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占尽优势,彭德怀为何没打死胡宗南?毛主席一则预测折射原因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8-01 00:20:43

1947年10月,毛主席在一封致全军各大战略区首长的电报中,对西北战局做了一个大致的预测,内容是多久能取得较大胜利。出乎意料,这次预测居然没有实现。

一、西北战局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不搞断章取义,对毛主席这通电报作大致的分析,原图亦贴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全文看一下。

这封电报大致讲了1947年3月延安陷落以来七个多月,西北野战军与胡宗南作战的情况。总体认为我军是胜势,克服了西北人力物力缺乏、军队数量严重弱于敌人的劣势。

电报颇为乐观地预测,“估计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即可歼灭胡军大部,并夺取西北许多地方。”

以下为电报原文,需要的自取,不需要的直接划过往下看:

这番预测并没有实现。到1948年9月荔北战役前夕,胡宗南所部仍有11个整编师30个旅,约25万人,西野约13个旅6.8万人。敌我兵力比约为3.6:1。(数据来自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年版《彭德怀全传》)

我军也没有夺取太多地方,关中核心区仍控制在国军手中。

近一年的时间,西野作战情况,我们也作一大致罗列,宏观上看看战果:

1947年3月底青化砭战斗,歼灭整编31旅旅部和92团2993人。

1947年4月13日羊马河战斗,歼灭整编135旅全部4700人。

1947年5月初蟠龙镇战斗,歼灭167旅等共6700余人。

1947年6月中旬陇东战役,歼灭两个团,消灭4300余人。

1947年8月初一打榆林,失利。

1947年8月19日沙家店战役,歼灭整编三十六师6000余人。

1947年9月底,开辟黄龙山区战役,歼敌7000余人后撤出。

1947年10月初清涧战役,歼灭整编七十六师大部约8000余人。

1947年10月至11月二打榆林,失利。

1948年2月底宜川瓦子街战役,歼灭整编29军的5个旅2.94万人。

1948年4-5月西府战役,先胜后失利,撤出西府地区,但收复了延安。

1948年7-8月澄合战役,重创整编36师。

1948年10月荔北战役,重创4个整编师,歼敌2.5万余人。

对比其他战略区,西野拿得出手的大战役比较少,像中野羊山集、鲁西南,华野孟良崮、豫东,东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这样,具有决定性、转折性意义的大战役可以说很少。

在毛主席预测的这一年的战斗中,西野真正发挥的作用是拖住胡宗南,持续予以打击,削弱其力量,而没有从根本上击败西北国军主力,没有完全掌握战争主动权。

要知道,1948年10月,三大战役中最早的辽沈战役已经开始了。

讨论每场战役的细节已无必要,这要涉及到西北战场的本质问题,或者说解放战争的本质问题。

毛主席对解放战争的大体预测,不仅方向,包括时间、步骤、节奏、战果,基本都不差,是因为老人家对战争本质把握的极好,大局观非常在线。

西北战场意外被胡宗南搅了局,要硬说胡宗南是走了狗屎运,恰好打到我军的软肋,那也不至于,如果我们的对手是菜狗,还需要打三年吗?胡宗南也是有一定长处的,而且他的长处,正好用在事关战争本质的关键点上。

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久镇西北、开办军校、军政一体。

二、体系打体系

战争胜利靠什么?从宏观上说,既靠军事上的胜利,更靠综合实力的优势。

毛主席预测解放战争基本准确,基础就是我党正确的政策、战略和执行力,解放区在不断扩大,人民支持愈加坚强,在绝对力量上渐渐与蒋集团持平,在加速度上完全碾压,只要军事上不出现严重失误,胜利是必然的。

就如当今国际形势,力强者胜,而非矛利者胜。那些鼓吹老二要超越老大必经一战、而且主张速战的论调,绝不应成为第二大国的战略。韬国养晦虽难实现,但继续保持国力增长、实现渐进式跃升,至少在目前看来还是不二之选。

回归正题。

西北战场的本质是什么呢?体系打体系。

通俗地讲,就是综合实力比拼,辅以战争手段。

我们为什么要提胡宗南的三个标志性事件:久镇西北、开办军校、军政一体。这三件事,于国军来说,件件都做在正确的方向上。

胡宗南自1938年到西安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就受蒋介石之宠任,渐渐把持西北数省军政大权。起初国民党元老程潜在天水行营负责统一指挥长江以北抗日部队,但胡宗南密受蒋介石之委任,并不听程氏调遣。

不久天水行营撤销,改以第一战区指挥西北军事,卫立煌为司令长官,胡宗南当副手,但他实际指挥第三十四集团军辖下诸军,卫立煌拿他也没办法。卫立煌在第一战区长官会议上提出要与八路军紧密合作抗日,胡宗南抓住机会暗中攻讦卫氏通共,蒋介石怒而撤卫扶胡,胡宗南堂而皇之登上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一职,实现了对西北五省(陕甘宁青新)军事的统一控制,青宁二马表面上也要听从胡宗南调遣。

从1938年到1949年,十多年间,胡宗南基本保持了在西北的绝对权力,尽管新疆陶峙岳和青宁二马和胡宗南并不是一条心,但至少在军事上能保持协同一致,这是国军在其他战区没有的优势。

胡宗南不是头脑简单的军头。早在1938年,他就意识到,对付中共不能单纯以军事路线视之。宋希濂在其《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中回忆提及,胡宗南认为对付中共必须“以组织对组织,以宣传对宣传。我们还要和共产党争沦陷区。”

胡宗南在西安王曲开办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第七分校,名曰分校,实则是胡宗南培植私人势力的人才机构。

胡宗南对蒋介石说过,共军有一优势为国军所不及,共军一连160余人,有党的支部,党员30余人,仅靠这30余名党员便能牢牢控制160余人的部队。蒋问胡有何方法可敌共军此招,胡宗南答曰办军校培养干部。当时国民党党部很少下沉,县以下无党部,军中也没有沉到营连的组织,故胡宗南沿用当年黄埔军校的路数,以开办军校的方式对抗解放军中的党组织。

当时中央军校在全国各大战区共开设了9个分校,其他战区规模都比较小,盖因当地没有统一的军政首脑,无力经营此事。胡宗南极为重视第七分校建设,从全国各地网罗学员,巅峰时该分校师生多达2万余人,超过中央军校本部人数,比其他8所分校师生总和还多。

据不完全统计,自1938年春创办至1947年停止,胡宗南的第七分校一共培养了37317名干部,数量相当可观。

胡宗南这一手收到奇效,西北国军原本派系繁杂,杨虎城的陕军旧部,冯系军阀旧部,以及其他杂牌军队,胡宗南把这些学员、干部派到各军,使之高度黄埔化,基本消除了派系之间的矛盾。蒋介石对此非常满意。

沈醉回忆说,胡宗南曾秘密与戴笠商谈天下大势,言其二人以后必定是党国两大擎天巨柱。此话虽系两人互相吹捧,但胡宗南是有底气的。据胡宗南手下的西安办事处处长张佛千回忆,他曾向国府军政部人了解到,国民党军中团以上干部,由胡宗南保荐、蒋介石同意任命的多达80%。

又胡宗南利用丰厚的人力资源,不断向西北诸省行政系统推荐人才,渐渐把持了各地县级政府的职权,诸如各省的三青团书记、各县的行政专员,胡宗南不择细大,是官皆派,所以胡宗南虽然从未当过西北的行政长官,但他对各省的控制和影响力一直非常强大,西北王的称号名副其实。

可以说,1947年至1948年的陕西,胡宗南拥有的综合实力,远远强于我陕甘宁边区。

陕西省总人口当时约有1000余万,国民党政府掌握的人口约950万,陕甘宁边区人口仅150万。单只陕西力量对比,敌我即达6.3:1,遑论再加上青甘宁新诸省。

从这个层面对比全国各大战略区,不难发现,西北我军之所以无法迅速扭转局面,根源在于掌握的资源过于弱小。

华北、山东都是从1937年就开始经营的根据地,面积广大,群众基础深厚,中原虽系刚刚开辟,但战略后方极为坚实(晋冀鲁豫老区),故经过初期挫折后犹有逆转之机。东北敌我同时进取,敌占大城市,我则占领两厢,在广大农村发动土改争取人民,双方一则比拼军事实力,一则比拼组织能力,最终国民党在组织、政治、经济层面迅速败下阵来。

西北则没有这样的机遇。

三、中途转向

西北值得关注的几场仗,一是两次开辟黄龙山区根据地,二是西府陇东战役,三是二打榆林。

值得关注,不是因为这几场都得不偿失或失利了,而是因其性质不一样。

和青、羊、蟠三战三捷,宜瓦大捷等战役不同,这三场仗是彭总有意识开拓西北边区生存空间的仗,尤其是西府陇东战役极具战略眼光,就如当年诸葛亮北伐必出岐山一样,占据要点,割裂关中和陇右的联系。区别是诸葛亮自南而北,彭总是自北而南。

彭总检讨西府战役,口张的太大,没有考虑到部队绝对实力不足的现实。有的人拿这个指摘彭总,说他老人家打仗蛮勇有余精细不足。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彭总能设计出宜瓦大捷那样,以极小本钱歼灭大股敌人的精细仗,却要冒着巨大风险去抄关中的后路?无他,陕甘宁边区快撑不住了,风险虽大,收益也大,如果一旦成功在西府扎下根,掌握关中西部人烟辐凑之地,可以极大扩展兵源和财赋,那毛主席1947年的预测就不会出现那么大偏差。

怎奈人力有时而穷,再大的决心、再好的设计,终归要落实到军队和战斗力上。

1948年7月澄合战役(也可叫作渭北战役)前,彭总为什么要请求徐向前兵团入陕?兵力实在太少,西野共7个纵队,一、二、三、四、六、七、八纵,七纵在山西作战、八纵在绥远作战,均无法调回。彭总以手中仅剩5个纵队对付胡宗南主力,但胡宗南也在集中兵力,彭总左支右绌,只能抽出两个警备旅作骚扰牵制,已无打援力量。

试想,以七万余众,怎能抵挡得住二十余万国军呢?

毛主席后来认清西北现状,在没有取得西北广大农村作为根据地的情况下,单纯追求军事胜利是不现实、不可能的。中央改变策略,实际上不再坚持让西野像华东、东北、中原那样打了,仍以拖字为主,不求完全逆转,但求拖住胡宗南主力,不使其继续壮大,不让其四出支援山西华北和中原,局限于西北,就达到战略使命了。

这样便能理解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西北战场极度缺兵的情况下,七纵居然一直留在山西协同徐向前兵力打阎锡山,直到解放太原才回归一野建制。

最后要说一下,关于彭总的军事能力。

西北数万兵力,在没有综合实力优势和巩固的根据地情况下,西北我军仍能连续作战,没有垮没有散,军队员额缓慢增加,靠的是什么?

能打胜仗。

能打胜仗的核心在于什么?彭总杰出的指挥能力。

以宜瓦战役为例,论总实力我军断然没有打掉刘戡的机会。唯一可资利用的是胡宗南手下尚有轻敌之心,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彭总的厉害,仍敢于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彭总反应极快,立即集中所能集中的全部力量,在极短的时间窗口完成这次震撼敌人军心的大胜。

不求华东、东北那样良好的根据地基础,哪怕拥有中野的条件,彭总也用不着求中央调兄弟部队入陕作战。甚至,毛主席和中央机关都不用那么早迁入河北。

5 阅读:700
评论列表

有历史深度普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