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84年的11月20日,也许许多人中国人已经忘记了这个日子。这天是中国第一次南极科考的日子。这天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了“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从上海出发。整个任务全部591人都明白,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许多人已经立好了遗嘱。
他们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被全国人民寄予厚望,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没有退缩,毕竟新中国在南极的事业已经落后太多了。

上个世纪80年代,距离俄国探险家别林斯高晋首先发现南极大陆已经过去了60多年。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远远落后与世界上其他的大国。·
当时全世界已经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长年南极科考站还有100多个夏季科考站。在这种情况下,南极科考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不过,南极科考的准备其实早就开始了。

如今位于杭州保俶北路的海洋二所大院里,有着这样一块南极石,它采自于东经76度,南纬49度的极寒地带。这块石头记载了海洋二所的科学家第一次代表中国踏足南极大地的事件。

翻开那段历史记忆,自1980年开始,海洋二所的著名科学家董兆乾等人就在国际上对南极科考的相关事宜进行了国际考察。
经过在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的国际考察,海洋二所的科学家制定了更加可行的南极科考方案,对于南极也更加的熟悉,几年的时间里海洋二所的全体专家学者做了充分的考证,这个任务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时机愈发成熟。

邓小平同志还为南极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鼓舞了科考队的所有科学家们。
1984年11月20日,经过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批准,在国家海洋局以及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联合领导下,591位科考队员登上了“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随行的还有一艘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他们从上海出发,临行前记者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带着祖国十亿人民的期望,他们在热烈的送别仪式中启程,当时最小的队员杨关铭在朗读者回忆这段时光的时候也不禁激动流涕。
“为南极考察同舟共济,为海洋事业共同努力。”这是船长张志挺的赠言。他们肩负着建设南极长城站和科考的双重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就这样,一行人怀着坚定的信仰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启航了。

一行人踏上了南极的旅途,但并不顺利。毕竟当时的南极科考在科学家眼中是一空白的,虽然有过考察,但是毕竟他们是第一支科考队,没有前人的经验,一行会遇到啥没有人心里有底。
他们从上海到阿根廷的补给点乌斯怀亚具体的航线无人告知,全是科考队员自己探索规划的。最可怕的是,南极大陆上还没有我们国家的科考站!意味着他们到南极是没有落脚点的,要他们自己造。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航行,1984年12月25日午夜,科考队员在黎明还未拂晓的时候看到了南极乔治王岛上茫茫的冰盖以及成群的企鹅。一行人从睡梦中醒来欢呼着踏足南极大陆。
看到南极近在眼前,许多科考队员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时任海洋二所副所长、考察队队长的金庆明激动地说:“中国人终于来到南极了!中国人来得太迟了!”

他们来不及耽误时间,很快就到了1985年的1月,科考队的当务之急是和海军战士以及所有随行人员在南极上建立一个科考站!经过严密的选址,最终决定在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建立科考站。

当时随行的资源并不多,人们和海军战士一起在船上将准备好的水泥、沙子以及各种建材一步步地搬到指定地点。动用仅有的一辆工程车每个人都加班加点奋战,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长城站拔地而起。

就这样,中国的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就建成了,虽然比较简陋,但意义非凡,这意味着中国在南极设立科考站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如果在南极科考中不幸牺牲,就将遗体安放在那片冰雪大陆上。”经过几个月的紧张考察,科考队一行人也不敢久留毕竟物资有限,他们只留了8人驻守长城站,其余人开启了归国的旅途。可回去的路上却并不顺利。
当时的中国卫星落后,根本没有全面的海上卫星导航。科考队一行进入南大洋之后就用不了卫星导航了,识别航路天气完全靠经验和指南针,遇到恶劣天气也无法提前避开只能硬抗。

1985年1月26日,这是一个令全体科考队员都忘不了的日子。这天船只来到了南大洋中遇到了罕见的气旋风暴,海上狂风大作掀起惊涛骇浪。“关闭所有的水密门,全船任何人未经允许,一律不准上前后主甲板!”船长的紧急播报令许多队员终身难忘。

最让人难忘的是,在历经9个小时的风暴洗刷的时候,船上的队员们聚在一起。许多人根本没有退缩和害怕,许多队员甚至在写遗书遗嘱。有这么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的感动:
“如果在南极科考中不幸牺牲,就将遗体安放在那片冰雪大陆上吧。”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在场所有人,大家更加坚定了考察南极的决心,不后悔此行。

很快,一行人幸运的扛过了这次风暴,“向阳红10号”顺利的完成任务荣誉归国。祖国人民以他们为骄傲,此行他们航行了过万的海里,整整可以绕地球一圈。在一路的奔波劳累中,他们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1985年4月10日,在杭州他们这帮南极大陆的开拓者受到了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在38年后的今天,我国已经建成了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了,南极科考站也越来越高级。
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中国踏足南极大陆的先锋们值得我们永远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