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风度,叫嵇康风度,有一曲绝唱,叫广陵散

一林话历史 2024-04-06 00:36:53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漫长历史进程中,音乐在我国古代先辈们的精神生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古典音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价值,广受历代文人士子们所钟爱。无论是“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的古琴声,还是“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曲,都让人魂牵梦萦。

在中国音乐史上,古琴作为一种气质高雅的拨弦乐器,历史悠久。古代社会评判一个人的才能见识通常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来形容,说明以古琴为载体的音乐技能始终占据首位。这是因为古琴文化与中国文人品格、中国思想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古琴高雅而古朴,在含蓄中谱奏出平和超脱的气质,恰与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古琴十大名曲《广陵散》正是这种文化的代表。

《广陵散》是我国古代一首极富盛名的琴曲,它经2000多年的世代流传而经久不衰,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今天所见《广陵散》琴谱是通过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子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流传下来的,也较为完整。全曲共45段,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的分段,整首乐曲气势磅礴,节奏顿挫跌宕,情绪既有抑郁愤慨、又有慷慨激昂,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悲壮激烈的故事,历来被称为“曲之师长”。

中华音乐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在我们古典音乐的背后总是蕴含着一个曲折传奇的故事,让后人每每弹起该曲时总能想起乐曲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人文精神。如《高山流水》是赞颂君子之交的知音之情,《胡笳十八拍》是叙唱一代才女蔡文姬悲苦流离的身世情怀。《汉宫秋月》则是表现古代深宫嫔妃的幽怨悲泣情绪,《广陵散》也不例外。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王而缘起,又因嵇康受大刑而广为世人所知。

聂政刺韩王的壮举让《广陵散》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流传,但让《广陵散》得以真正扬名天下,传唱不衰的,却是聂政时代600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此人便是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嵇康。

在魏晋之际,面对司马氏政权更迭之时的高压血腥政策,无数世家大族噤若寒蝉,无数的士子文人胆战心惊。然而,却有一个群体以超然物外的气度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本真,并创立了一套代表魏晋风骨的玄学,他们就是“竹林七贤”。而嵇康就是他们中的精神领袖。

嵇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音乐、玄学等无一不精。他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世说新语》中描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凡是见到嵇康的人都会赞叹他“举止潇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也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

嵇康的思想深受老庄影响,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厌恶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崇尚的繁琐礼教。另外他通晓音律,尤爱弹琴,并且音乐天赋很高,曾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后人合称“嵇氏四弄”。相传他的“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被隋炀帝作为取仕的条件。

据《晋书·嵇康传》记载,有次嵇康外出游玩,夜宿华阳亭,夜里难眠,便抚琴而弹。后来有位客人来访,弹了一首曲子,名为《广陵散》,嵇康认为它音妙绝伦,便请客人将此曲传授给了嵇康,并让他发誓不再外传,也不可和他人提起自己的姓名。他的外甥袁孝尼,听到嵇康弹奏《广陵散》,多次请求嵇康传授于他,均被嵇康婉言谢绝。

嵇康是当时的一个另类,嵇康活的很潇洒,活的随心随性,他活的让那个时代多数人觉得自己的卑微。竹林七贤里,他是绝对的精神领袖,这种卓然的地位是其天生的卓然气质与睥睨天下的王者气概决定的。与当权者的蝇营狗苟比起来,嵇康才真正代表着时代的风骨,霸气而潇洒,坦率而本真。

他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信仰,不会摧眉折腰是权贵。对于当时的掌权者,嵇康永远保持着一种不合作态度。当时的形势是正处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魏晋交替之际。司马昭为实现他的篡位野心,要拉拢一批名士,“竹林七贤”便成了他的首选。他先拉拢了他的亲戚山涛,让他出来为官。但他又极为赏识嵇康的才学,就让山涛拉嵇康也出来做官。山涛自认为与嵇康的交情深厚,不会遭到拒绝,却没想到此举使嵇康大为恼火,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文中以自我解嘲的口气,鞭挞了司马昭集团的虚伪和卑鄙,从此,司马昭对嵇康恨得咬牙切齿。

不仅如此,因为嵇康的孤傲,他又得罪了当时的司隶校尉的钟会。钟会慕名去拜访他,他不理睬,只顾在柳树下“叮叮当当”的打铁。还问人家:“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一副鄙夷的神情。钟会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毕就拂袖而去。钟会原本就嫉妒嵇康的才华,再加上嵇康对他的冷漠态度,因此而怀恨在心。回去就对司马昭打小报告:“嵇康,是条盘踞着的龙,只要有他在,你的江山就坐不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许是嵇康太过倔强了,也许是太过超然了,也许是他卓尔不群的傲骨刺痛了当权者卑劣的神经。嵇康终于招来了司马昭的嫉恨,而已经祸到临头的嵇康,丝毫未考虑自己的安危,帮朋友吕安仗义执言,却被司马昭加上“诋毁孝道”的罪名,并打算杀一儆百。消息一传开,几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赦免嵇康。

相比司马氏的卑劣,嵇康的精神领袖力量太可怕了,这更坚定了司马昭杀嵇康的决心。当然最让人震撼的,还是临刑前嵇叔夜的从容潇洒。

广陵散绝唱

最后在刑场上,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觉得时间还早。于是又淡定从容的弹了一曲广陵散,琴声是那么的笃定而坚韧,又是那样的跌宕而不平。弹琴时也许他眼前浮现出了聂政刺韩王的画面,也许是曾经竹林七贤的雅聚,也许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还是那个嵇康,人生就要活得本真。一曲琴弹罢,交代了最后一句遗言,“当年袁孝尼想和我学广陵散,我出于对他的保护,没有教他。想不到今天广陵散竟成绝唱了!”这是对当权者最后的蔑视,对那个黑暗时代最后的控诉。嵇康死后,广陵散已成绝唱!

嵇康的故事为《广陵散》赋予了非常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蕴,他们已经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透过激昂慷慨的旋律,我们可以感受到嵇康对自由意志的坚守和对强权不屈的反抗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在激扬的乐曲中得到升华。

现在,《广陵散》不仅是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也是对嵇康一样英雄名士的赞礼,这几乎成为当下人们对于《广陵散》的普遍理解。纵然故事中的英雄义士早已随琴声逝去,但他用生命演绎出的旋律仍然回响在纯净的天空,他为《广陵散》赋予的人文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心灵。

曲不醉人人自醉,聆听《广陵散》,感受历史跳动的脉搏,感受音乐敲打心门的声响,也许你才能体会到千年前嵇康“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无畏的人文品格和精神尊严,领略出古曲《广陵散》的真正内涵。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这首古琴曲才更加名扬天下。

(文章为艺林话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

0 阅读:0

一林话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