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诸葛孔明当真不如郭奉孝?

饺子历史迷 2024-12-18 17:18:19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这句话能广为流传,时间上的巧合是一个重要因素。郭嘉生于公元 170 年,逝于公元 207 年,具体月份大概是在 9 月份之后,因为 207 年曹操出征乌桓时郭嘉重病未能随行,随后在曹操攻破柳城班师而回这段时间不治而亡。曹操攻破柳城是在 8 月份,班师是在 9 月份,所以郭嘉逝于 207 年 10 月份是比较合理的推测。

而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又是在 207 年的隆冬季节,当时天上下着雪,按此推算应该在 12 月份下半旬比较合理。从时间点上来看,郭嘉病逝和诸葛亮出山,相差时间仅仅两个多月而已。这般紧密的时间衔接,仿佛是历史的齿轮严丝合缝地转动,前一位惊才绝艳的谋士刚刚落幕,后一位即将大放异彩的谋士就登上了舞台,也难怪后人会对此发出感慨,为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这句话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年龄巧合

除了时间上的巧合外,郭嘉和诸葛亮在年龄方面的同步也颇为奇妙。郭嘉之前曾短暂效力于袁绍,他正式成为曹操的谋士是在公元 196 年,当时郭嘉刚好 27 岁。诸葛亮生于公元 181 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其正式出山是公元 207 年,这一年诸葛亮同样也是 27 岁。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汉末三国时期,众多谋士各展其能,而这两位同样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人物,竟然不约而同地都在 27 岁这一年效力于各自主公,开启了他们施展抱负、辅佐君主的征程。这样的年龄巧合,在当时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也成为了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这句话能够流传开来的因素之一。

举荐巧合

再者,两人的际遇也存在相似的巧合之处。郭嘉之所以能成为曹操的幕僚,是源于荀彧的推荐,而荀彧之所以推荐他,是因为曹操一个重要的谋士戏志才不幸离世,需要有能者来填补这个空缺。

诸葛亮这边呢,他之所以成为刘备的幕僚,是因为徐庶的举荐。徐庶事母至孝,当时他的母亲落入曹操手中,徐庶无奈之下只能离刘备而去前往许都,在离开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可以说,他们皆是因他人的离去,而被另一个人举荐给主公,这种相似的经历实在是太过巧合,仿佛命运在冥冥之中做了这样的安排。从这点来说,似乎也能衍生出 “戏志才不死,郭奉孝不出”,“徐元直不去,诸葛亮不出” 这样的说法。所以,仅从这举荐方面的巧合来看,“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似乎也就多了几分合理性,进而在坊间流传开来了。

郭嘉之才

军事谋略

郭嘉在军事作战方面展现出了极为出色的才能,堪称曹操麾下的军事奇才,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攻打吕布之时,曹操大军围困下邳,可吕布坚守不出,战事陷入僵局,持续许久后,士兵们都疲惫不堪,曹操见久攻不下,甚至产生了退军的想法。然而郭嘉却有着不一样的判断,他通过对局势的仔细分析,看出了其中的胜机,建议曹操继续攻城,并且提出往下邳放水,水淹下邳的计策。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最终成功攻破下邳,吕布也被擒获斩杀,此役彰显了郭嘉敏锐的军事洞察力以及其计策的精妙。

官渡之战这一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郭嘉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战前,曹操面对实力强大的袁绍,内心难免有些担忧能否与之抗衡。这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从军事政策、思想谋略、心胸气魄等全方位把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得十分透彻,极大地振奋了军中士兵的斗志,也让曹操坚定了与袁绍一战的决心。正是在郭嘉等谋士的辅佐下,曹操最终赢得了官渡之战,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袁绍败退之后,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几十万的军队,曹操一心想要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当时袁尚为了活命逃到了乌桓,曹操想要征讨乌桓,可曹军阵营基本所有的将领都认为乌桓山高路远,征讨太过艰辛,而且担心后方空虚会被刘表等人偷袭。但郭嘉力排众议,他分析了征讨乌桓的战略意义和军事意义,指出正因为远,敌人才会没有戒备,可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且袁绍一直对乌桓有恩,如果他们联合起来,日后必成心腹大患;同时刘表不过是 “坐谈客耳”,打仗不行,即便刘备投靠了他,刘表也不会信任刘备,不会让其来攻打曹军。曹操接纳了郭嘉的意见,进而远征乌桓。这场战争之后,曹操几乎平定了中原北方,曹操自己也感叹 “郭嘉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足见郭嘉在此次战役中所献计策的重要性。

郭嘉的军事谋略风格独特,善奇谋,敢冒险、机智果断、出其不意、算无遗策。他总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突破点,提出一些旁人意想不到却又切实可行的计策,助力曹操在诸多战役中取胜,其军事上的卓越智慧令人赞叹不已。

辅佐之功

郭嘉对于曹操成就霸业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堪称曹操身边的关键智囊,在诸多关键战役以及政治决策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就拿官渡之战来说,这不仅是曹操与袁绍之间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双方综合实力的比拼。在这场关键战役前,郭嘉通过《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分析局势,稳定军心,让曹操阵营从上到下都对战胜袁绍充满了信心,这从士气层面就为战役的胜利埋下了伏笔。而在战役过程中,郭嘉想必也一直在旁出谋划策,协助曹操应对各种复杂的战况,最终曹操能够以少胜多,郭嘉的智慧无疑融入到了整个作战过程的方方面面,此役的胜利让曹操在北方的势力得以极大扩张,成为北方最大的军阀。

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郭嘉也展现出了他独到的政治和军事眼光。当时刘备被吕布打败后跑来依附曹操,郭嘉深知刘备非常得人心,且有关羽、张飞二人辅佐,肯定不会长久居于人下,所以建议曹操将刘备软禁起来。虽然曹操最终没有听从这一建议,导致后来刘备盘踞蜀地,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但也足以证明郭嘉对局势和人物判断的精准。

袁绍死后,曹操想乘胜追击攻打袁氏兄弟,郭嘉却提出反对意见,他分析袁氏兄弟内部不和,建议曹操先攻打刘表,等袁氏兄弟反目,再一举击溃袁氏集团。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郭嘉所料,袁谭、袁尚两兄弟为了争夺权力开始内斗,曹操抓住时机带军北上,轻而易举就获得了胜利,袁氏兄弟一死一逃,再难成气候,曹操进一步巩固了在北方的统治。

曹操每次出征都带着郭嘉,两人 “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关系极为亲密,曹操也十分倚重郭嘉的建议,很多时候都让郭嘉做最后的决断。可以说,郭嘉的存在就如同曹操霸业道路上的指明灯,无论是政治决策还是军事行动,他的谋略和建议都对曹操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曹操麾下当之无愧的重要谋士,其价值难以估量。

诸葛亮之才

军政外交

诸葛亮之才,堪称全才,在军政外交等多方面均有着卓越的表现。

在政治上,诸葛亮治理蜀汉可谓殚精竭虑。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蜀汉内忧外患,诸葛亮深知任人唯贤是国家兴旺的根本,于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管是本地士族还是外来人士,只要有才能,皆加以重用,像姜维、魏延等年轻将领,就是经他提拔后成为蜀汉的重要支柱,这一用人策略极大地激发了官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增强了政府的执行力。同时,他还对蜀汉的官僚机构进行精简和整顿,裁撤冗员,减少不必要开支,让政府运作更加高效。并且制定严格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官员,奖优罚劣,以确保官员尽职尽责。此外,为了让蜀汉有法可依,他还参与制定《蜀科》,并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行为准则,执法严峻却不残酷,严厉打击了益州豪强、士大夫目无法纪的嚣张气焰,使得官气民风得到有效改善,营造出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军事方面,诸葛亮同样有着亮眼的表现。早年刘备屡战屡败、四处碰壁,直到诸葛亮献出 “隆中对” 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为刘备指明了据荆州、下益州,和曹吴三足鼎立继而图取中原的方向,刘备才得以如鱼得水,成就一番霸业。后来刘备带庞统入川战事不利,庞统身死,诸葛亮便率张飞、赵云从荆州入川增援,迅速攻城掠地,实现与刘备合围成都的目标,其军事首秀堪称完美。面对蜀汉南部南中地区的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采用 “攻心为上” 策略,仅用半年时间便在秋天大获全胜,不仅收复了 5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拓宽了蜀汉的战略生存空间,更让南中地区心悦诚服,对蜀汉忠心耿耿。还有公元 228 年至 234 年期间,诸葛亮先后发动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第一次北伐用闪电战方式豪取陇右三郡,第二次北伐斩杀曹魏名将王双,第三次北伐收取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北伐在卤城之战中重创曹魏精锐、斩杀曹魏名将张郃,第五次北伐打得司马懿龟缩不战,留下 “畏蜀如虎” 的笑柄,而且给曹魏一方留下严重心理阴影,使其在诸葛亮死后多年都不敢对蜀汉发动主动战略进攻。

外交上,诸葛亮最突出的功绩便是促成孙刘联盟。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势如破竹,刘备败走当阳。随后曹操占据荆州,又准备向东吴挺进。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主动向刘备请缨前往柴桑游说孙权结盟。见到孙权后,诸葛亮先是用 “海内大乱,将军 (指孙权) 起兵江东,刘豫州 (指刘备) 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这句话抬高双方地位,占据谈判主动权,接着分析曹操虽强大但并非不可战胜的局势,又亮出己方底牌,指出刘备还有关羽手下水军精甲万人以及刘琦在江夏的不下万人兵力,且曹操军队存在诸多劣势,最后还向孙权描绘了打败曹操后的美好前景,即 “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尽管孙权内部有诸多不同意见,但在鲁肃、周瑜等人的支持下,最终下定决心与刘备联合抗曹,由此便有了著名的赤壁之战以及后续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凭借其高超的谈判技巧,在刘备集团相对弱小的情况下,牢牢把握谈判主动权,成功让孙权与刘备结盟,堪称其外交上的辉煌成果。

智慧传承

诸葛亮不仅在军政外交等实务上有着非凡成就,其留下的诸多经典策略、文章等智慧结晶,也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隆中对》作为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战略远景规划,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与实操价值。在那个天下纷争、局势复杂的东汉末年,诸葛亮以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提出先取荆州、再占益州,而后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待时机成熟从荆、益两路出兵北伐中原的构想。这一战略规划首次开创了以南方为基地对抗北方的先河,将长江以南地区的战略意义提升到了新高度,为后世诸多想要割据一方的势力提供了参考蓝本。比如明朝末年的张献忠,其谋士建议效仿《隆中对》,张献忠依此展开行动,先后占据荆州、湖南等地,后又攻入四川,成功实现横跨荆益的构想,在成都称帝,建立 “大西” 政权,成为明末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虽然后来张献忠政权未能长久维持,但也足见《隆中对》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而《出师表》更是千古传颂的经典篇章。公元 234 年,诸葛亮在北伐前夕写给后主刘禅这篇奏章,文中情真意切,内容详实且具体。开篇诸葛亮回顾自己受先帝三顾之恩,表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忠诚之心,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接着分析当时国内外形势,指出北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出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的战略目标,并详细规划军事行动策略,尽显深邃的战略眼光。文末还语重心长地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以图振兴国家,更是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的历史教训来警醒刘禅。从文学价值来看,《出师表》语言质朴无华却饱含深情,运用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动容,成为忠诚与奉献精神的典范之作。而且它所蕴含的忠诚、责任、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具有永恒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奋勇向前,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组织人员编纂了如《诫子书》等一系列典籍,这些都记录着他的智慧与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让后世得以从不同角度学习、借鉴诸葛亮的智慧,使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铭记。

二者对比

擅长领域

郭嘉与诸葛亮二人各有所长,在擅长的领域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郭嘉主要擅长军事作战,他堪称曹操麾下的军事智囊,在诸多关键战役中凭借其出色的谋略,助力曹操取得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在攻打吕布时,曹操大军围困下邳久攻不下,士兵疲惫,曹操甚至想退兵,而郭嘉通过对局势的精准分析,提出往下邳放水、水淹下邳的计策,曹操依计行事,最终成功擒获斩杀吕布。官渡之战前,面对实力强大的袁绍,曹军内部士气低落,郭嘉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从多个维度剖析双方优劣,极大地振奋了军心,也让曹操坚定了作战决心,为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还有征讨乌桓一役,众将领皆反对,郭嘉却力排众议,指出征讨的战略与军事意义,曹操采纳其建议后大获全胜,几乎平定中原北方。郭嘉的军事谋略风格独特,善奇谋、敢冒险,总能在复杂局势里找到致胜突破点,提出出其不意又切实可行的计策。

而诸葛亮则是军政外交等多领域全面发展的全才。政治上,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蜀汉内忧外患,诸葛亮大力改革,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精简整顿官僚机构,裁撤冗员,制定严格考核制度,还参与制定《蜀科》等法规,营造出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军事方面,早年献出 “隆中对” 为刘备规划战略方向,后又多次参与重要战事,比如入川增援刘备、南征平定南中叛乱,以及先后五次北伐曹魏,都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外交上,他促成孙刘联盟,在刘备集团相对弱小的情况下,凭借高超谈判技巧,成功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为赤壁之战以及后续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郭嘉侧重于军事谋略,在战场上出奇制胜;诸葛亮则在军政外交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亮眼表现,全方位助力蜀汉发展。因二人擅长的方向差异较大,所以很难简单地评判谁更胜一筹。

历史影响

从对所处阵营的发展、当时局势的推动以及后世评价等角度来看,郭嘉和诸葛亮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不过二者的影响力在不同维度各有侧重。

郭嘉对于曹操阵营的壮大和北方局势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程中,郭嘉的诸多计策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官渡之战、征讨乌桓等战役,若没有郭嘉的谋略辅助,曹操想要在短时间内平定北方,恐怕会困难重重。他的英年早逝更是让曹操痛失臂膀,曹操后续在赤壁之战等战事中的失利,也不禁让人遐想,若郭嘉尚在,是否结果会有所不同,由此可见郭嘉对曹操阵营影响力之大。而且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等谋略思想,在后世也常被研究探讨,成为了军事智慧的经典案例,为后世军事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其独特的奇谋思维对后世的军事谋略发展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诸葛亮对蜀汉而言,那更是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为其出谋划策,助力刘备成就一番霸业,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受托孤之重,殚精竭虑治理蜀汉,稳定国内局势,多次北伐中原,虽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令人敬佩不已,也让蜀汉在强敌环伺之下得以存续多年。外交上促成的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天下的战略格局,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从后世影响来看,诸葛亮留下的《隆中对》《出师表》等智慧结晶,无论是在战略规划层面还是在文学价值、精神传承方面,都有着极高的地位,激励着无数后人为国效力,奉献自己,其智慧和品德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部分,被世世代代传颂学习。

所以说,在历史影响方面,郭嘉在助力曹操统一北方以及对军事谋略思想传承等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诸葛亮则对蜀汉政权的建立、稳固以及整个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后世文化精神传承等诸多维度都有着深远且广泛的影响力,二者在不同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历史价值,难以简单判定谁的影响力更大。

客观评价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合理性分析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这句话之所以能在坊间流传,并且引发众人的讨论,除了前面提到的时间、年龄以及举荐方面的巧合外,从两人的才能和经历等角度来看,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郭嘉在军事谋略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堪称曹操麾下的 “鬼才” 谋士。他的计策往往出其不意却又切中要害,在诸多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比如官渡之战前,曹操面对实力强大的袁绍内心忐忑,郭嘉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等十个方面详细剖析了曹操相较于袁绍的优势,极大地振奋了曹军士气,让曹操坚定了作战决心,为最终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攻打吕布时,曹军久攻下邳不下,士兵疲惫,曹操甚至产生了退兵的想法,而郭嘉凭借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建议曹操继续攻城,并提出水淹下邳的奇谋,最终成功擒获吕布。征讨乌桓时,众将领皆因乌桓路途遥远、担心后方空虚遭刘表偷袭等原因反对出征,郭嘉却力排众议,分析出征讨乌桓的战略和军事意义,曹操采纳其建议后大获全胜,基本平定了中原北方。可以说,郭嘉的军事谋略助力曹操在北方战场上一路凯歌高唱,不断扩充势力版图。

而诸葛亮同样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是军政外交多领域全面发展的全才。他未出山时便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先取荆州、再占益州,继而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待时机成熟后从荆、益两路出兵北伐中原的战略蓝图,这一构想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发展方向。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更是殚精竭虑治理蜀汉,选拔人才不拘一格,精简官僚机构、裁撤冗员,制定严格考核制度,还参与制定《蜀科》等法规,营造出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军事上,他多次亲率大军出征,无论是入川增援刘备、南征平定南中叛乱,还是先后五次北伐曹魏,都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外交方面,他凭借高超的谈判技巧,促成孙刘联盟,在刘备集团相对弱小的情况下,成功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为赤壁之战以及后续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正是因为郭嘉和诸葛亮都是当时极为杰出的谋士,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却又因为郭嘉的英年早逝,两人未能在历史舞台上同场竞技,这才让后人对他们充满了遐想,“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仿佛成了一种遗憾的感叹,也因此在民间流传开来,被大家反复提及和探讨。

局限性说明

然而,单纯以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这句话来评判郭嘉和诸葛亮二人谁更胜一筹,是存在明显局限的。

郭嘉身处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割据纷争,曹操虽然势力渐起,但面临的局势极为复杂,周围强敌环伺,需要不断通过军事手段去征服和统一北方。郭嘉凭借其出色的军事谋略,在这个过程中为曹操出谋划策,助力曹操应对诸多战役,应对不同对手,比如袁绍、吕布、乌桓等,他的主要贡献侧重于军事作战层面,帮助曹操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势力范围。

而诸葛亮活跃于三国时期,刘备所建立的蜀汉地处偏远,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相较于曹魏和东吴都不占优势,内忧外患并存。诸葛亮不仅要应对外部曹魏和东吴的压力,还要处理蜀汉内部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事务,所以他需要在军政外交等多个领域施展才能,稳定蜀汉政权、发展国力、拓展战略空间,并且试图通过北伐来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面临的局势和任务也截然不同,各自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能简单地放在同一个标准下去衡量。郭嘉在军事谋略上的成就斐然,诸葛亮则在更广泛的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对蜀汉的全方位建设和发展贡献巨大。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地去认识他们各自的贡献以及在历史上所处的

0 阅读:0

饺子历史迷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