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李密不答应:凭啥将俺瓦岗寨说得跟流寇似的?我这些年的努力白费啦?
瓦岗寨在翟让时代确实就是个打家劫舍的流寇组织,经营了七年,也无非是个万把人的草头班子而已。
翟让原本是个死囚犯,有个叫黄君汉的狱吏很有眼光,他觉得翟让不是个等闲之辈,于是在行刑之前偷偷放跑了翟让。
翟让跑到瓦岗寨落草为寇,在荥阳、梁郡一带劫掠商旅。随着单雄信、徐世绩的加盟,瓦岗寨越做越大,逐渐发展到过万人的规模。
估计有人会说,作为强盗,能达到一万人的规模,还不够牛叉吗?
这要看什么年代,如果放在太平盛世,别说一万人,哪怕几百人都算奇迹,可当时是隋朝末年,各种叛乱、起义并起,天下流民遍野,竖起一杆旗帜就能应者云集,一万人规模确实不小,但真的不算大。
此时的瓦岗寨没有任何政治企图,生存似乎就是他们最“崇高”的理想,“三巨头”中的徐世绩算是最有眼光的一个了,他的主张竟然只是“东郡都是乡亲,不宜打劫”。
直到李密到来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一席话震惊了翟让:
“当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京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以足下之雄才大略,士马精勇,席卷二京,诛暴灭虐,则隋氏之不足亡也。”
李密谈了两点:一是隋炀帝昏庸,外交上绝交突厥、挥兵高句丽,内政上抛弃两京核心圈子,萎缩于政治边缘地带。二是眼下格局正是群雄创业的大好时机,您应该学习刘邦、项羽,灭隋创新。
翟让虽然就是个鼠目寸光的莽汉子,也不大可能完全理解李密的“隆中对”,但至少听懂了一句话:咱可以灭了隋朝,自己当皇帝!
这叫什么?政治诉求,组织的愿景,一个足以让每个成员打满鸡血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
在对比一下翟让的格局:没吃没喝就去抢,有钱有粮就使劲造,吃饱喝足就扯屁,看似逍遥,其实就是一群靠本能活着的高级动物而已。
翟让应该庆幸,那时候的隋炀帝已经焦头烂额,根本腾不出手对付他这种小把戏,否则那一万人就是酒囊饭袋,一戳就碎。
瓦岗寨突然天降神人,翟让知道自己跟李密差了好几个档次,连共同的语言都没有,有自知之明的他将瓦岗寨的大权转授给了李密:万一真的实现了目标,自己即便当不了皇帝,至少也是个王爷。万一失败了,也不耽误自己眼下的享受。
李密为何能有那么高的战略眼光呢?其实也没啥了不起的,出身使然而已。
李密出身赵郡李氏,祖籍辽东,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妥妥的门阀家族之一。
门阀家族就是掌握了天下所有政治资源的豪门家族,他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并且通过婚姻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包括西魏的元氏、北周的宇文氏、隋朝的杨氏、唐朝的李氏,无一不是这个集团的核心家族。
出身在这些家族的子弟,从小就浸淫在“家天下”的圈子里,见识太多的政治事件,经历了无数的豪门争端,因此他们的眼界绝非常人所有。
比如李密,从小就入宫做了千牛卫,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在眼里,上层的烂事摸得门清,对改朝换代的事不缺经验值。
翟让、单雄信、徐世绩都是一群生活在基层的小人物,他们不缺悍勇之气,但却是政治小白,更不敢去想“争天下”的宏伟大业,跟李密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大业九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李密接到邀请后,毫不犹豫地加盟了杨玄感,并且提出了争天下的上中下三策。遗憾的是,杨玄感刚愎自用,偏偏选择了下策,以致兵败身亡,李密也因为自己的识人不明过上了流亡的生活。
由于遭到官府的统计,李密走投无路这才被迫加盟了瓦岗寨。
说实话,李密的加盟对瓦岗寨来说是一大幸事,但对他自己来说却是一个自毁前程的末路。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理由很简单,随着李密的加盟,瓦岗寨摆脱了“流寇组织”的性质,成了一支有生命力的团队。
但瓦岗寨与豪门政治扯不上边,李密加盟瓦岗寨,事实上就割断了他与门阀圈子的关系,断了他借助豪门集团上位的机会,这叫自废武功。利害相权,我认为李密的损失更大。
确立瓦岗寨的战略目标后,李密大刀阔斧实行改革,不再以劫掠为目标,而是攻城略地,建立根据地。从这一刻起,瓦岗寨有了头号敌人,那就是隋廷。
毫无疑问,瓦岗寨所面临的挑战要严峻得多,但一个有愿景的组织,其战斗力的暴增也远超想象。在李密的率领下,瓦岗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连克荥阳、黎阳,短短一年时间,河北、河南、江淮一带的义军纷纷加盟,队伍迅速发展到了二十多万人,成为天下最强大的一支队伍,连已经晋阳起兵的李渊也得谦卑地奉李密为带头大哥。
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病变,杀害了隋炀帝,并向北流窜到黄河流域,与瓦岗军激情相会。
此时,李密面临三个选择:一是与宇文化及结盟,共同对付老冤家王世充;二是投靠王世充,一起干掉宇文化及;三是自理更新,独立发展。
按照题干的说法,瓦岗寨应该选择第三条,反正咱就是个流寇,打到哪儿算哪儿,打不过就跑,留下王世充与宇文化及互撕,坐山观虎斗。
事实上,李密选择了第二条,投靠王世充,死磕宇文化及。那么,李密为何要这么做呢?
首先,宇文化及的介入伤害了李密的利益。
此时的瓦岗寨并不像题干所说是个流寇,而是控制了从江淮到河北的大片土地,虽然还不算稳固,但毫无疑问,宇文化及就是个巨大的威胁。
史书记载,宇文化及在江淮无法生存,便将目标瞄准了河南、河北,除非李密愿意割肉饲虎,否则必将是二虎相争。
以李密的心高气傲,他断然不会甘愿给宇文化及当小弟,再说了,宇文化及也没那么强,除非李密脑子进水才会将胜利果实奉送给别人。
其次,李密也不想腹背受敌,与王世充联手是可以接受的。
瓦岗寨与王世充打了几年,基本处于相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即便李密选择投靠王世充,他依然能够实控瓦岗寨,本质上是合作。
对李密来说,他有一个担心,那就是王世充与宇文化及联手对付自己,那就麻烦大了,所以,用一个名义上的投靠,解决敌人合流的可能,值。
最后,李密还给自己找到了两个投靠王世充的充足理由。
王世充虽然实际控制洛阳,但名义上他是皇泰帝杨侗的打工仔。也就是说,李密投靠的其实不是王世充,而是隋朝的继承者杨侗,从道义上有法理性,从面子上也说得过去。
同时,以杨侗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跟王世充矛盾很深,是他们主动联系了李密,希望能将他拉倒自己的阵营,以对付王世充。
这是一个好机会,只要李密加盟,不光可以获得“身份再认证”,回归豪门集团,还可以借助杨侗的势力扳倒王世充,这叫一举两得。
拿定主意后,李密集中所有力量撕咬宇文化及。不出所料,宇文化及很快被扯碎了,但李密也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实力大损。
但这还不是最大的损失,他没想到,就在他与宇文化及浴血奋战的时候,王世充抽空打扫内廷,将他的反对者们一网打尽,从此杨侗成了他的傀儡。
等李密一身伤痕站在洛阳城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最大的战略目标没实现,反而成了王世充的“扫雷手”。
王世充站在道德制高点,以杨侗的名义对李密发号施令:来洛阳做官。
傻子才会自投罗网,于是李密发动了对王世充的进攻,结果一战而败,瓦岗寨瞬间灰飞烟灭,李密本人只好投奔关中,给李渊当小弟去了。
以“事后诸葛亮”的目光审视李密的选择,当初他应该选择第四条路,那就是同时向杨侗、宇文化及称臣,并给宇文化及粮草,让他去进攻洛阳。
以李密的实力,只要他不主动进攻宇文化及,对方也绝不敢招惹他,这个祸水西移的策略没准就成了。
很可惜,李密低估了王世充的实力,做出了错误的战略选择,给王世充做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