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小心几大疾病找上门!御寒防燥,请牢记这两个方

若菱评健康 2024-09-06 20:21:12

白露已至,秋意渐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这标志着白露过后,天地间阳气减弱,阴气盛行,气温开始下降,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落肃杀、成熟。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寒邪燥邪为患。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其性收引,伤及阳气。燥邪其性干燥,则易耗津液。秋为肺主气,肺脏娇嫩,古有娇脏之称,故寒、燥邪气,最易伤人肺脏。

此时昼夜温差显著,白天温度有时可达三十几度,夜晚后降至二十几度,越往北温差越大。在此季节交替之际,人们疾病多发,亦最易被邪气侵袭,因此预防未病、养生调理尤为重要。

白露时节需警惕这些高发疾病

白露时节之后,燥气渐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会先侵袭肺及肺所主之地(皮毛、鼻窍等)。若因夜卧贪凉、不慎外感而导致免疫力下降,轻则易患感冒,重则易染肺疾,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

特别是老年和儿童,因为抵抗力较弱,最易受邪干扰引发疾病。

《黄帝内经》有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秋季常多风,当人体正气不足时,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致使风邪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和而发荨麻疹或多形红斑;或因暴饮暴食,肠胃积热,复感风邪,使内外不畅,也可导致皮肤出现红斑瘙痒。

那些原本久病阴血亏虚之人会在这一时节病情加重,可能患上“瘙痒症”。

民间有句谚语:“秋瓜坏肚”,意思是说在秋季如果继续大量食用瓜果,会加剧体内的湿邪,损害脾阳。一旦脾阳受损,就可能导致腹泻、痢疾等急慢性胃肠道问题。

因此,我们应当减少瓜类水果的摄入量,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避免。

据统计,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占全年发病总人数的69.5%。

秋季昼夜温差大,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力度随着气温波动也随之增大,易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塞等多种与血管健康有关的疾病。

中老年人因为血管硬化,血管弹性和顺应性降低,血压不稳定,更易出现问题,导致心、脑供血的障碍。

因此,白露后要防寒润燥,我们需要以辛温濡润、滋肺健脾为基本原则。具体推荐下面2款经方,以供根据个体情况辨证加减参考应用。

御寒防燥良方,告别多事之秋

玉 屏 风 散

白露时节,气候特点是阳气内敛。对于阳虚者而言,因体表阳气不足而出现卫气不固,一旦受到外界寒凉邪气,就可能出现鼻流清涕的情况。

为了预防该症状的出现,建议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可适量服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

【配伍】防风2g,黄芪2g,白术4g,沸水冲泡后饮用。

【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邪所致的表虚之证。

【方解】黄芪益气固表为主,白术健脾益气为辅,搭配解表祛风的防风,可以起到抵御外界风邪的作用,使肺脏免于被风寒邪气所伤之苦。

【注意】若已受风寒邪气侵袭,出现鼻流清涕的症状,初期仍可继续饮用此茶饮,但需加入生姜3片,来增强散寒解表的功效。

杏 苏 散

处暑的时候,我们介绍过治疗温燥的桑杏汤,因为那时暑热未退,今天介绍它的姐妹方,治疗凉燥的杏苏散,都是源自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配伍】苏叶9g,杏仁9g,半夏9g,茯苓9g,前胡6g ,陈皮6g,桔梗6g,枳壳6g,甘草3g,大枣3枚,生姜3片,水煎服即可。

【功效】理肺化痰,轻宣凉燥。主治外感凉证。

【症状】怕冷,无汗,咳嗽,干咳痰稀,头痛,咽干鼻燥,舌淡,苔薄白,脉偏弦。

【方解】苏叶辛温不燥,能发汗解表,宣畅肺气,使凉燥之邪从表而解;杏仁苦温而润,既能肃降肺气,润燥止咳,又能通便。前胡则既能助苏叶疏风解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再配伍桔梗和枳壳来宣降肺气,在梳理胸中气机的同时,又能化痰止咳。

使用陈皮、半夏行气燥湿化痰,使脾运气畅;用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最后用姜栆为引,调和营卫,并用甘甜之甘草,调和诸药,以共奏清宣凉燥,理肺化痰之功。

【注意】若已受风寒邪气侵袭,出现鼻流清涕的症状,初期仍可继续饮用此茶饮,但需加入生姜3片,来增强散寒解表的功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这个如诗如画的节气里,让我们充分做足养生准备,来抵御初寒,滋润心田,尽情享受一个健康、美好的秋天。

0 阅读:1

若菱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