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观察》在2025年4月的报道是否准确呢?它作为专业媒体,报道具有一定参考性,但是,乌官方尚未确认该计划:类似传闻在2022年曾出现但未落实,中国需要警惕西方媒体借机渲染"中国军事扩张";
美国操控乌兹别克斯坦的舆论和NGO控制乌国选举,并且多次出现颜色革命式的示威。而土耳其也在通过所谓“突厥联盟”拉拢乌国—如果中国不能稳定两国关系,让它掉落北约陷阱,对于中国能源布局是重大伤害;
2024年,法国曾经试图向乌兹别克斯坦推销“阵风”战斗机—如果成功的话,北约势力将在中亚国防领域牢牢立足,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北约借此可以干涉中亚国家内部事务,切断中国的能源供应;
3.5代战斗机入役带来的就是空军体系和整个国防体系的转向:如果没有其他军兵种、后勤体系的全力支撑,即便空军拥有3.5代战斗机,也会变成纯粹空战兵器,失去体系作战能力:尼日利亚空军、苏丹空军、缅甸空军等就是明显例子……
乌兹别克斯坦2012年退出集安组织,近年与俄罗斯军事合作降温(2023年仅占乌军购12%),转向多元化采购(2022年采购土耳其无人机);2024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总额为124.9亿美元,中国继续保持乌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同时,中吉乌铁路开工强化战略互信,军售可视为全面伙伴关系的延伸;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韩国分列2-5位;此外,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贸易额达到创历史纪录的8900亿美元,约占中国外贸总额14.4%;
因此,中国很有必要将中亚各国的主要武器的控制权中立化:既不能全盘俄罗斯化,也不能全北约化,保持武器配比的适当比例最佳—中国可以向中亚国家提供先进的3.5代战斗机和隐身战斗机;
当前,乌空现役苏-27(1998年引进)和米格-29(苏联时期遗留)已服役25-40年,机体寿命接近极限,且维护成本因制裁上升:现有约30架战斗机中,仅12架苏-27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难以应对中亚地区潜在安全挑战。
相对于“阵风”高昂的价格而言,歼-10CE单价约4000万美元,远低于西方同级战机(如F-16V约6300万),且中国可提供灵活支付方式(资源换装备、分期付款等)。对于“阵风”扭捏的半吊子航电系统,歼-10CE立足高远: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和PL-15远程导弹、先进制导弹药等,作战半径1100公里,可覆盖中亚主要战略节点,适合乌国国土防空需求。而且,乌军现使用中国"翼龙-2"无人机、防空系统等,它已初步接触中式指挥系统,降低整合难度;
况且,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在近期举行的"中亚-欧盟"撒马尔罕峰会上发出警告,称阿富汗局势持续对中亚地区构成安全威胁。他指出,国际社会低估了该国衍生的多重风险,呼吁通过经济合作推动阿富汗融入区域发展,米尔济约耶夫警告,新一轮"圣战"浪潮正冲击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其影响已蔓延至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从巴基斯坦空军列装歼-10CE的时间点来看:中国贵航火力全开,可以在1-2年内完成订单—这是乌军迫切需要的战斗力!
不过,乌2025年国防预算仅28亿美元,采购12架歼-10C需约5亿美元(占17%),可能需中方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乌空军全为俄式训练体系,转训歼-10C至少需要18个月,期间出现战力真空怎么办?而且,俄罗斯仍占乌军备维护市场的67%,若彻底转向中式装备,可能影响两国能源合作(乌天然气依赖俄过境);
中国可以向乌兹别克斯坦租借6-10架歼-10BE:它们换装了AESA和火控系统,可以使用歼-10CE的弹药,正处于二线服役状态。为了保护乌兹别克斯坦领空安全和打击恐怖武装,中国可以提前布局;此外,中国可以加强乌兹别克斯坦和其他中亚国家协调,将乌国能源通道通过中亚国家通道进入中国市场,降低对俄罗斯的依赖性;
中国空军每个季度都举行对抗演练,可以邀请乌空军飞行员参加,积极推进项目进度、缓解北约在中亚的压力—透过联合演练,乌空军可以切实了解中国空军战斗机;
该采购计划存在战略合理性,更大概率是是乌兹别克斯坦空军分阶段替换:先采购6-8架歼-10C组建实验中队,同时保留部分升级版俄制战斗机至2030年。最终决策或于2024年底乌国防战略评估后明朗,可以关注9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中乌互动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