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也是个复杂江湖,我决定把这本让孩子变强的好书分享出来

予锐课程 2024-06-19 13:42:17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千妈。

前段时间受邀到一所小学上公益亲子课,讲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在学校可能遇到的诸如霸凌、表达受阻、信心缺失等常见问题。

课程时间四十分,我预计一个小时怎样都结束了,还跟瑜伽教练约好了下课就去普拉提。结果两小时过去都没能走掉,实在没想到,在场家长会有那么多问题沟通咨询。

听大家讲自己孩子的苦恼和困惑,我有些感叹。

原来,那么多孩子在学校过得都不好,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校和社会一样,也并不单纯。

另一个感受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真的,但缺方法也是真的,甚至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求助,我们给出的帮助和目标背道而驰,不仅没能帮到孩子,还平添了孩子的负担。

举个例,有位妈妈说,她女儿每每遇到当众展示都会特别紧张,但凡有需要展示的时候她都会选择回避,也几乎不举手发言。

有次老师让她们小组在公开课上讲英语故事,英语故事是他们学过的课文,女儿早就滚瓜烂熟,闭眼都能背出来,可她还是很紧张。

公开课的前一晚,女儿在房间里一遍遍朗读,很晚都不肯睡觉,妈妈就安慰:

“你一定可以的,之前不是都能全文背诵了嘛。”

结果,第二天还是不出意料地出问题了。

老师在微信上告诉妈妈,可能是太紧张,女孩一上台就僵住了,全程一个词都没讲。

妈妈很苦恼,觉得自己该陪孩子练习的也练习了,该鼓励也鼓励了,为什么孩子还这么缺乏勇气,她甚至怀疑是不是天生的性格问题,可能是自己女儿太怯懦了。

我说千万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除非有天然的身体缺陷,没有哪个孩子生来怯懦。

心理学上有个重要概念,叫“内聚性自我”,指的是我们内在有一股向心力,可以把我们的自我凝聚在一起。

一个有稳定的“内聚性自我”的人,常常会更加自信,发自内心觉得自己有价值,做任何事情也会更加有动力。

孩子从不太自信到自信,这种转变需要在和家长的互动里,一步步搭建起“内聚性自我”,搭建“内聚性自我”靠的不是自我肯定,是自我接纳。

我们回到例子本身,导致女孩紧张的并不是怯懦,而是“自我意识过剩”。大多数人都存在这个问题,成人也一样,比如开会时不敢举手发言,担心提出的建议被嘲笑,发表的意见会不会太不专业而被人瞧不起等等。

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人的行为,使人无法无拘无束的行动。

想破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原点,去觉察当事人的“目的”是不被嘲笑、不被轻视,也就是说,是对本真的自己没有信心,才尽量避免在人前展示自我。

孩子一个人的时候就能顺利朗读甚至全文背诵,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

想应对这点,要做的是“自我接纳”。

注意,不是“自我肯定”,是“自我接纳”。

很多人习惯用“自我肯定”来给自己或孩子鼓气,就像例子里的妈妈,下意识觉得要让女儿感觉自己可以,自我肯定的常见话术就是“你可以,你能行,你是最棒的。”

这反而会强化人的优越情结,让“自我意识过剩”导致的自卑感加重。

而“自我接纳”是诚实接受“可能做不好的自己”,尽量朝能做好的方向去努力,才是会起到正向效果的方法。

比如,面对紧张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回应:

“妈妈,我好紧张,万一明天上台讲不好,给老师和同学丢脸怎么办?我一想到明天可能讲错词,就会被大家笑话,我就什么都记不住了!”

“那我问你,你为什么不能讲错词呢?”

“当然不能!讲错词,我就变成一个差劲的小孩了!”

“你为什么不能是一个差劲的小孩呢?”

“啊?我没想过这个问题……”

“来,你跟着我念:明天,我可以当一个差劲的小孩,念10遍。”

“明天我可以当一个差劲的小孩……明天我可以当一个差劲的小孩……”

“现在感觉怎么样?”

“好神奇呀,我好像没那么紧张了!妈妈,为什么会这样?”

“当你要求自己必须是一个不讲错词的完美小孩时,这个要求就像一双眼睛,一直盯着你,你当然会紧张得忘词了。相反,如果你降低期待,干脆允许自己当一个差劲的小孩,那无论你表现如何,都会有超出预期的收获。”

其实,这些互动引导都是我在《弗洛伊德与为什么鸭》这本漫画书里搬过来的。书里的小鸭子刚好遇到同样烦恼,而懂心理学的猫妈妈,给出了贴切有效的指引。

这也是我上完课,了解到那么多孩子在学校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烦恼,而家长面对孩子的困惑,苦恼于不知道如何给与帮助后,决定来分享的一本好书。

来源:当当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适读年龄:6岁+孩子和成人

“弗洛伊德”是只懂点心理学,很有智慧的猫妈妈,她收养的“为什么鸭”是正在读二年级的小学生。

“为什么鸭”每次有烦恼,都会跟猫妈妈分享,跳绳比赛只拿了三等奖,同学的欺负,朋友的强迫,老师的误解等等。

其实这些就是孩子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嫌弃自己“笨”,害怕被同学嘲笑,不敢犯错,不知道如何应对霸凌……种种问题,几乎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来源:《弗洛伊德与为什么鸭》书本内页

漫画形式也解决了孩子的阅读困难,生动形象,很容易代入真实场景,所以我比较推荐亲子共读。

你们别看它表达浅显易懂,内容却不“浅”,猫妈妈每个引导方式背后都有经得起推敲的心理学原理做支撑。

比如,“为什么鸭”班里有个同学喜欢乱扔垃圾,抢别人午饭,游泳课上到处泼水害别人摔倒。“为什么鸭”想远离他,又怕这位同学受伤,自己也会因此成为别人眼里不团结同学的“坏孩子”。

猫妈妈“弗洛伊德”却说:

“我们的心,也和肚子一样,不勉强自己跟讨厌的人相处,你才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跟你喜欢的人一起玩,玩得尽兴。”

生而为人,我们无论如何也逃不开人际关系这张网。

而人与人的缘分有时候很奇妙,有些人会让你情不自禁想靠近,有些人你却无论如何喜欢不起来,甚至越相处越厌烦。

曾经的我就和“为什么鸭”一样,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的邀约,常常不好意思拒绝,害怕别人受伤,进而处处妥协。这样的妥协不但让我浪费了时间,获得了不好的感受,也让别人产生了不切实际地期待。

后来,通过学习心理学,我理解到真正的自由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理智的做法就是像猫妈妈建议的,面对不喜欢的人,要敢于拒绝和远离,而不必在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那是别人的课题,不是我的课题。

读完这本书后,我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

“首先意识到父母是普通人,接着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再意识到孩子是普通人”真是人世间最朴素、最简单的智慧。

书中涉及的心理学道理,其实也都是普普通通的道理,但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了这看似最简单的智慧,对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产生了各种严苛甚至不可能实现的期待,才无法看见和理解那些道理。

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普通,孩子的普通呢?

其本质,是我们从没学会好好爱自己,接纳自己。

于是,虽然内心深处也关心孩子,想帮助孩子,但又会不自觉地将父辈灌注在我们身上的错误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结果就是不但帮不了孩子,还将伤害延续。

那天课上,我讲过一个故事,今天想在文章结束前再讲一次。

从前有一个挑水工,每天都要到很远的小溪边去挑水。

他有两只水罐,一只水罐有裂痕,另一只水罐完好无损。

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家,而那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里面只剩下半罐水了。

有一天,有裂痕的水罐惭愧地跟挑水工说:

"我想向你道歉。因为在过去两年中,有很多水都从我的裂痕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挑水工却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吗?路边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一边。”

“我早知道你有裂痕,于是在你这一边撒下花种,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这两年里,我常摘下这些美丽的花,插在花瓶里。如果没有你,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完美的,就像那只有裂痕的水罐。

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做那个智慧的挑水工,相信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来源:网络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和在看”让我看见,下期“和千寻一起读童书”准备解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我亲爱的甜橙树》,欢迎来看~

文章封面:电影《明天妈妈不在家》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

予锐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