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都退出中国,对于我们来说会是好事吗?

电动车指北 2023-10-22 23:47:49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合资车的优惠幅度越来越大,但买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

实际上也是如此,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 年 1-7 月,自主品牌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 53.8%,相比 2020 年的低点已经提升了 15.4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超过 5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合资车的份额也从巅峰期的六成跌到现在的四成多,并且没有止跌反弹的样子,相反其很可能还会加速下滑,因为过去几年合资车靠着大幅的优惠来“以价换量”,很多经销商已经是在亏本经营了(算上返点依然严重亏损),甚至一些头部合资的经销商也表示“不再拿车”了,只为了少亏点,合资车企经销商的“退网”规模会越来越大,在网点越来越少的背景下,合资车的份额还会进一步下滑。

那么合资车真的会退出中国么?如果都退出中国,对我们是好事还是坏事?

先说结论,80%以上的合资车企都会退出中国,只会剩下少数几个品牌,大部分还是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合资车企的退出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不必惋惜,对我们来说无所谓好事坏事。

合资车企为何不行了?

首先来说说合资车为何仿佛一夜之间突然就不行了,首先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自主品牌的崛起和进步,这点其实不难理解,看看我们隔壁的日本和韩国就知道了,2021 年韩国本土市场韩系车的占比大约为 83%,日本更夸张,高达 93%,其余的基本都是一些进口车,并且大部分是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

韩国市场和日本市场早期都主要被美系车占领,但随着自身汽车品牌和产业的发展,不仅牢牢占据国内的大部分份额,还快速出海抢占全世界的市场。

中国和日韩在文化氛围和民族特性等方面都十分类似,只是发展顺序有先后,东亚三国基本是一个宿命。

其次就是合资车企的固步自封了,在过去的 30 多年合资车企已经“躺着赚钱赚习惯了”,只需要简单把海外的车型引进国内就能大卖,最多给你加长一下,然后开始玩加价、减配这些把戏。

但现在国内市场已经卷得昏天黑地,车型迭代周期已经从传统的 5-7 年加速到 1-3 年,而合资车企只能慢慢“挤牙膏”,老本也已经基本吃完,自主品牌很快就追上并反超了。

当然这中间还有关键的一点便是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最新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接近 40%,传统合资车擅长的“老三大件”,即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些在电动车面前黯然失色,而三电领域中国是绝对领先的,宁德时代+弗迪电池两家就占了 50%以上的电池份额( 韩国 SNE Research 数据,上半年宁德+比亚迪两家就占了动力电池 52.5%的份额)

屠龙少年会变成恶龙么?

随着合资车企的颓势越来越明显,这时候便有一种声音:合资车企要是都退出中国,自主品牌没了竞争对手后就会“屠龙少年变恶龙”,产品开始涨价减配,服务也会变差。

其实上面的这种说法很容易反驳,家电、光伏、通信、高铁这些都基本被我们垄断,手机行业除了苹果便都是自主品牌,我们有变成“恶龙”吗?

对于汽车行业也一样,即便没了合资品牌,自主品牌,比如比亚迪、长安、吉利、奇瑞、长城等也会激烈地厮杀,竞争烈度并不会降低,消费者依然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车,至于大部分合资品牌可能未来会以进口的形式来做一些补充。

另外用日本和韩国的例子也很容易说明,比如丰田卡罗拉 Cross(锐放)在日本只需要 200 万日元起,折合人民币 9.8 万元起,而国内优惠完也要 12 万起,日本并没有说没有合资车企本土品牌就开始涨价卖车。

再比如在韩国一台起亚 K3 的价格是 1825 万韩元起,折合人民币 9.9 万元起,即便拿到国内也是比较划算的。

总体来说,合资车企退出中国市场是大势所趋,属于市场行为,对我们来说无所谓好事坏事,反正有性价比更高的自主品牌车型可选。

更关键的是,对这些合资车企来说,不只是失去中国市场这么简单,中国车企还会全球进击,带着中国市场卷出来的竞争力,尤其是新能源产品来降维打击这些国际车企,今年我们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下一步就是在全球“遍地开花”般地建厂,这些才是合资车企真正的噩梦。

0 阅读:80

电动车指北

简介:关注智能电动车和中国汽车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