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此人,我着实写过很多文字了,这一篇精炼总结一下,概括起来他有这么几个特点。
1、处处学他哥,处处学得形似神不似,大事不糊涂,小事一塌糊涂。
2、是有清一代始终存在的“满汉对立情绪”的始作俑者。
3、极容易自满、自傲。
4、人格分裂症患者。
5、政治斗争中优柔寡断。
下面分开聊一聊。
多尔衮这辈子,干了很多大事。抓住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机,率军入关;打赢了山海关大战;入关后迅速平定北方,攻灭南明弘光、隆武政权,攻灭大顺、大西政权;大破喀尔喀左翼。
在做这些大事时,他确实很像他哥,以山海关大战为例。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祖大寿降而复叛再降,皇太极依然优待,依然让他在八旗内任总兵,祖大寿的子侄也在各旗汉军内任都统(地位相当于明朝的总兵)、副都统。
这是因为,当时祖大寿的外甥在守山海关。
清军招降吴三桂的时间非常早,皇太极还活着的时候,就让祖大寿给他外甥写信。皇太极优待祖大寿(吴的舅舅)、洪承畴(吴的前上司)、张春(吴的前前上司)、吴三风(吴的亲兄弟)、祖氏兄弟(吴的表兄弟)、张存仁(吴的好友)等,一是为了拉人,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做给吴三桂看:来我这边入伙吧,你看你这些亲朋们在这边都是什么样的待遇。
在当时,吴三桂是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他手里有四万关宁团练,这支军队战斗力相当可以,后来顶住了李自成十万大顺军(南明史的数字)的围攻。而当时清军八旗的正常披甲人数,合计不到五万人。
在山海关大战中,多尔衮也表现出了一个优秀统帅应有的素质。
清军行进至距山海关十里的欢喜岭时,发现吴军已经与大顺军交火,大顺军一部已经自西侧绕到山海关外,与大顺军主力前后夹击山海关。
这时,多尔衮没有贸然参战,而是与多铎、阿济格商议道:
“岂三桂知我南来故设此诱耶?且吾曾三围彼都,不能遽克,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大过人者,今统大众亲至,志不在小,得毋乘战胜精甲,有窥辽之意乎?不如分兵固守,以观动静。”
不明情况,不轻易下水,这种谨慎持重的态度在大战之前是非常正确的。
看到清军不动,吴三桂率军杀出大顺军包围圈,到清军大营求援,剃发称臣。多尔衮当场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杀白马、乌牛祭天地,歃血为盟,永不相负。
这段记载看似平常,其实是非常“超规格的”。
此时的多尔衮是什么身份?
清朝的辅政王,实际的皇帝。
此时的吴三桂是什么身份?
明朝的一个团练总兵,刚刚被崇祯帝许诺为伯爵,即平西伯。
杀白马盟誓是汉人的传统,杀乌牛祭天是满人的传统。
所以,多尔衮这是将吴三桂置于帝王的高度,被如此对待,吴三桂自然是对清廷死心塌地。
有了这份保证,吴三桂才开关让清军入驻,自己率全部关宁军出城血战李自成。
多尔衮派出多铎猛揍喀尔喀左翼,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清军入关后第一次对蒙古大规模用兵,开启了清朝收服喀尔喀蒙古、卫拉特蒙古的进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个专栏:
再说说多尔衮处理小事,以“剃发令”为例。
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皇太极当政时,清廷就施行了剃发令,为什么那会儿没有闹出大的动静呢?
要知道,在辽东也生活着很多汉人,那会儿的八旗中就有两万多投降过去的明军,他们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剃发呢?
这是因为,皇太极不仅让人家剃发,还给人家分地、分房子、找老婆。假设现在给你一个老婆、一套房子,代价是你得把头剃成秃瓢,你干不干?
像祖大寿第一次投降时,带来了一万多名士兵,对这些人,皇太极给他们找老婆的情况如下:
若谓如何抚养,凡一品官,以诸贝勒女妻之,二品官,以国中诸贝勒、大臣女妻之。其诸贝勒之女,由诸贝勒出财帛给之,诸大臣之女,出公帑给之。诸贝勒、大臣之女,若欺凌汉官者,则咎在父母也。事先告诫,犯即治罪,则安敢欺凌!即原有妻室,仍以诸贝勒、大臣女与之,以示我诚信。彼既离家室孤身在此,以诸贝勒、大臣女与之,乃亦有名也。果尔,使其女父衣食与共,彼将忘其故土也。即有一、二异心而逃者,亦决不为怨我之词矣。若不善加抚养,则何以得天下乎?再察各牛录下寡妇,给配各官从人。夫明国之兵士,离别乡土妻孥,长年累月,戍守各城,一苦也。惧怕为我兵诛戮,又一苦也。惟光棍等,不能治生,或资钱粮以自给。今汉兵既归降,须派贤能满汉官员,察民间汉人女子寡归,酌情给配,其馀者,察八贝勒下庄屯之殷实庄头有女者,即令其给配。若无女子,则令收养为子,为之婚娶,免其耕作。征战时,仍隶戎伍。再有馀者,则令殷实商贾,逐产分给婚配。如此办理毕,仍各赐夜服一袭。
投降的明军,给房子、给地、给待遇、给老婆、给衣服,与这些相比,剃发是不是就不值一提了呢?
即便是被清军掳掠的平民,皇太极也是给房子、给地,像阿敏入关时掳掠回来的妇孺,皇太极就下令编为民户,以房舍、土地、衣食给之。
而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毫无征兆地两次发布剃发令,却没有相应的安民措施,人家能不反吗?
很多人会说,关外地广人稀,有地可分,关内人口密集,怎么给人家分地?
其实不然,清军入关前,北方已经持续战乱十数年,平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李自成进京后,发起追赃助饷运动,又杀了很多贵族、高官、太监,这些人的土地就空出来了。
综上,其实当时的北方也是人少闲地多的状态,多尔衮没有合理地将这些土地重新分配,而是本末倒置,先搞八旗圈地,再搞剃发,能不乱吗?
再说件小事,清军的军纪。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想象,在皇太极执政时期和清军入关前期,清军的军纪并不坏。
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就因为在关内四城肆意掳掠屠杀而被剥夺所有;萨穆什喀率军远征索伦(黑龙江中上游),大胜而归,然而因为其军队肆意掳掠,归来后皇太极依然将其贬黜。
清军入关初期,军纪也很严明,例如:
正黄旗尼雅翰牛录下三人屠民家犬,犬主拒之,被射。讼其事。摄政和硕睿亲王令:斩射者,余各鞭一百、贯耳鼻。因下令:凡强取民间一切细物者,鞭八十,贯耳。
抢平民的狗吃,鞭笞一百,贯穿耳鼻;射伤平民者,斩。这是相当严厉的军规。
那么,为什么后来又有了扬州、江南那些事呢?
这就引出了多尔衮另一个特点,一旦局势顺了,他很容易自满、上头。
清军入关后仅一年,就平定了整个北方;多铎一路军队南下的过程中,整编各路明朝降军近三十万,这种局势远远超出了多尔衮的预期。
局势顺利了,他就没有入关初期的紧张感了,也就无所谓军纪不军纪了。
这种情况下,多铎在扬州干的事、李成栋在广东干的事、金声桓在江西干的事,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其实多尔衮第二次发布剃发令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入关后不久多尔衮即发布过一次剃发令,因遭遇的反抗巨大,仅施行了一个月即被废止了。
等到多铎攻下南京后,他又感觉自己天下无敌了,可以强迫被统治者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了,于是,全国范围内的剃发就这样开始了。
接下来就是全国大乱,不仅民间反抗,连早期投降清军的明军将领也叛了,像姜瓖、李成栋、金声桓,八旗官兵死伤惨重,军费开支浩如烟海。
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却对军纪更为放纵,任由士兵劫掠发财。尚可喜在广州干的事全国皆知,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
作为对比,三藩之乱初期,清廷半壁江山沦陷,屡战屡败,王辅臣所部因为发不出军饷而反叛,就这样,康熙帝仍然发出多道严令:
一应军需,不得私派,夫役不得先期拘禁,徵收钱粮正项外,不得丝毫科敛。发兵剿贼,原为平定地方,安辑百姓。今军需络绎,往往累及小民。申饬各该督抚,严查地方官员。凡一应供应粮饷及沿途喂马,俱准动用正赋,不许借端私派百姓。至办买米粮草豆,务照时价支给,勿致累民。
这才是明君治国的正道,因为发不出钱导致军队叛乱,我认了;但是军队想借着打仗的由头从老百姓身上敛钱,坚决不行。
指望军队以战养战,必然是荼毒民间,使得民心失尽,这样的江山是不稳固的。这也是清军不得不两次打四川、两次打湖南、两次打广东、N次打江西的原因,占了丢、丢了占,永无安宁之日。
直到多尔衮废止了圈地令和投充令,局面才堪堪得到控制。
好啦,宏观层面就聊到这里,再聊聊多尔衮的人格分裂。
顺治五年十二月初三,大同总兵姜瓖举兵叛清。
十二月二十七,多尔衮令内三院即刻印制告示,晓谕山西各处官民:
姜瓖之罪,与官吏兵民人等无干,何可株连无辜;官吏、兵民人等不可轻听姜瓖煽惑,自陷罪戾;如有被惑之人悔罪投诚者,概从宽宥,准复旧业;执迷不顺者方行诛戮。
记住,此时多尔衮的态度是:不株连无辜,叛乱者悔罪投诚的,也给予宽恕。
顺治六年六月二十九日,多尔衮决定亲征大同,说道:
予之行也,非以诸王大臣不胜其任,但恐行师之际扰及良民,故为亲行。
这个意思是:我之所以要亲征,并不是因为将领们不会打仗,只是因为将领们领军出征时,经常骚扰百姓。我自己去督军,他们就不敢违反军纪了。
看起来,多尔衮是不是还不错?
然而,当清军攻下大同后,发生了什么呢?
多尔衮亲自谕令阿济格:“除杨振威等二十三员及家属并所属兵六百名仍带来京外,大同其余从逆之官吏兵民尽行诛之,将城垣自垛撤去五尺。”
暴戾、无耻!反复无常,自食其言!
再举个例子。
顺治七年,多尔衮生病了,对贝子锡翰等人说道:
“(顺治帝)虽人主,念此大故,亦宜循家人礼,一为临幸。”
这个意思是:虽然顺治是皇帝,我是臣子,但是我毕竟是他的皇叔父,现在我病了,他应该遵循家族的礼节前来探视我呀。
说完这话后,多尔衮又嘱托:你们不要因为我说了这段话,就去请顺治帝前来探视。
其实呢,多尔衮能当着下属说出这些话,本意就是想让顺治帝前来探视自己;他越是嘱托下属不要真的付诸行动,下属们就会越认为多尔衮想让顺治来探视,只是抹不开面子罢了。
于是乎,锡翰就把顺治帝请来了。
顺治走后,多尔衮怒,下令:降贝子锡翰为镇国公,罚银二千两。
这不是有病么?
最后聊聊满汉关系。
有清一代,不同皇帝对满汉关系的态度是不同的,大致是这样:
努尔哈赤(极紧);皇太极(极松);多尔衮(紧);顺治(适中,整体偏松);康熙(松);雍正(适中,前期偏松,后期偏紧);乾隆(紧)。
这中间最重要的转折,就发生在多尔衮执政时期。
皇太极时期,对于主动归附、且带来的人马足够多的人,不管你是啥民族,要什么给什么。甚至是历代皇帝都忌讳的异姓王,也是管够封。
孔有德、耿仲明带来万余军民,封王;尚可喜带来万余军民,封王;沈志祥带来2500军民,封公爵。
蒙古也是同理,主动归附的科尔沁、奈曼、察哈尔首领,都是王,特别是科尔沁,皇太极上位初期就举族归附(部众十数万人),皇太极一口气封了四个王。
至于祖大寿为什么没有被封王,是因为他第一次投降后又复叛。如果那次祖大寿留在后金,我感觉以他带来正规军1.1万的功绩,祖大寿肯定是个王,他的子侄们也会有一两个公爵。
更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汉人王不仅有“王爵”,更有实权。
孔有德、耿仲明投降时,皇太极规定他们的地位与旗主贝勒相当,朝会时同列第一班。
多尔衮当政后,却降低了汉王的地位,规定他们列在宗室郡王之后。
清朝的宗室爵位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
也就是说,多尔衮给这些汉王降格了,将他们排在第三等。
不仅是地位降了,权力也降了。孔有德投降后,皇太极时期规定:
命率所部驻东京,号令、鼓吹、仪卫皆如旧,惟刑人、出兵当以闻。
这个意思是,孔有德仍然统领之前的军队,军制如旧,只有刑罚士兵和调兵必须经过皇太极批准,其他事情孔有德都可以便宜行事。
这是相当大的权力,这意味着这支军队分配战利品、人事任免、日常训练,都由孔有德说了算。
多尔衮当政后,在顺治五年之前,清军历次大规模征伐,统帅都是宗室将领,像多铎、阿济格、勒克德浑、博洛等,四汉王则是打打下手。
到了顺治五年,姜瓖叛乱,天下大乱,八旗兵死伤惨重,多尔衮实在是应付不过来了。这时,他又想起汉王们了。
顺治六年五月丁丑,顺治帝(其实是多尔衮)谕令:
改封恭顺王孔有德为定南王;怀顺王耿仲明为靖南王;智顺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各授金册金印。令定南王孔有德率旧兵三千一百、及新增兵一万六千九百、共二万,往剿广西,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靖南王耿仲明率旧兵二千五百及新增兵七千五百,平南王尚可喜率旧兵二千三百及新增兵七千七百共二万,往剿广东,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
这个意思就是:太乱了,光靠宗室领兵、八旗效力搞不定了,现在发给你们特权,你们去搞定吧。
允许孔有德在之前3100名八旗兵的基础上,新招募1.69万绿旗兵,负责搞定湖南、广西;允许耿仲明、尚可喜在之前4800名八旗兵的基础上,新招募1.52万绿旗兵,负责搞定广东。
搞定之后,这三人就是那里的藩王,民政事宜需要上报朝廷批准,也就是走个过场;军政事宜这三人可以便宜从事。
顺治八年,清廷又给了吴三桂同样的待遇,让他搞定四川、云贵。
这就是几位藩王的由来。这是一个遗祸将来的举动,历朝历代,封王不可怕,给异姓封王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裂土封藩。不管是同姓还是异姓,同族或是异族,一旦这些王爷手里有了地盘、有了军队,注定不会消停。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都是裂土封藩惹的祸。
后来三藩果然也叛了,平定三藩之乱,既消灭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同时也将汉王全部干掉了。
除了这四位,其实还有两位汉王。一是孙可望,他的王爵并非世袭,而是爵位逐代递减;二是黄芳度,他是死后追赠郡王,承袭他爵位的堂弟黄芳世仍为海澄公。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异常尴尬的情况,自康熙朝之后,爱新觉罗氏(满)有王爵,博尔济吉特氏(蒙)有王爵,卫拉特蒙古人有王爵(土尔扈特四王),回部有王爵(额敏和卓、霍集斯),藏人有王爵(颇罗鼐),只有汉人再无封王者。
当然,不姓爱新觉罗氏的满人通常也不会封王,大家熟悉的鳌拜、明珠、索额图、图海、费扬古、傅尔丹、兆惠等,都非王爵。只有福康安因战功卓著,死后被追赠为郡王。
而且即便是有王爵,也不代表有权力。例如驻藏大臣的权力就高于郡王颇罗鼐;驻喀什噶尔大臣的权力也要高于回部二王、一贝子。至于爱新觉罗宗室的那些王爷们,自从顺治帝一揽上三旗之权、削除各旗主兵权后,他们只不过是个富家翁而已。
但是,在局外人看来,这就是一种对汉人的“歧视”和“压迫”。
所以,综合来看,多尔衮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帝王,他虽未称帝,但是顺治七年之前他其实就是皇帝。
通常,一个皇帝很牛,那么他大部分方面都很牛。多尔衮却不然,他在战略决策、战场指挥方面是顶级;在政治斗争方面差强人意;在治国理政方面相当一般,施行的弊政要多于善政,甚至可以归入暴君行列。
他所有的短板,在他哥那里都是强项,所以很多时候我想,如果上天多给皇太极十年阳寿,可能清初的争议就不会这么大了。
就这些。
多尔衮是奠定大清三百年国运的人,被嘎了,然后吃了大玉儿的一盆脏水。大玉儿给后人展示了什么叫把情夫和亲儿子祭天,后面的慈禧老妖婆有样学样。[得瑟]
多尔衮玩政治不行?进入北京后,保靖安民给崇祯发丧,延续明朝政体,保证士大夫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你给我说他玩政治不行?政治的根本是什么?是让自己拥有说一不二地权利,把至高无上地权利握在自己手里才叫玩政治。除了豪格在击败张献忠后,想跟多尔衮掰掰手腕,还有谁敢蹦出来?代善还是济尔哈朗?剃发令更是让汉人臣服的象征,虽然多尔衮接收了科举制度,但满人毕竟人少,如果不保留自身民族的风俗,就极容易被汉民族同化。我是真不理解你哪来的底气,指摘一个成功地统治者的。以民族主管立场上,他完全算是个反派;但你客观从统治者的角度去看,他是成功的。
人无完人,多尔衮可以当个元帅,可当不了皇帝。
[点赞]非常有趣![点赞]
多尔衮算是很流批的政治家了,为了不内讧放弃争夺帝位,拉拢吴三桂进关夺取中原,对外镇压各地反抗势力,对内大权独揽,平息纷争,相当牛逼了
西伯利亚异种,侵略者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