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代文宗
纪晓岚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天资颖悟,才华过人,24岁便中进士,3l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1764年,纪晓岚在清廷开始了辉煌的文官生涯。
纪晓岚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首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纪晓岚还曾受皇命担纲卷佚浩繁的《四库全书》总纂官,“自始至终,无一息之间”,历十余载主持编修而成,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献史上的崇高地位。
纪晓岚,名昀,以字行。一字春帆,号石云、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十五日午时,卒于嘉庆十年(1805),活了八十二岁。
纪晓岚从四岁时开始读书,自谓从此一生“无一日离笔砚”。在乾隆九年(1744)的童生考试中,二十一岁的纪晓岚得中秀才第一名,乾隆十九年(1754)三十一岁时会试中式,进以二甲第四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乾隆二十一年(1756),一个偶然的机遇,让纪晓岚走近皇帝身边。那时他三十三岁,时任吏部尚书的汪由敦推荐他参与纂修《热河志》,当年八月,乾隆皇帝巡幸木兰,汪由敦又奏请让纪晓岚扈从,理由是可以到热河实地考察,于是他开启了以庶吉士的身份扈从皇帝出行的先例。
扈从皇帝出行是纪晓岚命运的转折。一路上他与乾隆皇帝以诗唱酬,颇得“天语嘉奖”的年轻庶吉士纪晓岚,由此进入皇帝的视野。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纪晓岚官运畅通,结束了庶常馆的学习,散馆一等,授编修,洊擢左春坊左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二十三年,大考二等七名,充武英殿纂修。之后又几度做主考官、外放福建学政,仕途上一路顺风顺水,直到乾隆三十三年。
这一年纪晓岚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二月,他补了贵州都匀知府,因其学问优异,外任不能尽其所长,命加四品衔,留任左春坊左庶子;四月十四日,乾隆皇帝在正大光明殿考试翰林院等官,纪晓岚位列二等第十六名,被擢升翰林院侍读学士,这个职务使他有更多机会陪侍皇帝左右。六月二十四,他刚刚被授了江南乡试副考官,如果不是出了意外,他不久该是行进在风景如画的江南路上了。
就在纪晓岚被任命为江南乡试副考官的第二天,他陷进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盐引舞弊之案,因“瞻顾亲情,擅行通信”,被发配乌鲁木齐军台效力赎罪。两年后恩命召还,回到了冠盖如云的京华。两年多的大漠风沙,让纪晓岚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他的心理气质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同时也对官场的险恶和世态炎凉有了真切的体验。他时时被一种空虚、落寞和伤感的情绪所困扰。回京途中,他写下《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这些诗,不恃学问,直以性情笃挚,寄怀感兴,被称为清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也为清乾隆时期的新疆屯垦留下了珍贵的文献。
乾隆三十七年(1772),纪晓岚重任庶吉士小教习。小教习是庶常馆教职,这是乾隆二十六年纪晓岚三十八岁时的官衔,时光过了十一年,又回到了原点。
乾隆三十八年(1773),对于中国文化史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当年二月,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纂修《四库全书》的工作正式开始,皇帝诏开《四库》馆,大学士刘统勋以纪晓岚之名首荐。八月十八日,纪晓岚出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由此走上了他学术人生的峰巅。
《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一项旷古文化工程,自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开“四库”馆,至乾隆五十二年四修关闭“四库”馆,共经历了十四个年头。纪晓岚始终担任总纂一职。《四库全书》七份存阁后,各阁空函书籍的缮录、补写、复校工作全面铺开,纪晓岚仍然为校书、补录等奔忙劳碌,曾四次去热河校书。实际上到他嘉庆十年去世,《四库全书》的续缮工程刚刚完竣,历时32年。也就是说为《四库全书》他奋斗了大半生。在四库馆臣中,他是唯一一位从始到终做完了这项工程的人。
《四库全书》79337卷,6144函,每份为36000册,七份总共252000余册,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历来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的美誉。其收录书籍,上自先秦,下至清代,囊括了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文献典籍,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集中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之大成,至今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同时,纪晓岚又一手勘定,完成了中国文献学史上扛鼎巨著《四库全书总目》的修纂工作。该书是一部纲纪群籍、指示治学门径的大目录书,余嘉锡先生称《总目》“衣被天下,沾溉无穷。嘉道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宏矣!”(余嘉锡《四库总目辨证序》)诚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纪晓岚是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的,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晓岚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晓岚以外,几乎无一人得到善终。虽然纪晓岚本人曾几次被牵连进文字狱,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也曾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但他总算是挺到了最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纪晓岚以他的一己之力,多次上书,保护了一大批被确定为“抽毁”和“全毁”的图书,使之免遭“秦火”之厄。这在当时是要冒身家性命的危险的。
学术活动是纪晓岚一生的主要支撑,他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他历充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通史、通志、通典)馆提调兼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胜朝诸臣殉节录》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纂官、《职官表》总纂官、《八旗通志》总纂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他一生中领导和参与了多少重要典籍的编修,不可胜数。
这是纪晓岚对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巨大贡献。
纪晓岚对中国文化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他写出了《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二十四卷,计一千一百九十六则故事,举凡官场世相、轶事掌故、民俗风情、异地风光、典章事物、乡里见闻、狐鬼神怪、医卜星相,上下古今,包罗万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十分广阔。鲁迅认为:“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多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人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纪晓岚是清代在正史和野史中都很炫人耳目的人物。他不仅在正统的史传中占尽风光,在民间也有广泛的知名度。20世纪90年代,因为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电视连续剧,这位在清乾嘉时期执学术牛耳的学问宗师火爆天下,但同时也被“戏说”弄得面目全非。
纪晓岚被“戏说”,实际上从他的同时代人那里就已经开始了,清人的很多笔记,如英和的《恩福堂随笔》,张培人的《妙香室丛话》,梁章钜的《归田琐记》,昭梿的《啸亭杂录》,陈康祺的《郎潜纪闻》、《燕下乡脞录》,徐锡龄的《熙康新语》,梁恭辰的《北东园笔录初编》,钱吉泰的《曝书杂记》等等,都不无夸张地写到了关于纪晓岚的许多异秉和奇闻轶事。比如说他是“火精转世”,以肉为食,不食谷类,烟枪巨大,还有他的风趣幽默,连皇帝的玩笑也敢开,还有他的好色,他的博闻强记、属对机敏等等。在世人的眼中,纪晓岚大体上是这样的一种形象。由于他的一些小节被夸大成了他人生的全部,离他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所以有人也评价纪晓岚是一个“世故老人”,或者干脆说他是一个拍马的高手,而且一度按照“御用文人”来给他定性。
纪晓岚在清乾嘉时期居于高位,负有盛名,学问淹通,正如同许多名人往往被人“造神”一样,时人和后人对纪晓岚的种种“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喜爱。
按照一般的理解,纪晓岚似乎是一个“不倒翁”。除了乾隆三十三年他因漏言获遣乌鲁木齐,他的官场生涯一直是顺风顺水,无灾无难到公卿。
纪晓岚又是一个矛盾人物,他的性格中有太多的“两面性”。他一生写了那么多“恭和圣制”的诗篇,做了那么多歌功颂德的文章,上了那么多道谢恩折子,这些文字也不全是为了讨皇帝的欢心。他感恩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乾隆皇帝的体恤,他的官职才一再擢升,拥有了一个文臣最高的荣耀。他对乾隆皇帝的钦敬也是发自内心。当然这其中也有一生挥之不去的恐惧感。乾隆皇帝喜怒无常,赏罚全凭心血来潮。实际上他也没把纪晓岚这样的文臣放在意中,一次纪晓岚直言提出了自己关于军国大事的建策,乾隆皇帝脸一变,怒斥他说:“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全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这样的训斥,让纪晓岚清醒地认识到他在皇帝眼里是个什么角色。
另一方面,在官场闪现的刀光剑影中,纪晓岚又不得不时时保持着他处世的警觉。他的砚铭中随处可见“守口如瓶”之类的自警箴言,在修书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文字狱案,他感同身受。有很多起文字狱,压根儿就不是因为有什么悖谬文字,而是因为著书者得罪了小人,结果锻炼成大狱。所以纪晓岚的处世之道是不跟小人争一日之短长,不做出头椽子,尽量不以真面目暴露在小人的视野中。纪晓岚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终恪守着这样一个原则:不做政治家,只做执行者,不做思想家,只做学术人。
但纪晓岚从未与小人同流合污过,和珅权倾朝野,朝臣无不趋走,连他的老师也颠倒奉迎,反过来成为他的门生。而纪晓岚终不依附,还对其时加嘲弄。以至于发生御史曹锡宝奏劾和珅家人刘全案时,乾隆皇帝第一个怀疑到纪晓岚,认为纪晓岚与和珅有积怨而从背后操纵此事。
纪晓岚虽是硕儒显宦,但他个人的生活十分俭朴。朝鲜冬至书状官沈兴永回国后评论说:纪昀文艺超伦,清白节俭,虽宠爱不及和珅,而甚敬重之。还说纪晓岚一件旧棉袍穿了七八年。他的学生汪德钺称:“吾师居台宪之首,据宗伯、司马之尊,登其堂萧然如寒素,察其舆马、衣服、饮食,备数而已,其俭也若此。”
二,中华先贤家风家教故事
纪晓岚:贫莫断书香 贵莫贪贿赃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号观弈道人,清代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左庶子、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卒谥文达。现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等著作传世。
纪氏家训主要来源于纪晓岚留下的文章警句以及器物铭文,既警诫自己,也教育后人。
清朝时,朝鲜使团人员记载在华期间所见所闻的《燕行录》,对当时清朝官员有细致的描述,比如“乾隆嘉庆之际为文章宗匠”,又如“文艺超伦,清白节俭,一敝裘七八年”,这两段文字,说的都是同一个人——纪昀,即大名鼎鼎的纪晓岚。
这些记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纪晓岚的清廉本色。在他八十寿辰时,门人汪德钺曾作《纪晓岚八十序》一文,称其“居台宪之首,据宗伯、司马之尊,登其堂萧然如寒素,察其舆马、衣服、饮食,备数而已,其俭也若此”。
纪晓岚集官员、学者、作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被誉为“大清第一才子”,官至一品,还担任了《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他以82岁高龄辞世时,嘉庆亲笔题写墓志铭“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清代少有臣子能获得这样的殊荣。纪晓岚身后并未给子孙留下白银田产,却为纪氏一门传承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纪氏家训。
纪氏家训内容丰富,广为人知的有他对子女的“四戒”“四宜”。“四戒”是: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补充,既告诉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后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纪晓岚如此教育子女,自己也身体力行,比如“戒奢华”,一件破皮袍,能穿七八年。
除了“四戒”“四宜”外,纪氏家训还有“四莫”:“贫莫断书香,富莫入盐行,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赃。”跟“四戒”“四宜”相比,“四莫”着重强调的是一个人处理贫富、贵贱关系时的“底线思维”,再穷也不能放弃读书,做再大的官也不要受贿贪赃。
值得一提的是,纪氏家训并非纪晓岚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他的人生经验,某些经验还堪称惨痛。
比如“戒骄傲”,纪晓岚年轻时也有过骄傲的教训。他是科场骄子,但并非一帆风顺。乾隆八年(1743)八月,纪晓岚参加科试,获第一名。在这么好的成绩面前,他开始自满起来,翌年回乡乡试,他所作偏题,只考了个四等。4年后参加会试时,也因为太过自负而被挡在了进士的门槛之外。
但相比接下来的人生经历,科场偶尔失意就不算什么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纪晓岚因为通风报信而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清史稿》对这一段的记载为:“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纪晓岚与卢见曾是姻亲,纪晓岚的长女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
乾隆三十六年(1771),因修书需要,由刘统勋荐举,纪晓岚从新疆被召回。刘统勋是什么人?“刘罗锅”刘墉的父亲。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是纪晓岚自作的挽联,也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深知世事艰辛,起落无常,唯有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尽力做好自己。同时,他也以“碎碎嘴”来教育家人,廉洁自律,书香传家。
他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上这么写道:“当世宦家子弟,每盛气凌轹,以邀人敬,谓之自重。不知重与不重,视所自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高干子弟如何赢得别人的尊重?不是基于父荫的盛气凌人,而是靠自己的奋发有为。这是一个“高级干部”教育子女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他把砚台、尺子上能够刻字的地方,都镌刻上一些有哲理的句子,既警诫自己,又教育后人。比如,他在一把自己经常使用的木尺上刻了四个字“守正规直”,提醒后人,做人要守规矩,要正直。
时至如今,纪氏族人遍布海内,多有才俊。而先祖留下的纪氏家训,依然是他们处世做人的重要依据,也给今人无穷的启迪。
三,大才子纪晓岚为啥是官场上的“不倒翁”?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的这句词道出的是传统心底的英雄梦:帮助君王一统天下,留下美名世代传扬。到了清代中期,情况出现了变化——乾隆皇帝要一统天下思想文化,于是疆场厮杀转为文化清理,风云际,纪晓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此前,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曾点评过许多学术典籍与名家诗歌,也撰写过家喻户晓的《阅微草堂笔记》,然而这些都无法与《四库全书》相媲美。《四库全书》成为纪晓岚一生最大的荣光。这荣光的背后,是一个学者型官员载浮载沉的人生道路。
1724年,纪晓岚诞生于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崔庄。他的出生被附会了种种神奇之说:祖父纪天申梦见一道火光闪入楼中,随后纪晓岚出生;还有人说纪晓岚是火精转世:献县自五代时期就有驱赶火精的习俗,相传火精为女性,赤身出现在火光中。纪晓岚出生前一天,当地又发现了火精,人们敲打铜器来驱赶,火精闪入纪家,这时纪晓岚出生,耳垂有穿痕,脚白而尖,状若缠足,像极了火精;除了火精转世外,还有蟒精、猴精投胎的传说:纪家附近有大蟒,纪晓岚出生之后,大蟒消失;纪晓岚从小喜欢吃榛栗梨枣,一吃就停不住口,性子又喜动,无事也不能安坐片刻。这种附会还联系上了纪晓岚的名字,他名“纪昀”,字“晓岚”,“昀”意为日光,以它为名就是和光怪有关。
在野史传说中,名人的诞生常伴有异象发生,可是像纪晓岚那样出生之后还总是有神奇表现的就很少见了:两三岁时,几个身穿彩衣、佩戴金钏的泥娃娃和他一起玩耍,亲切地叫他弟弟;四五岁时,纪晓岚两目如炬,在黑暗的地方看东西没有丝毫障碍,七八岁后,视力才慢慢变得像普通人一样;31岁考进士前问卦,测了一个“墨”字:“黑”部拆开是二甲第四名,下面四点是“庶”字脚,士为“吉”字头,预示进翰林院作庶吉士,后来果然如此;不惑之年任福建学政时,试院里唐柏的树梢上夜现两位红衣人,向他拱手作揖,渐渐消失——这诸多奇景,并非坊间传闻,乃是纪晓岚自己说的,都可以在他撰写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找到。不光纪晓岚如此,据他讲,他的一些亲友也多有离奇经历,如果把《阅微草堂笔记》里面纪晓岚及其家人朋友的种种离奇遭遇汇集起来,大概可以编作一部清人奇遇记。
读者一定很想知道,有着各种传奇经历的纪晓岚到底是什么样子。根据清代人的描述,他“貌寝”、“短视”,也就是说,不光容貌丑陋,还是个近视眼,个子好像也不高。不过,纪晓岚生性机敏,喜欢嘲谑,小时候一起读书的同学,长大后同朝的官员,都没少受他的戏弄。他的恶搞往往和文字有关,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有一次,年幼的纪晓岚和邻家几个小孩踢藤球,刚好踢中路过的知府轿子。知府拾起藤球,孩子们派纪晓岚前去要。知府见其出众,就出了一副对联给他:“童子六七人,独汝狡。”纪晓岚说:“太守二千石,唯公……要是你把球还我,就是‘唯公廉’;要不还便是‘唯公贪’了。”知府叹其聪敏,于是把球还给他。
长大后的纪晓岚,对文字更是机敏。一年夏天,宫中新添了不少扇子,乾隆皇帝命纪晓岚为自己最喜欢的一把扇子题字,选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七绝诗《凉州词》。这首诗的原文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题写中,纪晓岚却不慎把“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乾隆皇帝看完后,很不高兴地把扇子丢回给纪晓岚,说他有欺君之罪!纪晓岚一看才知道漏写了一个字,他不慌不忙,缓缓地说:“启禀圣上,这不是诗,而是一首词,让微臣吟诵给圣上听: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经纪晓岚这么一断句,一首《凉州词》果然由诗变成了词。乾隆皇帝哈哈大笑,连连夸赞纪晓岚机敏过人。
纪晓岚还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易喜易怒,喜欢道听途说,到处讲述自己的离奇经历,甚至屡屡对好奇者脱下鞋袜,展示自己那宛若裹足的尖脚。他的日常生活也迥异于常人:不吃米面,饮食以肉为主,一顿两三斤;虽喜食肉,却绝不吃鸭肉,总觉得鸭肉腥秽,难以下咽,一次不慎误食,立刻大吐;善吸烟,用一支很大的烟锅,人称“纪大锅”。
纪晓岚确实是一个有趣的人,关于他的奇闻异事从乾隆时期就开始广为传播。人们欣赏和喜爱他的机智,又在流传中添油加醋地加以演绎,甚至无中生有,把不相关的事,如与和珅的水火不容也附会在他身上。实际上,历史上的纪晓岚从来没有戏弄过和珅,反而在好友曹锡宝上折弹劾和珅时从旁劝阻。纪晓岚之所以被塑造成影视剧中不惧权威的理想人物,只是凝聚了民间对其幽默、正直、机智和才学的想象。作为传奇人物,纪晓岚的幽默机智遮掩了他的真性情;作为官员,他的飞黄腾达掩盖了他的坎坷与心酸。
纪晓岚和其他人一样,是通过科考进入仕途的。相比于屡试不第的蒲松龄,纪晓岚幸运得多:17岁应童子试,成为秀才;24岁参加乡试,名列第一;31岁高中进士,廷试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选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文学侍臣生涯。纪晓岚在翰林院期间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扈从伴驾,写作词章。乾隆皇帝也是一位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所以纪晓岚写作了不少恭维、唱和的诗作。这类诗歌往往四平八稳,以歌功颂德为主,现在看来无甚意味,但在当时对于纪晓岚来说却非同一般。它们为纪晓岚赢得了乾隆皇帝的欢心,得到“天语嘉奖”,而乾隆皇帝的赏识,对纪晓岚的一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从1756年进入翰林院,到1768年晋升为侍读学士,纪晓岚度过了一段顺利平静的时光。因为乾隆皇帝的赏识,他得以步步高升:1763年官任福建学政,升侍读;1768年,按常规本来应该外出任职,准备补授贵州都匀府知府,但乾隆皇帝因为他学问素优,认为出任地方官员不能尽其所长,特命加四品衔,留任左春坊左庶子,提拔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这种破例提拔在当时社会是很荣耀的。然而,就在纪晓岚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这一年,人生出现戏剧性的逆转,获罪落马,昔日朝中宠臣,今日阶下罪囚,被发配到乌鲁木齐。
导致纪晓岚人生出现重大转折的是卢见曾案。1768年,刚刚上任的两淮盐政尤拔世向盐商索贿不成,上奏折揭发上一任盐政普福,说他在任职期间营私舞弊、挪用公款,由此引发乾隆皇帝的震怒,下令彻查。因历任盐政均有营私侵蚀行为,已退休很久的两淮盐运史卢见曾也被捕入狱,乾隆皇帝下令“即行严密查封,无使少有隐匿寄顿”。然而查抄卢家时却发现他家中没有什么值钱之物,乾隆皇帝很生气,认为是有人通风报信,使得卢家转移了财产。随后,查明通风报信的人就是纪晓岚。纪晓岚和卢见曾是什么关系呢?纪晓岚有3子3女,长女嫁给了举人卢荫文,而卢荫文的祖父就是卢见曾。当时纪晓岚已晋升为侍读学士,得以出入宫廷,听到一丝风声后就告诉女婿卢荫文,朝廷正在查办两淮盐务。卢荫文随后又见到了过从甚密的郎中王昶,王昶告诉他是历年盐引的积弊被揭发了,于是他赶紧送信回家。结果自然是悲惨的,纪晓岚和王昶因泄密获罪,主犯卢见曾则死在狱中。
纪晓岚的这段经历在史书上找不到什么痕迹,民间的版本却是生动有趣:纪晓岚既担心姻亲,又顾虑惹祸,于是用空白信封密封了盐和茶叶,命人连夜送往卢家。卢见曾最初不解,再三揣摩,悟出了其中的秘密:盐案查(茶)封,于是马上转移资产。民间还流传着纪晓岚应对乾隆皇帝讯问的精彩回答:“皇上严于执法,合乎天理之大公;臣惓惓私情,犹蹈人伦之陋习。”乾隆皇帝闻言,为之一笑。戏说虽然精彩,但是纪晓岚的人生确实因此发生重大转变。他被贬戍乌鲁木齐约两年半的时间,因其文采出众,在戍所主要做文案工作,行动也比较自由,并未因此受多少苦,反而因为西域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1770年,纪晓岚47岁时,受乾隆皇帝恩命赐还,于次年6月长途跋涉回到北京,再入翰林。
初入翰林,为新科进士;再入翰林,为赦罪犯人。当年挥斥方遒的青年,此时已深刻体会了世事无常和人生艰难,不复当年心态。“人生快意果有失,一蹶万里随戎旃”,这是对以前快意人生的后悔;“少年意气已萧索,伤禽宁望高飞翻”,这是对前途莫测的恐惧;“毋乃怪我趋营猛,讽我宴坐娱林泉。拈花微旨虽默契,拂衣未忍犹留连”,这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友朋知己尚必报,况乃圣主恩如天”,这是彷徨之后决意仕进的选择——这些诗句都出自纪晓岚刚从乌鲁木齐返京后写作的《幽篁独坐图》,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
虽然遭受挫折,纪晓岚还是义无反顾地再次投身仕途。返京的当年10月,纪晓岚迎銮密云,正值土尔扈特部归顺,龙颜大悦,纪晓岚作了文章进献,得乾隆皇帝嘉奖,复授翰林院编修。1773年,朝廷开四库全书馆,纪晓岚得大学士刘统勋的推荐,被乾隆皇帝任命为四库全书馆总纂修,这一年纪晓岚刚好50岁。对他而言,总纂《四库全书》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前后花费10年之功。因整理《四库全书》、纂修总目有功,纪晓岚此后平步青云:被提拔为内阁学士;授兵部侍郎、御史、礼部尚书;又调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1805年2月,纪晓岚离开人世,当时他已升任为协办大学士18天。
晚年的纪晓岚,虽官高名显,但在乾隆皇帝眼中始终是文学侍臣,形同俳优。1785年,员外郎海升殴死发妻,身为左都御史的纪晓岚参与审案,被乾隆皇帝斥为“无用腐儒”;1786年,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珅家奴刘全仗势招摇,此事与纪晓岚无关,而乾隆皇帝在上谕中明确怀疑纪晓岚,揣度他对和珅心怀不满而暗中唆使,此事后来虽未牵扯到纪晓岚,但纪晓岚内心之恐慌可想而知,因此言行也愈发隐忍顺从,闲居之时也只是独坐焚香著述而已。至于乾隆皇帝驾崩之后,嘉庆皇帝即位,更是将纪晓岚当做元老对待,有客气而无实质上的任用,否则也不会到他行将就木才予其大学士之衔。
但是不管怎样,纪晓岚做官做到死,在学术盛兴的乾嘉时期,这种选择也是耐人寻味的。同时期的大诗人、思想家袁枚,年长纪晓岚8岁,少年成名,高中进士并选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但却没有留下来,而是外放知县,仕途辗转十几年后归隐随园,寄情山水;同年进士钱大昕,和纪晓岚齐名,人称“南钱北纪”,亦在盛年辞官,致力于学术;同一时期在史学上有很高成就的章学诚,考中进士、外放官员之后选择不去……对比这些学者,作为学者的纪晓岚是世俗的,作为官员的纪晓岚则是孤寂的、无奈的。纪晓岚集官员、学者、作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若从价值角度论,他首先是一位学者,留下了《四库全书》,在学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是纪晓岚自作的挽联,也是对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今属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清代文学家、官员。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
历史评价:
乾隆皇帝:朕以汝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啸亭杂录》)
清代文学家洪亮吉:子云笔札君卿舌,当代无人可共论。(《续怀人诗十二首·纪尚书昀》)
清代官员汪德钺:吾师居台宪之首,据宗伯、司马之尊,登其堂萧然如寒素,察其舆马、衣服、饮食,备数而已,其俭也若此。
清代学者钱泳: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履园丛话》)
鲁迅:处世贵宽,论人欲恕。
四,轶事典故:
生活习性
纪昀在生活习性上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其中最突出的两点:一是他从不好饮酒,不食谷物,吃饭时,桌上只摆猪肉十来盘,茶水一壶,日食肉十斤左右;二是烟瘾特大,他自行设计了一个造型独特的大烟袋,烟管长三尺,烟锅一次能装三四两烟,故人称其“纪大烟袋”。据说“纪大烟袋”这一袋烟,从虎坊桥的家抽到圆明园,几十里路都抽不完。
烟袋惹祸
有一次,纪昀刚点上烟抽得正起劲时,忽然皇上召他前去议事,他急忙将烟袋插入靴筒便进宫见驾。但谈话间,他越来越觉得火烧火燎的难受,原来烟袋里的烟未灭,在里面逐渐燃烧起来。但他又不好发作,只好暗暗叫苦。后来实在忍受不住了,竟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皇上见状,忙问为何突然伤心落泪?他只得如实禀报:靴内失火了。皇上只好恩准,待他到外面脱下靴子时,已是浓烟四起,脚上肌肉被烟烧焦了一大块。
文字狱牵连
纪昀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昀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昀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纪昀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
个个草包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和珅在宰相府内修建凉亭一座,需要一幅亭额,便求纪晓岚题字,结果纪晓岚爽快答应,题以大字“竹苞”。这二字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人们常以“竹苞松茂”颂扬华屋落成,家族兴旺。
和珅得到纪晓岚的题字,大为高兴,就高高挂在书亭上。乾隆偶然临幸和珅宅第,一见纪晓岚题字,马上就知道了纪晓岚是在捉弄和珅。他笑着对和珅说:“纪晓岚是在骂你们一家‘个个草包’呢。”结果和珅对纪晓岚恨之入骨,几次进谗言,参奏纪晓岚。
纪昀与和珅
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纪晓岚与和珅这两位人物的故事总是引人入胜。尤其是在各种影视剧中,他们的形象被塑造成了斗智斗勇的典范,观众在轻松幽默的剧情中,常常会忍俊不禁,感叹纪晓岚的机智与和珅的愚蠢。然而,真实的历史却与这些戏剧化的情节大相径庭。
在电视剧中,纪晓岚总是以英俊潇洒、聪明机智的形象出现。他在乾隆皇帝面前时常捉弄和珅,让这个权臣在皇帝面前出尽洋相。而和珅则被描绘成一个油腔滑调、不学无术的角色,二人之间的对立构成了剧中的主要看点。但如果我们翻开历史书籍,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关于纪晓岚的外貌,史书上记载他“貌寝短视”,这意味着他不仅相貌平平,甚至还有些丑陋,且近视。与之相对的是和珅,他被誉为“满洲第一美男子”,身材颀长、眉清目秀,聪明绝顶,处事机敏。这种形象的对比,电视剧中的夸张表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距,显得格外鲜明。
其次,纪晓岚与乾隆皇帝之间的关系在剧中被描绘得十分融洽,仿佛纪晓岚是皇帝的“爱臣”。但实际上,乾隆皇帝对于身边的近臣有着严格的选择标准,首先是机警敏捷、聪明干练,其次则是相貌俊秀。和珅、王杰等人都是典型的“美男子”,而纪晓岚虽然才华横溢,却因相貌平平而难以获得真正的重用。他在朝中的职务多为文官,几乎没有实权,更多的是负责一些文书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纪晓岚被任命为都察院,因判案不力而面临惩罚,乾隆却为他辩护,称他“本系无用腐儒”,这足以说明纪晓岚在皇帝心中的地位。相较之下,和珅则官至军机大臣、大学士,权势显赫,二者的地位差距显而易见。
再者,关于两人的年龄差异,和珅比纪晓岚年轻26岁,纪晓岚考中进士时,和珅尚在襁褓中。等到和珅飞黄腾达之时,纪晓岚已是花甲之年,两人几乎没有同朝为官的机会。因此,纪晓岚与和珅之间的“斗法”根本不可能发生。
而且,历史上与和珅作对的人,结局往往都不太美好,贬官、流放、甚至丢下性命的下场屡见不鲜。纪晓岚虽然才智过人,但他并没有与和珅为敌的意愿,反而选择了在自己的领域中默默耕耘。这样的选择,显然是明智的。
综上所述,电视剧中纪晓岚与和珅的斗法情节,虽然让人捧腹,但却并非历史的真实写照。纪晓岚与和珅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对抗关系,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面性,远比银幕上的表现要深刻得多。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清朝历史的风云变幻,也能感受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却又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的智慧与选择,才是历史真正的精彩所在。
你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吗?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张国立老师饰演的纪晓岚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那只是电视剧形象而已,历史上的纪晓岚形象和电视剧形象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五个方面:
1、形象差距甚大
电视剧里面的纪晓岚眉清目秀、行为端庄、口齿伶俐,非常受到乾隆皇帝的器重。
但真实的纪晓岚长相绝对没有张国立那样阳光帅气、有味道,而是一个面相丑陋的读书人,可能是读书太多,以至于眼睛重度近视。他不仅不是铁齿铜牙,而是一个口吃患者,说话都费劲。因为形象问题,乾隆非常不喜欢纪晓岚,但是纪晓岚确实有真才实学,乾隆还是得重用他,让他帮忙修撰《四库全书》。
2、风流才子
电视剧里,纪晓岚是个十足的书呆子,一直打着光棍不说,与家里养着的美女杜小月从来都是秋毫无犯,相敬如宾,一点都没有风流才子的样子。
而真实的纪晓岚不止是风流,而且是个大色胚。纪晓岚一生一妻六妾,露水情缘数不胜数。纪晓岚的确是文采飞扬,可是他的习惯是每次写文章都要和女人云雨一番。哪怕是在修撰《四库全书》给乾隆皇帝干活,他也没办法遮掩本性。乾隆皇帝为了让他安心搞创作,还专门赐给他两个宫女。
3、癖好
电视剧里的纪晓岚最大的癖好就是抽烟,其他倒也没什么,是个标准的清官。
历史上的纪晓岚确实是个大烟鬼,有史料为证:
纪文达公善吃烟,其管极长,其锅极大,可盛烟三、四两,每盛次,自圆明园至家,吸之不辍,都下称为纪大锅。——《竹叶亭杂记》
纪大烟袋的称呼倒是名副其实,另外纪晓岚还有其他特别的爱好。电视剧的片尾曲这样唱道:“铁齿铜牙两片嘴,吃的是下锅的米……”歌唱得很不错,可惜的是歌词完全不属实。纪晓岚从不吃米饭,一生钟爱吃肉,每顿都是无肉不欢,生活极其奢靡浪费。
4、与乾隆的关系
电视剧里,纪晓岚与乾隆关系非常不错,乾隆在器重和珅的同时,也一直非常尊重纪晓岚的建议,他们形成一个嬉笑怒骂的铁三角的关系。
而事实并非如此,乾隆、纪晓岚、和珅三个人年纪相差很大。乾隆比纪晓岚大13岁,纪晓岚又比和珅大26岁,三个人这么大的年龄差,导致他们的关系很微妙。在乾隆眼里,根本不可能把他俩当朋友相处。
和珅因为长得好看,能力又强,所以受到乾隆皇帝的特别优待。而纪晓岚呢,因为长得不好看,又是个酸文人,还因为帮友人开脱罪名,得罪过乾隆,落得一个发配新疆的下场。到了乾隆准备修撰《四库全书》,这才想起纪晓岚来,把他从新疆召回来当纂官。所以,对于乾隆来说,纪晓岚就是个利用的工具,召之即来,呼之即去的臣子,压根谈不上朋友。乾隆说过一句话,揭示了他不重用纪晓岚的理由:
读书多而不明理!
可见,在乾隆眼里,纪晓岚就是个书呆子。
5、与和珅的关系
电视剧里的纪晓岚与和珅两个人亦敌亦友,二人经常在朝堂之上当着皇帝和文武百官掐架,嬉笑怒骂之中产生许多趣事。
关于纪晓岚与和珅两个人的关系,我认为他俩的实际关系比电视剧里面要好得多。
和珅发迹不久之后,家里搞装修,听说纪晓岚才华出众,于是请纪晓岚为自己家中的花园匾额上题字。纪晓岚抖机灵给他写了个“竹苞”,意思是“个个草包”来讽刺和珅。但和珅也不和他计较,毕竟纪晓岚的存在干扰不了自己的发财之路。
和珅的政治才干远胜纪晓岚,当和珅在政坛上风水水起捞金无数的时候,纪晓岚却只能帮乾隆皇帝修撰《四库全书》。换句话说,纪晓岚在和珅的眼里啥都不算,根本没有对着干的资本。在朝廷里面,两人之间别说矛盾了,都很难见着一面,怎么可能有那么许多故事呢?
如果说两人有过什么交集,那还得说及《四库全书》。有一段时间,和珅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也就是纪晓岚的领导,可能也就是那个时间,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珅在工作生活中对纪晓岚多多照顾,而纪晓岚也因此感恩在心,经常善意的在人际关系上提点他。
当然,最后和珅没有听从纪晓岚的建议,继续贪得无厌,乾隆死后,最后落得一个锒铛入狱的结局。在和珅在监狱里的最后几天,朝堂之上的官员里面只有纪晓岚一个人去监狱里面看过他,这样的关系,应该算得上是真朋友了吧!
当然,《铁齿铜牙纪晓岚》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剧,从小到大我都一直非常喜欢。行文至此,无意吐槽电视剧,只是想要展示一个真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形象,接不接受都随你,理智面对,不抬杠!
纪昀与刘墉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昀一直是感激零涕。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墉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刘统勋长子。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