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南地区和江苏搭界的地方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村子是明洪武年间建立的。六七百年的岁月里没出过什么名人异士,也没发生过什么奇闻趣事,但近百年来却有一个土方本草在周边的痹症百姓间小有名气。
村庄东头靠着河沿的一户人家,就是老远就能看得到的那株杜仲树下面的人家。院子里有一间挨着西院墙搭起来的茅草偏棚,棚子里有一座土灶台,灶台上支上鳌子就是母亲烙煎饼的地方,如果灶上放着砂锅那就是父亲炮制草药的场所。
村庄所在的地带属于丘陵,可耕种的土地不多,如果单指望种地的话,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村里的壮劳力除了农忙时在家,平时大豆外出打工挣钱来贴补家用。父亲年轻的时候跟着村里人下过煤矿,修过铁路,干过装修,后来因为爷爷年纪大了把家里老辈留下的一方草药传给了父亲,父亲这才开始守在农村老家里炮制草药。
虽然现在科技日益发展,有了各种各样的机器来代替手工作业,但是家里的这方草药的炮制却始终保持着纯手工的工艺,和以前唯一的不同就是将石磨研磨药材变成了电动磨药机。这并不时刻意要这样做,只是因为草药在炮制地火候上没有一个数据性的标准,对火候地把握完全是靠几十年地经验所得。
秋收后地里没有什么农活了,父亲就把所有的功夫都花在这方本草上,晒药、煮药、炒药、磨药、迎来送往一个个上门抓药的痹症(因腰突或关节炎等引起的)乡亲或是骑着车子到镇上的驿站给外地的朋友用快递发过去。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着,日升有日落,大半生的岁月也就这般流逝,守着祖辈的这方本草,其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一个营生,意义远大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