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积极引进并生产外国军用飞机:印度希望由此提升本国航空工业的能力,它为此制订了工业化目标—它渴望重新统一南亚,恢复母国的光荣;
冷战时期,美苏都在努力争取这个“有神有色”的南亚大国:并不阻止小弟国们转让军用飞机生产线给印度。苏联出于包围中国、阻断美国海洋封锁线的战略目标,不惜工本的支持印度航空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许多现役机型生产线都转让给印度;
米格-21:1960年代协议,具体金额未公开(苏联技术转让为主)。
型号:米格-21FL、米格-21Bis。
生产数量:约800架(含组装与升级)。
服役时间:1963年至今(部分升级型号仍在服役)。
事故坠毁数量:印度官方称超过400架(因老化与维护问题,被称为“飞行棺材”)。
生产线状态:2000年后逐步停产,生产线转为维护/升级。
米格-27:1980年代引进,具体金额不详。
型号:米格-27ML
生产数量:约165架(印度斯坦航空HAL生产)。
服役时间:1985–2019年(2019年全部退役)。
事故坠毁数量:约50架
生产线拆除:1990年代停产,2010年后完全关闭。
苏-30MKI:1996年协议,总成本超200亿美元(含技术转让与备件)。
型号:苏-30MKI多用途战斗机。
生产数量:272架(2002–2020年HAL组装,含俄罗斯部件)。
服役时间:2002年至今。
事故坠毁数量:截至2023年,至少12架坠毁。
生产线状态:仍在运作(维护与升级),期间差点被拆除
美洲虎攻击机(英法合作):1970年代协议,约20亿美元(含技术转让)。
生产数量:约120架(HAL组装生产)。
服役时间:1979年至今(逐步退役中)。
事故坠毁数量:约40架。
生产线拆除:2006年停产,部分转为维护。
霍克猎人:1950年代引进,金额不详。
型号:霍克猎人F.56。
生产数量:约180架(HAL组装)。
服役时间:1957–1996年。
事故坠毁数量:约30架。
生产线拆除:1970年代停产。
蚊蚋战斗机:1956年9月,印度政府同弗兰特公司签订合同:购买25架“蚊蚋”F.1成品机、20架在印度装配和由印度斯坦飞机公司(HAL)仿造的专利权。同时,印度政府也向布里斯托公司购买“奥菲斯”发动机的制造权。
生产数量:印度国产机共造了213架;
事故坠毁数量:战损和事故大概在40-50架之间;
生产线拆除:1974年
安-32运输机:1980年代引进,HAL组装约125架,仍在服役。
米格-29(俄罗斯):1989年,印度与苏联签署协议引进米格-29生产线,总投资额约为8亿美元。这笔资金用于技术转让、设备采购及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推动本土化生产。
事故损失:印度空军米格-29(60-70架)自1980年代服役以来,因机械故障、人为操作失误等问题频繁发生事故。截至2021年,至少15架米格-29在事故中损毁;
生产线关闭时间:米格-29的生产线在1990年代末期停止运作,主要因订单完成且印度转向更先进的苏-30MKI项目。生产线未被完全拆除,而是改造用于其他机型(如苏-30MKI)的组装,具体转型时间约在2000年代初。未大规模生产,HAL负责升级为米格-29UPG。
阵风(法国):2020年采购36架,未建立完整生产线(仅部分组件组装)。
印度空军早期以苏联/俄罗斯技术主导,近年转向法国(阵风)、美国(C-17/P-8I采购)合作,但完整生产线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