校。比如
七纵(四十四军)邓华、方强。
八纵(四十五军)黄永胜、段苏权、黄永胜、陈伯钧。
十纵(四十七军)梁兴初、曹里怀。
对比一下其他野战军,更显得不正常。
华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基本没怎么换,华野虽于1947年2月才正式定下纵队的编制,但许多纵队司令在此之前就是主官。一纵叶飞、二纵韦国清和滕海清、三纵何以祥和孙继先、四纵陶勇、六纵王必成、七纵成钧、八纵王建安和张仁初、九纵许世友和聂凤智、十纵宋时轮、十一纵管文蔚和胡炳云、十二纵陈庆先和谢振华、十三纵周志坚,一到十纵司令大多数都是沿续之前的指挥岗位。叶王陶三位是典型的一镜到底。
中原野战军大致相同,一纵杨得志和杨勇、二纵陈再道、三纵陈锡联、四纵陈赓、六纵王宏坤和王近山、八纵王新亭、九纵秦基伟、十纵王宏坤、十一纵王秉璋,刘邓首长能不换就不换,只有一、七纵合并时杨勇由七纵调到一纵,杨得志被聂帅留在晋察冀。
不是逼得没办法,东北也不会随意更换司令员,实在是有些纵队司令不合东总的意。
比如一纵的三位司令。后来扬名于世的是李天佑和万岁军长梁兴初,万毅名气和战绩稍逊于李梁二位,为啥首任司令是万毅呢?
一纵的组成有三部分,山东军区滨海支队、山东一师和山东二师。滨海支队是山东八路军部队最早进入山东的,毛主席点名要时任滨海军区副司令兼滨海支队长的万毅火速赶过去。滨海支队连续改编为东北挺进纵队和七纵,最后融入一纵。
论实力,滨海支队仅3000余人,山东一师多达7500人。论级别,滨海支队大约是团级单位。万毅带的部队绝对赶不上山东一师和二师,但人家是第一个进入东北的,万毅是东北军旧军队出身,又是东北人,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所以一纵司令他想不当都不行。
万毅自己都有些忐忑,他在回忆录中说“我也知道自己指挥能力并不怎样高明”,罗荣桓也直率地说“胜任你的工作会有一定差距,但你还有培养前途”。
1946年8月到1947年4月,万毅当了8个月一纵司令,林司令后来决定把万毅与时任哈尔滨军区司令员的李天佑对调,理由不复杂,万毅的优势在于东北本地人,去军区工作比较合适。李天佑早在红军时期就是著名勇将,八路军第一批十二个主力团长名列其一,能力上下共知,用他来当东北序列第一的主力纵队司令正合适。
这一调动比较突然,万毅一度很不理解,他刚刚进入角色,正是立功的时候,却要去后方干二线工作,感情上难以接受。据其回忆录载,他和林总激烈地争执了两次,后来经一师政委(115师的老组织部长)说情,万毅留在一纵当政委,总算平息了他的愤怒。
类似的情况还有曾克林、胡奇才、张学思等。
这都是进军东北初期,形势比人强,先到的部队主官沾了光,在能力、资历都不是特突出的情况下当上非常重要的纵队司令。张学思的三纵司令更滑稽,是因为编制没有理清楚,军区和纵队互相兼任,造成了一段时间重叠,1947年1月至六月,出现了程世才和张学思同时担任或兼任三纵司令的情况。
调整他们的任命过程中出现一些小小的情况,但东总总体上坚持了公道,没有什么阴谋论。像万毅,林罗照顾了他的能委屈,在一纵当了一段时间政委后,调到新组建的五纵任司令,万将军还算满意。
万毅后来的成就也不错,七大的中央候补委员,级别吊打一众同级别的纵队司令,纵使军事上地位稍弱,1955年也得以授衔为中将。
三、有人因此吃了亏
相比万毅,有些纵队司令的归宿就不是那么好。比如陈光、曾克林、程世才、胡奇才。
陈光是六纵首任司令,按理说以陈光的地位,当年115师代师长,次仅于林的存在,屈沉纵队一级本就亏了些。陈与林的军事风格不合,个性也过于强势,1947年初即被免去六纵司令一职。建国后发生了悲剧,与陈光一贯郁郁不得志有极大关联。
洪学智接任,因为其中有一约三分之一兵力出自新四军三师,洪是三师的参谋长。洪学智背后有黄克诚力挺,本身能力也超强,六纵跻身头等主力。饶是如此,洪上将因不是林的故旧,在辽沈战役前突然离开纵队,做了几个月的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的大队长,美其名曰给东北师团级干部搞培训,但时间点比较巧妙,正是东野准备发起春季攻势的重要关头,洪学智直到1948年11月才返回六纵,刚好完美错过了辽沈战役。
接替他职务那位,大家只看看名字,就知道林司令同志是何用意了。
洪学智命硬,有本事,人品好,情商也高,这个小小的弯路并没有影响到他。
三纵那几位司令,军旅生涯实打实地受到影响。
程世才从晋察冀来到东北,也算带资入组,本来是三纵铁打的司令。但程系红四出身,与东北诸大佬没有渊源,故磨合期比较长,战事又十分紧急,上级要的是绝对服从,要的是你按我的打法去打。结果打四平,程世才没挡住廖耀湘新六军,还给林总提意见改死拼阻击为运动歼敌,一下子触了霉头。
1947年夏,程世才在南满主持防守反击,仍然主张运动歼敌,又与东总主张的集中兵力打敌大股从而粉碎敌之攻势的思路不同,东总发电严厉批评三纵犯了分兵作战的错误。这年7月,程世才被免去三纵司令之职,由曾克林接任。
程的一套作战思路,可以清晰地看出是在学习徐帅在川陕反六路围攻时的军事思想,不过一来程将军没有徐帅那么高的水平,多线作战把握的不是很好。二来敌我力量对比太大,即使程的思路不算错,也需要较长时间扭转劣势。当时东北我军形势极为危险,从东总角度出发,没有时间让你去相持和试错。客观地说,大家都没有错,只是出发点不同,造成了认知上的冲突。程世才后来的结果不太好,只授中将。作为红四方面军当年最年轻、最能打的军长,不和别人比,和同时期的军级干部许世友、王建安、王宏坤比,太遗憾了。
曾克林在三纵也没干多久,南满只剩四县,他的主张比较保守,希望退守北满,四保临江战役过程中,就被变相撤掉指挥权,让四纵副司令韩先楚指挥,后来被旋风取代,乃是理所当然之事。曾将军也是有功之臣,不过挺进东北后,连续两件事导致地位下降,官越做越低,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周围战友同事太优秀,被活活比下去了。
至于胡奇才,为他叫不平者所在多有。他原是四纵副司令,正司令是吴克华。吴克华升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后,胡奇才坐地扶正。谁想1947年12月他旧病发作无法继续工作,不得不离开部队去治病,这期间,东总把吴克华调回四纵当司令,胡奇才病愈回来,被降为四纵副司令。这段公案好几本权威出版物都不讳言,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都记载了胡奇才想不通、陈云和罗荣桓都给他做思想工作的事。
由正降副,放谁头上也不好接受嘛。直到解放战争结束,胡奇才都没有从这段弯路里走出来,比吴克华低一头。幸好中央高视万里,为一批待遇明显比较低的将领安排了高一些的职务,程世才出任公安部队副司令,胡奇才出任工程兵副司令,都是正军级职务,程世才评级为副兵团级待遇,胡奇才评为正军级,都授衔为中将。程世才亏了些,胡奇才还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