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的最后九年:血腥政变、架空与孤独

佳霖谈历史 2024-07-24 03:10:44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政变后,尉迟敬德身披铠甲,手拿长矛,径直来到李渊面前说明情况:“太子和齐王蓄谋作乱,已被秦王诛杀。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来警卫。”

李渊听了陈述,随即问身边的大臣怎么办。

大臣们心知肚明,便劝李渊交权给李世民。

交权,李渊自然是不愿意的。

能自己做老板,谁愿意给人当孙子?

但他也很清楚,玄武门之变不是李世民单枪匹马搞定的。尉迟敬德之流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来这一出,肯定不仅仅只是为了扶李世民坐上太子之位。

如果自己不交权,怕是老命都难保。

迫于无奈,李渊写下一份手敕,宣布李建成和李元吉是谋反逆天的叛臣贼子,给玄武门之变定下了政治基调。

尉迟恭拿到手敕后,交给宇文士及公开宣读。

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敕令,只好弃职而散。

李世民则进宫觐见,伏在李渊的胸前,号啕大哭许久。

李渊安慰:二郎,别哭,没什么。

父子之间貌似和好。

然而让李渊想不到的是,李世民转头就派人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

据史料记载,旨到之日,李建成的5个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

李元吉的5个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尽数被诛。

他们的名字也从族谱上抹除。

这样一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没了后人。即便李渊将来想翻脸不认账,也找不出可以代替李世民的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秦王府诸将还打算将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亲信全部诛杀。

多亏尉迟敬德再三争辩,说:“罪孽都是两个元凶所犯,而他们已经伏诛了,倘若还要牵连他们的党羽,就不是谋求安定的做法了!”

诸将这才停止追杀,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随后,李世民称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亲信,如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都是义士,赦免了他们。

六月初七,见时局稳定下来,李渊封李世民为皇太子。

册封的同时,李渊还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五天后,李世民的心腹屈突通控制洛阳。关东由此臣服。

六月十六,李渊亲笔诏书赐给裴寂等人说:“朕应当加上太上皇的尊号。

第一次表达了退位的想法。

但李世民没有接受。因为他此时还没有做好接班的准备。

其后一个月,李世民大封有功之臣。

诸如秦琼、程知节、尉迟恭等武将一律封将军;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文臣一律封宰相。

自此,李世民的准备工作完成,成为大唐实际掌权人,而李渊则被彻底架空。

这时的李渊,传不传位,已经没有区别。

于是到了八月初八,李渊再次表示退位。

第二天,李世民接过大位,顺利登基。是为唐太宗。

李渊换了个身份,变成了太上皇。

退位之初,李渊待遇还不错,仍然住在太极宫。

至于李世民,由于不敢让老爷子离自己太远,便在太子的居所东宫处理政务。

不过,虽说爷俩离得很近,但互动却少之又少。

因为武德旧臣此时在朝中还有影响力,李世民要想高枕无忧,就得拿这帮旧臣和自己老爹当垫脚石。

毕竟只有把自己老爹塑造成一个没有政绩的庸君,老百姓才会遗忘这位先帝。

所以继位没多久,李世民便下旨罢免了杨恭仁的宰相之职。

后来又罢免了陈叔达和萧瑀。

人事变动的同时,李世民下旨废除了李渊在位期间颁布的大部分政策,并在公开场合说道:“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

现任皇帝批评前朝纲纪紊乱,自然就有人要为此担责。

谁来负责呢?显然是李渊的心腹裴寂了。

对于裴寂,李世民从来没有给过他好脸色。

李世民曾经当面骂裴寂才学平庸,说如果不是太上皇宠爱,绝对不能混到宰相。

还说“我念及旧情,不对你施以极刑,让你回归故里,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裴寂也是要脸的人,被这般羞辱,遂卷铺盖走人,告老还乡。

从情理上讲,李世民指桑骂槐,搞臭李渊的名声,让人感到寒心。

不过话说回来,自古皇家多无情。

当初李渊时不时地找机会打压李世民,又何来亲情可言?

并且李世民的批评,也并非空穴来风。

虽说从晋阳起兵到入主长安,李渊是实际上的主导者。然而自称帝后,李渊就在太极宫里躺平了,还时不时拖一下李世民的后腿。

比如两次河北叛乱,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

结果因为李渊的失策,搞得华北平原“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对外方面,李渊做的也不够好。

武德年间,不仅突厥频繁犯境,就连吐谷浑也经常袭扰西北。

此时的唐朝,远不是后来声名远播的大唐。

而这些问题,都是李世民继位后才解决的。

除了埋汰自己老爹,李世民还偶尔找茬。

贞观二年(628年)秋,长安久旱无雨。

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了一道奏折,说久旱无雨是因为太极宫和掖庭宫的宫女过多,阴气太重,把阳气都吸干了,所以才不下雨。

李渊听得一头雾水,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但李世民觉得有道理,遂以宫女太多,亦何所用为由,下旨遣散了三千多宫女。

一夜之间,太极宫人去楼空,只剩少数太监,变得空荡荡的。

鉴于儿子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李渊敢怒不敢言,只得表示自己无德无能,“主动”提出搬家。想从太极宫迁往弘义宫居住。

理由嘛,挺逗的。

李渊说弘义宫附近“有山林胜景,雅好之”。

可实际上,弘义宫原本是李世民的秦王府。不仅府邸规模很小,而且里面根本也没什么好景致。

由此不难推测,李渊“主动”想搬家,应该是李世民利用舆论胁迫他做出的决定。

毕竟李世民贵为天子,总不能让他一直待在东宫办公吧?这成何体统。

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李渊迁入弘义宫。

旋即,弘义宫改名大安宫。

搬家之后,李渊的晚年生活过得如何呢?

一言以概之,没有人身自由,混吃等死。

李渊生性好动。武德年间,即使公务再繁忙,他也会四处游猎。

但现在行动受限,加之大安宫地势低洼,夏季闷热潮湿,居住条件比较差。

可想而知,李渊的心情有多郁闷。

当一个人郁闷时,肯定要找地方发泄,不然会憋出病。

为了纾解情绪,李渊将所有精力都用在了“造小人”上。

不过要注意的是,李渊此时的生育能力已经大不如前。

一些人以讹传讹,说李渊晚年又给李世民陆续生了30几个弟弟妹妹。这是不对的。

不否认,李渊的生育能力很强,一生育有22子,19女。

然而他的子女大多生于武德年间。

唐朝立国前,由于生死未知,家运未知,心思都花在了创业上。李渊只有5个儿子,6个女儿。

唐朝立国后,李世民在外开疆扩土,李建成在家料理政务。李渊这个皇帝反倒没多少事情需要他处理。

咱既然没事干,就多生几个娃吧。

据史料记载,武德年间,李渊只要闲着,就开门纳妾,躲在后宫和嫔妃们寻欢作乐。

别看此时李渊已是50多岁的垂暮老汉,可依然龙精虎猛,加上他的后宫嫔妃也是“易怀体质”。中招率居高不下。

因而短短九年时光,李世民就给李世民平添了15个弟弟和9个妹妹。

但自打退位后,尤其是搬入大安宫后,李渊仅有两个皇子和4位公主。

学过生理的都知道,一个人生育能力与其精神状态有一定关联。

当人焦虑或郁郁不欢时,生育力就会下降。

由此不难看出,李渊晚年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肯定不怎么好。

当然,李渊年逾六旬,也是影响他生育力下降的因素。

老爹心情不佳,李世民作何感想呢?

起初,李世民对老爹还是耿耿于怀。宁愿承受后人指责,也不肯在人前逢场作戏,干着讨好老爹的小把戏。

不过,李渊很会来事。

儿子放不下芥蒂,自己还不能主动化解仇怨吗?

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率唐军奇袭东突厥,擒获颉利可汗。

李渊得知消息,借机在大安宫举行宴会庆祝,还要求李世民和大臣一律不能请假,都要来哈皮。

宴席上,李渊大骂颉利可汗,还盛赞李世民,说:“当年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城,不能报仇。现在我的儿子能一举荡平东突厥,证明我托付的人是对的,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这番吹捧之词,算是说到李世民的心坎上了。

回想自己童年时生病,李渊立的还愿碑: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因患,先於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损。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鄣。弟子李渊一心供养。

李世民渐渐也释怀了。

于是,这对爷俩一个弹琵琶,一个翩翩起舞,公卿大臣纷纷举杯祝贺,闹到了深夜。

这件事后,李世民和老爷子的互动渐渐多了起来。

李世民每逢打了大胜仗,或者有外族使臣前来朝拜,都会邀请李渊出来坐坐。父子间的关系开始有了好转。

比如贞观六年十月,李世民从外地巡视一圈回京,在大安宫设酒宴侍奉李渊。

席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轮流端上饮食及用具在旁侍候李渊。

估计是喝高了,散会前,李世民想亲自为老爷子抬轿舆。李渊觉得不太好,便让太子李承乾代劳。

贞观七年,李世民在汉代未央宫旧址侍奉李渊饮宴。

李渊命令颉利可汗起身作舞,又命南蛮首领冯智戴吟咏诗赋。

看到这四海臣服,万国来朝的一幕,李渊笑着说:“胡、越等族都是一家人,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

这话又说到李世民的心坎了。随即李世民端着酒杯,为太上皇祝寿,说:“如今四方为我大唐臣民,这都是父亲您教诲的结果,不是我的智力所能及。从前汉高祖曾在此宫中为其父摆酒祝寿,妄自尊大,我不取他这一点。”

爷俩相互吹捧,大臣们齐呼万岁。众人又哈皮到深夜才罢席。

贞观八年(634年),李世民觉得这些年亏待了李渊,于是下诏在太极宫的东北方向建造大明宫,打算作为老爹的避暑之地。

遗憾的是,宫殿还没建成,李渊就已位列仙班。

贞观九年,李渊去世。享年七十岁。

考虑到老李家的情况,这个年纪去世,也可以算作是喜丧了。

俗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这可能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关系的最好诠释吧。

李渊死后,李世民继续着自己的宏图伟业。成功让大唐帝国成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代之一。

但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李世民,也遇到了父亲当年的苦恼。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联合侯君集、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谋反。

此时,长孙皇后病死,父母也皆已不在。面对造反的李承乾,李世民终于体会了李渊曾经的无奈。

他对身边人感叹道:“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现在我才发现当初对父母的丧礼太简单,太随便了。可现在只能自咎自责,追悔何及!追悔何及!”

只能说,人无完人,纵然是“天可汗”也不例外。

1 阅读:54
评论列表
  • 2024-08-17 20:20

    但是从李二开始,唐朝皇帝陷入了一个怪圈,都喜欢吃丹药,这跟汉代比不了啊[笑着哭][得瑟][呲牙笑]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