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间的相遇相知,经常会碰撞出思想火花,也会成为文学创作的珍贵养分。才子们虽然身份不同、阅历有别,却因为对诗歌共同的热爱,而让彼此的灵魂紧紧相依。
诗人们共同探索,又相互启发,更在困境里彼此扶持。他们有时为了一句精妙的诗句反复切磋,有时因生活的挫折相互慰藉,积极的合作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佳话。
每一首诗都像一把钥匙,为后世打开了探寻先贤深情厚谊的大门,让人们得以透过那些厚重的文字,感受一个个温馨的画面。下面分享王安石寄赠曾巩的七律,情感真挚,朴实易懂,结尾则意在言外。

寄曾子固
北宋 · 王安石
斗粟犹惭报礼轻,敢嗟吾道独难行。
脱身负米将求志,戮力乘田岂为名。
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
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
译文:拿出微俸报答礼遇实在让我惭愧,又岂敢嗟叹仕途艰难。为了追求梦想,不得不背井离乡,效仿孔子敬业勤职,哪里是为了追逐虚名。
高远的见解几乎要被衰败的世俗废弃,壮志情怀难于向故交倾诉。回望荒城,与你远隔山川,此时独自伫立在秋风里,更觉得快要长出白发了。

王安石与曾巩相识于青年时期,他们都有不凡才华和远大志向,彼此惺惺相惜。曾巩曾向欧阳修举荐王安石,让其有机会展露锋芒,为王安石步入北宋朝堂、成为肱骨之才奠定了基础。
二人仕途奔波、聚少离多,只能通过书信交流。面对北宋时期的各种积弊,他们一致主张革新,并不断地进行深度交流。在文学创作上,两位才子也经常相互切磋,那种跨越了岁月的情谊,更在北宋文坛留下了一段佳话。

北宋初期充满了内忧外患,王安石与曾巩都渴望以自身所学改变现状,这首诗正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王安石正以大理评事赴知鄞县,途中收到了好友曾巩的来信,于是题诗寄赠,表达出诗人当时的种种顾虑。
诗的开篇就表达出诗人的惆怅之情,“斗粟”代指微薄的俸禄,诗人感谢亲友们的感怀,又慨叹自己拿不出像样的礼物回报大家。同时王安石也对自身责任有着深刻的认知。“敢嗟吾道独难行”,这并非退缩与哀怨,而是在艰难处境中坚守信念,体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颔联回顾了作者的人生历程,“脱身负米”采用了孔夫子的学生子路的典故,表明诗人为奉养亲人负重涉远,同时也不忘追求远大理想。
“乘田”本指孔子曾担任过看管牛羊的小官,此处是指诗人愿意效仿前贤踏实勤勉地工作。“岂为名”三字,体现出作者从不随波逐流,而是渴望为大宋王朝竭尽全力。
后来王安石担任了大宋的宰相,为了振兴经济,改善百姓生活,可谓鞠躬尽瘁,虽然最后遭遇了重重阻力,可是后世却不会忘记他付出的巨大努力。

“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诗人感慨自己与曾巩的高远见解,几乎被世俗埋没。在这种困境下,诗人觉得自己能有曾巩这样的知己,相互倾诉,相互理解,实在是极其难得的事情。
他们志同道合,也能深刻领会对方的壮志豪情,更在理想受挫时,可以从真挚的友情中汲取一份力量。这种赤诚相待的情感,在世俗的冷漠中,成为他们一直坚持的强大动力。

“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诗人回首望向那座荒城,意识到自己与曾巩已被山川阻隔,相距甚远,更增添了内心的孤独与惆怅。秋风萧瑟,白发渐长,诗人情不自禁地开始叹息岁月流逝,也会惆怅壮志难酬。
秋风的肃杀,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暗示了面临的艰难处境。不过即便如此,作者也未流露出绝望之情,反而在这种深沉的感慨中,蕴含着对未来的一丝期盼,并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彻底突破困境。
王安石的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委婉,作者通过对自身经历、理想追求,以及与友人情谊的描述,展现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堪为两位才子之间深情厚谊的见证,也让后人得以了解有志之士为梦想而努力的艰辛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