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大武汉一:神圣抗战的伟大转折,中国军队虽败犹荣

一林话历史 2024-06-19 22:05:15

在知乎上曾看到这样的问题:“如果甲午战争一直打下去,不割地不赔款,中国最终会赢吗?

我们认为:甲午战争一直打下去,中国不会亡,但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一定会亡。

我们看待甲午战争,最大的错觉是:交战双方是中国和日本,最后以中国战败而告终。

其实,交战双方是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和日本维新政府。

甲午战争的本质是:以慈禧老佛爷为代表的满清政府为了使自己的反动统治得到苟延残喘,而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早早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当时的日本,为了甲午战争,几乎耗空了自己的国力。如果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继续登陆中国内地的话,必将会陷入中国人民的战争泥潭。

因为5年后,八国联军侵华统帅瓦德西说过:

“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机 ,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而50年后的武汉会战更证明了这一点:

即便全面工业化的日本,要举全国之力攻占武汉,亡我中华,但依然征服不了伟大的中国人民,这一战反而还成了日本国运的顶点。

从此之后,日本鬼子盛极则衰,每况愈下,直至走向灭亡。

而我们则举全国之力节节抵抗,英勇奋战,虽然经过四个月的顽强战斗后,我军最终撤出了武汉,但完全实现了争取时间和消耗敌军有生力量两个目标。

而我们的国运,也开始了触底反弹,迎来了宝贵的战略相持阶段。

本篇,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场让日本鬼子盛极而衰,却让中国人民迎来关键转战的一战——武汉会战。

一、七七事变以来,日军的侵略路径回顾

接上文:。上文我们以徐向前开创冀南抗日根据地为例,详细介绍了八路军是如何在敌后发展壮大的。

八路军在敌后抗击日寇和开辟根据地,不但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也有力地策应了国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这场作战行动就是被称为抗战转折之战的武汉会战。

为了让大家对战役的介绍不至于看得晕头转向,我们先回顾一下之前介绍过的,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日本鬼子的侵略路径。

七七事变爆发后,从大的战略方向上看,日本鬼子是分两路侵略中国的:

一路从北向南,唱主角的是日军华北方面军,他们沿着三条铁路线:津浦铁路、平汉铁路、同浦铁路一路向南平推过去,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推到了黄河岸边,占领了华北地区大片国土和主要铁路干线。

一路是从南向北的,唱主角的是日军华中方面军,他们先是通过淞沪会战占领了上海,接着沿着沪宁铁路攻占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如下图

之后,南北两路日军分别沿着津浦铁路的两头相向而行,在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交叉口的徐州与我们展开了生死大决战。

虽然我军在徐州会战期间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的伟大胜利,但由于中日之间悬殊的实力差距,徐州最后还是失守了。如下图

徐州失守后,为了避免徐州地区的国军主力遭到日军两大方面军的合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领部队及时向西南方向的江淮地区转移。

最终,徐州地区的国军主力得以相互掩护着全部突围,为之后的会战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如下图

我们会发现,日本鬼子的侵略有个特点:他必须沿着主要铁路干线推进。

是的,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战争对后勤补给的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的特点,运兵速度是徒步行军的5倍以上。而且好多物资装备离开铁路是无法输送到前线的,比如坦克、重炮、大口径炮弹等。

所以,日军要想完成快速占领中国的目的,就必须沿着铁路线行动。

抗战时期的旧中国地域广阔,公路交通很糟糕,但在铁路方面,铁道线的设计却十分合理,也颇具规模,抗战时期至关重要的铁路有八条:

东西走向的有四条:从北往南依次是:连接北平到包头的平绥铁路;连接太原到石家庄的正太铁路;连接济南到青岛的胶济铁路;最后就是横贯中国东西的大动脉——陇海铁路。

南北走向的也有四条:从东往西依次是:连接北平到东三省的北宁线,连接天津到南京浦口的津浦铁路;连接北京到武汉的平汉铁路;连接大同到蒲州的同蒲铁路。

而处于东西和南北铁路交叉点的城市就成了日军侵略的重中之重,这些城市有北平,天津,大同,太原,石家庄,济南,青岛,连云港,徐州,郑州,武汉。如下图

日军在选择进攻方向时,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必须选择交通便利,有助于自己后勤补给运输的交通要道。抗日战争也可以称之为“铁道上的战争”。

徐州沦陷后,根据“铁道上的战争”运行规律,我们猜也能猜得到,鬼子肯定会继续沿着铁路线运动的。

而遍观当时没有沦陷,并且还处于东西和南北铁路交叉点的城市,就剩下了郑州和武汉了。

所以,鬼子下一步的侵略方向肯定是陇海铁路和平汉铁路交叉点的郑州。拿下郑州后,他们就可以沿着平汉铁路线南下进攻武汉了。如下图

事实上,鬼子也是这么干的。徐州会战后,鬼子一看没合围成第五战区的国军主力,就改变了行军路径,计划沿着陇海铁路向西进攻郑州。

就在这时,我们的蒋委员长却捕捉到了一个战机:在西进的这群鬼子里面,有一个14师团孤军冒进,和身后的大部队都拉开了一定距离。如下图

于是,老蒋决定在兰封地区布置重兵,先吃掉这个14师团。如下图

我们在兰封会战那一章节详细介绍过,由于中日两军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我军以5:1的绝对优势不但没有吃掉这个14 师团,反而还引来鬼子其他两个师团的追击。

眼看日军三个师团齐头并进,大有一举占领河南郑州,然后沿平汉铁路进入湖北武汉与国军决战的势头。如下图

关键时刻,为了阻止日军的进攻步伐,为了保卫大武汉,1938年6月1日,我们的委员长不得不下达了一个让他一时酸爽,却懊悔终生的命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

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水一泻千里,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

就这样,华夏民族伟大的“母亲河”刹那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泽国,将包括14师团和16师团在内的日军部队完全挡住了,同时也将下游苏豫皖三省近百万群众卷到滔天洪水中。如下图

以上,就是七七事变至武汉会战前,日本鬼子的侵略路径。

如果我们在地图上画条线,从包头经黄河到郑州以北,再经黄泛区到合肥——芜湖——杭州,这条线以东的广大地区,就是鬼子自“七七事变”以来占领的沦陷区。如下图

以上就是武汉会战前的整体敌我态势:华北和华中的主要大城市都被鬼子占领了,只剩下了河南的郑州和湖北的武汉。

郑州不用想了,一场洪水差点让鬼子提前进了靖国神厕,他们短期内是不会触这个霉头的。

也就是说,花园口决堤打破了日军沿陇海路直取郑州,再沿平汉路南下攻占武汉的企图。

但鬼子是不会轻易放弃武汉的。虽然花园口决堤让鬼子沿陇海和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阴谋无法得逞,但还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侵略路径——水运。

是的,轮船虽然速度不如火车快,但也具有运量大的特点。而我们当时的海军力量很弱,走水运还可以免去不少威胁。

我国东西走向的大河有三条,从北到南分别是黄河、淮河、长江。

黄河不用说了,母亲河的威力已经把鬼子吓傻了。所以,鬼子下一步的侵略只能沿着淮河和长江进行了。

武汉三镇是我国经济和军事意义上的地理中心。他不仅是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重要水陆码头,也是平汉铁路的重要中转枢纽,号称“九省通衢”。

向南,武汉经粤汉铁路可直达中国的南大门——广州;

向北,武汉由平汉铁路可直达我国近现代的政治中心——北京。

向西,沿长江溯江而上,可直通西部重镇——重庆;

向东,沿长江溯江而下,可直达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武汉虽然是“九省通衢”的便利之地,但到了战时,可就成了各方势力竞相角逐的四战之地。

抗战爆发后,虽然国民政府早就把重庆定为了抗战的大后方,但由于华北各省和华东一带的迅速沦陷,导致大量内迁的工厂、机器、人员根本来不及迁到重庆,只能先安顿在武汉。

所以,武汉作为全国抗战物资的集散地就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中日双方必须争夺和保卫的一个焦点。

二、日军的进兵路线

鬼子为了进攻武汉,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们再增经费32.5亿元,征召新兵24万人,使日军的总兵力已达34个师团约90万人。其中,侵华兵力有31个师团(东三省的关东军有8个师团,其余全在中国本部)82.5万人。

日军大本营原本打算让华北和华中两大方面军联合行动,一路沿平汉铁路南下,一路沿长江西上,会攻武汉。

但由于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坚持不懈的打击日寇和创建根据地,严重威胁着平汉铁路,牢牢牵制住了华北的三十多万日军,使得华北方面军无力同时应对前后两个战场。

于是,武汉会战只能由华中派遣军独力承担了。

在介绍日军的进攻路线和部署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武汉周边的地理环境。否则,我们会被鬼子错综复杂的进兵路线整晕头的。

如上图所示,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他的周边有三山加一湖:

东北面是著名的大别山;

南面是不太著名的幕连九山脉,幕连九山脉再往南就是罗霄山脉,井冈山就在那里;

幕连九山脉往东过了鄱阳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黄山山脉。

从军事上讲,鬼子是机械化兵团,他要进攻武汉,不太可能去横穿大别山和幕连九山,那样他的后勤不好运输,还容易遭到我军伏击。

因此,他只能沿着这些大山边沿相对平坦的地带运动。根据这里的地理特点,我们可以提前预判鬼子大致有四条进兵路线,从北往南分别是:

路线一:大别山北麓至淮河沿岸的边沿地带;

路线二:大别山南麓至长江北岸的沿江通道;

路线三:幕连九山脉北麓至长江南岸的沿江通道;

路线四:占领九江后,南下南昌(这里有条南浔铁路),再沿幕连九山脉南麓迂回长沙,从长沙进攻武汉的后背。如下图

大家记住这四条天然形成的进兵路线,因为鬼子大致也是这么干的。

事实上,整场武汉会战下来,前三条路线都被鬼子打通了,唯有第四条路线没打通,可能因为防守这里的是国军战神级的人物——薛岳。

武汉会战主要由日军华中派遣军负责,司令官叫畑俊六,下辖两个军:第2军和第11军。

第2军司令官是一个叫东久迩稔彦的家伙,据说还是日本天皇的叔叔,后来当过日本首相;

第11军的司令官则是著名的老鬼子冈村宁次。

虽然此时他的名气还不大,但这个家伙起点很高,一出场就做到了军司令官的位置。鬼子的一个军可了不得,下辖着4、5个师团,有十几万人,相当于我们的一个集团军。

闲话少叙,第2、11军分别从两个方向进攻武汉:

淮河、大别山方向:

由第2军(下辖3、10、13、16师团)负责沿路线一的淮河南岸、大别山北麓进攻,目标是拿下平汉铁路上的信阳,再沿平汉铁路南下攻取武汉。具体又分为两路:

1、第2军的第3、10师团由六安出发,大致向固始-潢川-罗山-信阳方向攻击前进。

2、第2军的第13、16师团由霍山出发,大致向叶家集-商城-麻城-孝感方向攻击前进。

如下图

长江方向:

以第11军(下辖6、9、27、101、106师团)为主攻集团,沿路线二、三的长江两岸西进。

等占领九江后,再一分为二:一路沿长江直驱武汉;另一路则沿着南浔铁路南下南昌,走路线四迂回进攻长沙和武汉;具体部署比较复杂,大家可以略过不看:

第6师团由黄梅向武穴-蓟春-浠水-黄陂-汉口方向攻击前进。

波田支队从九江登陆,向富池口-阳新-大冶-鄂城-武昌方向攻击前进。

第9师团由九江登陆,向瑞昌-辛潭铺-金牛-贺胜桥方向攻击前进。

第27师团由九江登陆,由瑞昌-万家岭-箬溪-咸宁方向攻击前进。

第106师团由庐山脚下向万家岭方向攻击前进。

第101师团由湖口登陆,向星子-德安处攻击前进。如下图:

总之,根据上述命令,到了会战期间,日军的进兵路线便大致成了如下图所示的这个样子:

可以看到,鬼子实际进兵路线与我们预判的大致一样。

所不同的是,鬼子在第二军的进兵路线中又分出一路来,计划横穿大别山脉。

事实证明,鬼子不按我们给他规划好的路线来,是一步臭棋。因为直到武汉会战结束了,钻进大别山的这路鬼子也没绕出来。

另外,为了配合此次作战,日本海军也派出了140余艘舰船前来支援。而此次作战的航空兵是由陆海两家联合组成,总共有400架飞机。日军最终参与此次作战的总兵力为30万人。

根据上述进兵来看,我们可以把鬼子的作战意图概括为:“切断两条线,占领一个点”。

一、切断两条线是指切断平汉铁路线和粤汉铁路线:

第2军以4个师团的兵力从武汉东北面的淮河、大别山向武汉做左侧大迂回,并夺取信阳,切断平汉铁路。

第11军以4个师团的兵力从九江登陆,一路向德安-南昌-咸宁攻击,以迅速切断粤汉铁路线,堵住由武汉撤退的国军主力。

二、占领一个点是指占领大武汉:

以一个师团和一个支队的兵力贴长江沿岸向武汉攻击,不断拔除沿江要塞和据点,直接攻击武汉。

总的来说,日军的这个作战计划采用的是典型的分进合击战术。

我们还会发现,每一路日军都不少于两个师团。这说明鬼子认为中国军队不管来多少人,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歼灭鬼子两个以上师团,这也是鬼子狂妄至极的表现。

大家可以把自己代入到蒋委员长的位置,看看我们怎么来打破鬼子的大迂回,大合围。

三、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

只能说,如果这场会战是由毛主席来指挥的话,不敢说能打得鬼子摸不着北,但最起码能最大限度的延缓武汉的沦陷。

当然,我不是吹捧他老人家,而是根据毛主席在历次反围剿战争中的用兵特点总结出来的。

毛主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有丰富的反围剿战争经验,如果毛主席来指挥,他一定会把运动战和阵地防御战结合起来。

首先在正面通过层层配置的阵地防御战来消耗鬼子的兵力(但不是严防死守);然后在那片大别山和幕连九山区部署大量游击队,以敌后游击的方式袭扰日军的后勤补给线;

最后,等到日军被消耗的差不多时,再集中主力打运动歼灭战,争取在运动中歼灭鬼子两、三个师团,应该就能粉碎鬼子的进攻。

当然了,相比于内战时的国军,抗战初期的日军战斗力是十分牛逼的,要想整建制的歼灭鬼子两、三个师团是非常困难的。但要重创两、三个师团,打击鬼子的嚣张气焰,延缓武汉的沦陷,我们还是能做到的。

但是,和毛主席相比,我们的蒋委员长可没有反围剿战斗的经验。因为他在内战时期一直是围剿我们的,现如今猛然间要面对鬼子的围剿,一时之间难免抓瞎。

不过,好在我们已经有了《论持久战》的指导,好在委员长也能吸取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教训,提出了“守武汉,但不战于武汉”的战略指导思想。

其要领是,把防御重点放在武汉外围,在外围地区利用大别山、幕连九山、鄱阳湖制造的天然障碍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空间换时间,达到抗日持久战的目的。

武汉会战主要由两个战区负责——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如下图

这两个战区以长江为界划分作战区域:长江以南归第九战区,长江以北归第五战区。

第五战区我们在台儿庄大捷那一章节介绍过,司令官是桂系军阀大佬——李宗仁。

第九战区则是为了武汉会战而新组建的,司令官同样是一个大佬级的人物——陈诚。

而武汉会战的总指挥则由我们的蒋委员长亲自担任。

提到蒋委员长,我们就说点题外话:

从抗日战争系列开始,我们已经先后介绍了中日之间的几场大会战,这些会战的总指挥都是原国民党各派系的军阀大佬。

比如,阎锡山指挥的忻口会战,冯玉祥挂名指挥的平汉津浦路会战,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唐生智指挥的南京保卫战,以及委员长亲自指挥的淞沪会战。

事实证明,这里面论能力,论战绩,李宗仁无疑是最出色的那个。他指挥的徐州会战,把歼灭日军有生力量和最大限度保存我方有生力量,这两个战略目标完成的都相当出色。

事实也证明,这里面论能力,论战绩,最拉胯的那一个却偏偏是我们的蒋委员长。是的,一场淞沪会战下来,丧师失地不说,在撤退途中居然还因为组织不力,白白损失了20万兵力。

所以,此时老蒋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把总指挥的职务让贤给李宗仁,自己作为最高领袖统筹全局就行了,而不必隔开战区司令,直接把命令下达给师、旅一级的单位。

不过,谁让我蒋某人是全国抗战的最高领袖呢?这么有意义的中日大决战,不正是我蒋某人扬名立万的最佳机会吗?否则,也对不起自己“微操大师”的名号呀?

好了,既然委员长自我感觉良好,我们也不好说什么了,下面就看看它的具体部署吧:

如下图

一、由陈诚第九战区负责长江南岸作战,主要对手是冈村宁次第11军。下辖两个兵团:

薛岳第一兵团负责防守南浔铁路(九江市至南昌市),并沿鄱阳湖配置兵力,以南昌为基地,防止日军沿路线4进攻南昌,迂回长沙,攻击武汉侧背;

张发奎第二兵团负责确保九江至瑞昌的正面,并沿江构成阵地,防止日军沿路线3由瑞昌西进,直趋岳阳、咸宁,切断粤汉铁路;

这两个兵团以德安为分界线。

二、由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第五战区23个军负责江北作战,主要对手是第2军,下辖三个兵团:

以李品仙第四兵团为右翼兵团,负责利用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的丘陵湖沼阻止日军前进;

以二十一集团军廖磊所部为中央兵团,布置于太湖、潜山西北山地,配合李品仙第四兵团相机南下侧击西进之敌;

以孙连仲所部第三兵团为左翼兵团,布置于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之间,负责利用大别山有利地形阻止鬼子迂回进攻信阳,因为信阳是平汉铁路的重要枢纽;

三、第一战区和第三战区负责打辅助

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以西地区,防备日军华北方面军南下趁火打劫;

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以东地区,防备华中派遣军的剩余兵力进攻九战区的后背。

总得来说,国军的这种部署,体现了以外线进攻为主,阵地防御和游击为辅的防御格局。

特别是能针对日军只是希望直捣武汉,并不打算扩大两翼占领区的特点,把重兵布置在敌人的两翼,达到迟滞敌人的推进的目的,是符合抗日持久战的战略要求的。

下面,我们就看看这场会战是怎么打得。

四、 武汉会战的序战阶段

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多月,从6月初一直打到10月末。从国军的角度讲,它可分为序战、前方要地防守战、主要阵地防守战和主动撤守武汉这么几个阶段。

所谓的序战,就是日军投入少量兵力进攻我一线防御部队,为其投入主力开辟前沿阵地。

日军投入序战的是第6师团和由台湾守备旅团改编的波田支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向前推进,夺取更靠近武汉、利于主力兵团投入的作战基地。

1938年6月11日夜,波田支队趁雨夜突袭安庆,武汉会战正式打响。

差不多同时吧,第6师团也从合肥南下,一路向舒城、桐城、潜山、太湖方向进攻而来,从侧面策应波田支队的行动。如下图

可以看到,鬼子的序战是从路线二开始的。比较悲催的是,我军开局就不利,负责防守安庆的川军杨森27集团军作战很不给力,一夜之间就被逐出城外。

委员长顿时大怒,打电话把杨森骂了一顿,并要他反攻安庆。而杨森则把责任推到徐源泉的26集团军身上,是他们挡不住第六师团的攻击,暴露了他的侧背,他才退出安庆的。

不管谁是谁非吧,反正开局就连失三城——舒城、桐城、安庆。合肥到安庆间的公路也打通了,日军可以把它的作战基地前推到安庆这个重要枢纽。

接下来,第6师团继续向潜山进攻,此时从安庆、舒城撤退到潜山的杨森等部在老蒋的强力督促下,抵抗力度有所增强。

第6师团不断遭到国军各部的有力阻击,也遭受不小的损失,加之其不适应南方气候,非战斗减员也不少。

于是,6月19日,第6师团在占领潜山南面的石牌后,也停止了进攻,就地休整。

此时国军徐源泉部、31军、7军、87军等已到达太湖、黄梅、广济(今武穴市梅川镇)地区,并向潜山发起反击,但未奏效,敌我双方对峙于潜山一直持续到7月底。如下图

按下江北的第6师团先不表,我们来看看江南的波田支队。

在第6师团向潜山进攻的同时,波田支队也于22日出发向马当要塞发起进攻。

马当位于彭泽县东面,为长江中游最狭窄处,地形险要,岸上设有工事,江中设有封锁线,航道狭窄,海军舰艇很难通过。

马当要塞由李韫珩16军防守,该军下辖53师、167师。

日军出发后,起初进展不顺,不断遭到岸上炮兵的攻击,江中又有水雷障碍,于是改为上岸迂回马当要塞,但又遭到53师的阻击。如下图

但是,我军防守马当要塞的主将李韫珩却不务正业,大敌当前却在后方大办夜宴,和部下们喝的东倒西歪,而驻守彭泽的167师也响应不积极,行动迟缓,增援不力。

于是,日军集中陆海空力量外加毒气弹向马当守军展开猛烈进攻,最终于26日夺下马当。

陈诚一看急眼了,急忙严令所部49军、11师、16师等部立即发起反击,准备重新夺回马当。

然而,此时的日军也增兵了,他们调来一个106师团,同时也加强了海空力量。

国军虽人数众多,但未能集中力量实施反攻,反而在日军强大海空力量打击下损失惨重。

29日,日军清除了马当封锁线障碍,打开了航道,海军舰艇顺利通过。随后,波田支队会同106师团迅速冲向彭泽。国军损失惨重,彭泽失守。如下图

波田支队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就是湖口。从上图也可以看到,湖口处于鄱阳湖和长江之间的交会处,算是身后九江的门户。一旦有失,日军舰艇可直入鄱阳湖,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但同时,这个地方还很不好守,属于背水一战。如果你守不住或撤退不及时,就只能跳鄱阳湖了。

负责湖口防守的是李汉魂64军。我们在兰封会战那一节介绍过李汉魂64军,属于是老粤军,战斗力还行,在兰封会战时打得也不错。

然而,即便李汉魂再神勇,但面对鬼子一个半师团的进攻,也难免底气不足。李汉魂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令26师守湖口,77、16师则主动出击彭泽,威胁日军侧后。

但此时鬼子兵力也很充足,他们以波田支队进攻湖口,以106师团对付77师和16师。如下图

于是,粤军兄弟在湖口至彭泽间的长江南岸与鬼子展开了激烈战斗,敌我双方战斗从7月1日一直到7月4日,持续了四天。

鉴于中日两军悬殊的实力差距,经过一番拉锯战后,湖口还是失陷了。不过,这样的失败不丢人。64军退往九江。如下图

至此,序战阶段结束,日军获取了进攻九江的前进基地。

总体来说,在这一阶段,除了川军老油条杨森和奇葩将军李韫珩表现拉夸外,其他国军兄弟都是在奋勇抵抗的。这迫使日军在占领湖口后也是疲惫不堪,不得不停下来休整了十几天,为后面的国军加固防线争取了时间。

好了,整个武汉会战的过程是很复杂的,用一篇文章很难介绍清楚。接下来,我计划用三到四篇文章,把我军在每条战线上的英勇奋战都介绍清楚。

这几场战斗分别是:南浔铁路上的万家岭大捷;广西狼兵在长江北岸的黄广战役;国军最后一支精锐德械师在富金山的谢幕之战;铁血悍将张自忠的信罗保卫战。如下图

1 阅读:50

一林话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