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都说若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饺子历史迷 2024-12-17 18:25:39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公元二一九年,华夏历史上历史变革最令人唏嘘的一年,在这一年汉末三国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先祖刘备一步步走向深渊,继西部中国烧钱烧到瞠目结舌的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声势达到了巅峰,但是随着襄樊之战的收尾,先祖刘备便开始谱写四百年炎汉的闭幕会报演出了。建安二十四年,小舅子叛国,二弟战死,义子被赐死,随后夷陵之战,三弟死于出征前的刺杀,马良战死,黄权降魏,本人灰溜溜的从湖北逃回重庆。

蜀汉国运的急转直下,一千八百年来,无数人有过很多的遐想,从襄樊之战,要是孙吴不背刺呢?小舅子刀架脖子上不尿呢?到后面夷陵,要是法正不死呢?是否能阻止先祖东征,就算东征,法正随行必不致于如此惨败!世人都说法正若在,金刀之谶必成,刘备定能三造大汉,便再无三国,那么法正为何能有如此高的赞誉呢?

回顾刘备的前半生颠沛流离,直到遇见了那个给他提供公司上市理念的诸葛丞相才开始好转,但是当他遇见贴心小棉袄法正的时候刘备走上了人生巅峰。法正,字孝直,出身于扶风郡的名士家庭,其祖父法真气节清高,颇有美名。然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饥荒遍野,法正无奈之下与好友孟达一同南下入蜀,投靠益州牧刘璋。

可刘璋并非善于用人的明主,法正在其麾下长时间未得到重用,起初只是担任新都县令这样的小职位,后来虽被召回成都升任军议校尉,但依旧没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并且,他还遭到同在蜀地的同乡非议,被指责品行不端,这让本就怀才不遇的法正心中更是苦闷不已。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法正结识了益州别驾张松,二人志同道合,都认为刘璋难成大事,私下常常为此暗自叹息,而这次结识,也成为了法正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他之后遇到明主刘备埋下了伏笔。

转投明主刘备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刘璋派遣张松作为使者前往许昌拜见曹操,张松未得到曹操礼遇,回到成都后便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转而结交刘备,并举荐法正为使者前去拜见。法正起初推辞,后来假装不得已才接受了这个任务。

当法正见到刘备后,深感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辅佐的明主,而刘备也对法正以恩意接纳。法正返回成都后,便与张松密谋,决定暗中奉刘备为主,只等合适的时机到来。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刘璋听闻后深感恐惧。张松趁机劝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让其讨伐张鲁,刘璋听从了这个建议,再次派遣法正为使者,率兵四千人前往荆州迎接刘备。法正见到刘备后,向他说明了刘璋的想法,同时暗中献计,指出凭借刘备的英明才略,对比刘璋的懦弱无用,倘若以张松作为内应,趁机攻占益州,再凭借益州的殷实富裕以及蜀中的山川艰险优势,成就帝业便易如反掌。刘备对法正的分析深以为然,于是留下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自己则率领万余人逆江西进,前往益州。

此后,刘备与刘璋的关系逐渐破裂,双方兵戎相见。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法正多次献上关键计策。比如刘璋的部下郑度曾建议刘璋采用坚壁清野的计策来对抗刘备,刘备听闻后十分担心,法正却凭借对刘璋的了解,断言刘璋不会采纳此计,后来果然如他所料。还有在刘备包围雒城时,法正写信劝降刘璋,虽然刘璋当时并未回应,但这封信也极大地动摇了刘璋的抵抗意志。最终,在法正的诸多谋略助力下,刘备成功攻克益州,而法正也凭借这些功劳,成为了刘备麾下极为倚重的谋主。

法正对于刘备成功攻取益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久居益州,对刘璋政权内部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成为他助力刘备的一大优势。当时,刘璋虽占据益州,但自身能力有限,未能充分发挥此地的优势,且用人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法正便是那未被重用的贤才之一。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刘璋惶恐之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为使者去迎接刘备入蜀,让其讨伐张鲁。法正见到刘备后,深感刘备的雄才大略,认定他是可辅佐成就大业的明主,于是暗中向刘备献计,指出凭借刘备的英明以及刘璋的懦弱,若以张松作为内应,趁机攻占益州,再凭借益州的殷实富裕和蜀中的山川险阻优势,成就帝业便易如反掌。刘备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果断率军入蜀。

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法正更是凭借对局势的精准把握,多次献上关键计策。比如刘璋的部下郑度曾建议刘璋采用坚壁清野的计策来对抗刘备,刘备听闻后十分担忧,然而法正凭借对刘璋性格及行事风格的熟悉,断言刘璋不会采纳此计,后来果然如他所料,这让刘备军队避免了陷入绝境的风险。还有在刘备包围雒城时,法正写信劝降刘璋,虽然刘璋当时并未回应,但这封信极大地动摇了刘璋的抵抗意志,从内部瓦解了敌方的防线。最终,在法正诸多谋略的助力下,刘备顺利攻克益州,为蜀汉立国奠定了关键基础,而法正也凭借这些功劳,成为了刘备麾下极为倚重的谋主。

汉中之地,战略意义重大,是益州联结中原的门户,对于蜀汉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法正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看到了汉中对于刘备势力扩张的重要性,于是向刘备建议谋取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刘备听取法正意见,出兵征讨曹军留守的夏侯渊、张郃。在汉中之战中,法正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谋略,他施展声东击西等计谋,巧妙应对曹军。当时曹军夏侯渊驻守南线据点走马谷,张郃驻守东线据点广石,法正建议先调集一万多人轮番进攻张郃的东线,很快张郃就难以招架,赶忙向主帅夏侯渊求援。夏侯渊不善用计谋,匆忙派出一半人马救张郃,导致自身兵力空虚。法正抓住这个绝佳时机,果断建议刘备进攻夏侯渊,放火烧毁了曹军阵地前的防卫工事鹿角。戏剧性的是,夏侯渊居然带着四百人去抢修鹿角,法正见状,立刻劝刘备出兵奇袭,黄忠也不负所望,在定军山成功斩杀夏侯渊,大破曹兵,夺取了汉中。

这次胜利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对日后蜀汉的立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仅让刘备进位汉中王,更使蜀汉在北面有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从此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广大,为蜀汉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良好基础。

法正不仅在军事谋略方面有着卓越表现,在政治策略上同样贡献斐然。在刘备成功占据益州后,为了更好地治理这片土地,稳定内部局势,法正与诸葛亮、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合作制定了《蜀科》。益州此前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加强了对益州的治理,让整个地区的管理逐渐走上正轨。

同时,法正在处理人际关系、平衡各方势力等方面也展现出非凡的能力。例如,蜀郡太守许靖曾打算逾城投降刘备,因被发觉而未成功,刘璋投降后,刘备因许靖叛主不忠而瞧不起他,不予任用,法正却进谏指出,许靖虽有此瑕疵,但他名动天下,若主公不重用他,天下人会以为主公轻视贤人,刘备听后立即采纳了法正的意见,任用许靖,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人心,避免让外界觉得刘备不善待贤才。

此外,在对待蜀中大族豪强的问题上,法正也积极出谋划策,劝说刘备放弃礼法的约束,将刘璋亡故哥哥的夫人吴氏纳为夫人,并重用吴氏哥哥吴壹,此举有效缓和了刘备与蜀中大族豪强之间的关系,巩固了刘备在益州的统治,让蜀汉内部得以更加团结稳定,为后续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蜀汉政权的谋士中,法正有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就连以智慧闻名的诸葛亮,都对他礼让三分。诸葛亮与法正,二人各有所长,诸葛亮擅长从宏观角度制定策略、统筹内政,把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让刘备无后顾之忧,得以 “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足食足兵”;而法正则更精于奇谋,在军事谋划等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

刘备生前的诸多战事中,诸葛亮多是负责镇守后方,而庞统、法正更像是冲在一线的参谋长角色。比如征蜀由庞统策划并陪同刘备出征,征汉中则由法正策划且随行。法正多次提出的计策都在实战中得到了成功验证,像在刘备夺取益州时,法正凭借对刘璋政权内部情况的熟悉以及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屡屡献上关键计谋,助力刘备攻克益州。还有汉中之战,法正施展声东击西等计谋,巧妙应对曹军,最终帮助刘备成功夺取汉中。这些成功案例无疑增加了诸葛亮对法正的认可与尊重,毕竟诸葛亮本人也是善于识才、用才之人,自然不会因为个人声誉而忽视法正的出众才能。所以在蜀汉政权里,他们二人共同辅佐刘备,相互配合,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影响着蜀汉的发展走向。

诸葛亮在刘备夷陵战败后曾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从这话中不难设想,如果法正还在世,或许真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当时刘备执意伐吴,一方面是为关羽报仇,另一方面也是想夺回荆州,毕竟荆州对于蜀汉的意义重大,关乎着刘备政权诸多骨干的故土、宗庙等。然而诸葛亮出于多方面原因很难劝阻刘备,赵云虽站出来反对,但刘备只是碍于人情不好意思翻脸,秦宓反对则差点丢了脑袋。

法正则不同,他深受刘备的信任和重用,在刘备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其意见往往能够左右刘备的决策。若法正活着,凭借这份信任以及他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很可能会劝阻刘备伐吴。因为蜀汉刚刚经历汉中之战等战事,虽取得胜利但也需休养生息,此时伐吴并非明智之举,东吴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易守难攻,法正深知这些情况,或许会从蜀汉的长远利益出发,向刘备陈清利弊,让刘备冷静下来,避免这场对蜀汉来说元气大伤的战争。就算劝阻不了刘备伐吴,以法正的军事谋略和能力,若出任前敌参谋长,那夷陵之战的结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陆逊的计谋或许就难以施展,刘备最差也能做到不胜不败,与东吴僵持住,而不至于落得个惨败的下场,让蜀汉的国力遭受重创,导致诸葛亮《隆中对》里的规划近乎成为泡影。

曹操作为三国中军事谋略极高的一方霸主,他对法正的评价从侧面彰显出了法正的厉害之处。汉中之战时,曹操听闻是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不禁感叹:“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意思是他早就知道刘备自身没有这样厉害的谋虑之术,在战场上能有如此表现,肯定是有高人在背后指点,而这个高人就是法正。

曹操征战一生,打过的仗不计其数,能让他如此赞叹的对手着实不多。法正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在与曹操的间接较量中脱颖而出,让曹操都为之忌惮。这也足以证明法正的谋略水平在当时的三国前期是可以排进前三名的。他就如同刘备身边的智囊,能在关键时刻为刘备出谋划策,改变局势,让刘备在面对曹操这样强大的对手时,也能有诸多亮眼的战绩,比如成功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进一步巩固了蜀汉的势力,也使得蜀汉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从敌方角度烘托出了法正对于整个三国局势有着不可忽视的震慑影响。

法正对于蜀汉的发展而言,可谓是起到了力挽狂澜、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军事方面,他堪称刘备麾下的 “智多星”。当初刘备意图谋取益州,法正凭借自己久居益州,对刘璋政权内部情况了若指掌的优势,为刘备献上了一条条关键计策。比如刘璋部下郑度提出坚壁清野之计时,刘备忧心忡忡,而法正凭借对刘璋性格及行事风格的熟悉,断言此计不会被采纳,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料,让刘备军队避免了陷入绝境的风险。还有在包围雒城时,法正写信劝降刘璋,虽刘璋当时未回应,但这封信极大地动摇了刘璋的抵抗意志,从内部瓦解了敌方防线,最终助力刘备成功攻克益州,为蜀汉立国奠定了关键基础。

汉中之战更是凸显了法正军事谋略的高超。他深知汉中之地战略意义重大,是益州联结中原的门户,力劝刘备出兵征讨曹军留守的夏侯渊、张郃。在战役中,他施展声东击西等计谋,巧妙应对曹军。先调集兵力猛攻张郃驻守的东线,致使张郃求援,夏侯渊分兵后自身兵力空虚,法正抓住时机建议刘备奇袭夏侯渊,最终黄忠成功斩杀夏侯渊,大破曹兵,夺取了汉中。这次胜利不仅让刘备进位汉中王,更使蜀汉在北面有了坚固屏障,从此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广大,为蜀汉势力进一步扩张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政治上,法正同样贡献斐然。刘备占据益州后,为了更好地治理这片土地,稳定内部局势,法正与诸葛亮、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合作制定了《蜀科》,改变了益州此前法纪松弛的局面,让整个地区的管理逐渐走上正轨。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平衡各方势力方面,法正也展现出非凡能力。像对待蜀郡太守许靖一事,刘备起初因许靖叛主不忠而瞧不起他,不予任用,法正却进谏指出许靖名动天下,若不重用,天下人会以为主公轻视贤人,刘备采纳其意见后,任用许靖,此举稳定了人心。还有在对待蜀中大族豪强的问题上,法正劝说刘备纳吴氏为夫人,并重用其哥哥吴壹,有效缓和了刘备与蜀中大族豪强之间的关系,巩固了统治,让蜀汉内部更加团结稳定。

可以想象,若法正不死,凭借他的这些能力,蜀汉在后续的发展中必定会持续壮大,无论是开疆拓土还是内部治理,都会更上一层楼,如此一来,蜀汉也就具备了更强的实力去逐鹿天下,三国的格局或许就会因蜀汉的强势崛起而发生重大改变,甚至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从宏观的天下大势角度来看,法正的智谋和影响力不容小觑,犹如投入湖中的巨石,在魏、蜀、吴三国之间掀起层层涟漪,产生了连锁反应。他每一次的决策和行动,都如同蝴蝶效应般,影响着三国之间的势力平衡以及战争走向。

法正效力刘备后,帮助其先是成功夺取益州,后又拿下汉中,这使得蜀汉的势力迅速膨胀,改变了原本魏强蜀弱的局面,让天下格局朝着三国鼎立的态势更加稳固地发展。曹魏方面,曹操作为一方霸主,征战一生,见识过无数对手,却在汉中之战时,听闻是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不禁感叹:“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可见法正的谋略让曹操都为之忌惮,侧面烘托出法正对于整个三国局势有着不可忽视的震慑影响。而东吴孙权一方,面对蜀汉因法正助力而日益强大,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战略布局,在荆州等问题上与蜀汉的博弈变得更加谨慎。

若法正继续在世,以他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很可能会劝阻刘备伐吴。因为蜀汉刚刚经历汉中之战等战事,虽取得胜利但也需休养生息,此时伐吴并非明智之举,东吴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易守难攻。法正或许会从蜀汉的长远利益出发,向刘备陈清利弊,让刘备冷静下来,避免那场对蜀汉来说元气大伤的夷陵之战。就算劝阻不了刘备伐吴,以法正的军事谋略和能力,若出任前敌参谋长,那夷陵之战的结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陆逊的计谋或许就难以施展,刘备最差也能做到不胜不败,与东吴僵持住,而不至于落得个惨败的下场,让蜀汉的国力遭受重创。

可惜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不惑之年,溘然长逝!辅佐明君图大业,未竟全功累满眸!

1 阅读:47

饺子历史迷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