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8月24日夜晚,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城郊投湖自尽。此后的近60年间,社会各界关于他轻生的原因,一直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老舍是因为不堪受辱才投湖的;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与妻子感情不和才自杀;甚至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导致他离世的缘由与一桩“军统特务”的阴谋有关联。
所有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猜测,勾勒着这一悲剧发生的前因后果,但是不管这个故事如何编写,在写到老舍投湖之时,他们都会提到那个经由老舍妻子胡絜青口述的事实。
即——老舍自杀之前,坐在太平湖边的一张长椅上,读了一整天的《毛泽东诗词》。如果说,老舍轻生是因为不堪受辱,那么为什么他临走前又要读一整天的《毛泽东诗词》呢?
答案似乎很明显,事关信仰。然而,老舍一辈子都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挨打事件发生时,他想替自己辩白,打他的人也曾以此来诘难他。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旗人底层社会的家庭。他的父亲在他不到两岁时,就在与八国联军的交战中牺牲,于是他的母亲靠着替人打杂、帮佣才把他拉扯大。
可以说,老舍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直到九岁时,老舍才在贵人的帮助下进了私塾,后来又上了新式学堂,逐渐展露出写作方面的才华。
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当上了京师一所小学的校长。当时国内教育界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很大,校内的师生们大多有反帝爱国的情绪,这些情绪也带动了老舍后来的创作。
老舍从1920年开始不断在国内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他小说故事中的主角基本上都是社会底层的平民。老舍借助对这些人的刻画来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逐渐引起了文化界的关注。
1924年至1930年,老舍曾在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担任讲师。回国之后,他去了山东一所学校当教授,一边给学生讲课,一边进行创作。
直到1936年,老舍终于写出了代表作《骆驼祥子》,震惊华语文坛,影响力波及海外。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老舍随国民政府到武汉,在那里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周总理。
1938年,周总理准备在武汉联络当地的爱国知识分子搞一个“抗敌文协”。当时,他迫切需要找到一个长于组织工作的作家来做这个文协的负责人。
周总理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把这个文协主任一职,交给时任冯玉祥出资主办的《抗到底》杂志编辑老舍。
那么,周总理为什么要找老舍呢?后来,在这个“抗敌文协”成立大会上,他的发言道出了真相。当时在会上,周总理说道:
我看见了全国的作家们,在全民族的面前,空前地团结起来。这种不分思想、不分信仰的空前团结,象征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可以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没错,不分信仰,老舍是无党派人士,没有具体的政治信仰;不分民族,老舍是满族,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族共和”中的一个民族在文化界的代表。
在后来的两次文协座谈会议上,周总理的发言同样给老舍带来了很大的触动。由于老舍出身社会底层,经历过苦难的童年,所以他对于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人人平等的思想是非常认同的。
尤其是当老舍第二次参加“抗敌文协”会议时,听说周总理的父亲也因为战乱被迫离开了家乡,千里迢迢来到武汉与之团圆,这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触动与共鸣。
在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周总理就安排人把老舍送到了延安与毛主席见面。当时毛主席非常热情地握着老舍的手,欢迎他到根据地参观,并对他说:
你是恩来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朋友。为了抗战,我们走到一起来……
尽管后来老舍与中共方面的直接联系并不太多,但是自此以后,他在个人思想与创作思路上,一直是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
1946年,老舍以学者身份访问美国,在那边待了三年。到了1949年的春天,解放军进了北平,国家准备召开一个新政协的会议,此时周总理又想到了老舍。
周总理提议由大家一起写信,把老舍从美国请回中国。于是郭沫若、田汉、丁玲等三十位著名的文艺工作者集体联名写信,请老舍回国。
当时中美不能直接通信,所以这封信历尽波折,才在1949年10月交到老舍的手上。老舍见信后非常感动,就在当年的12月回到了他阔别十四年的故乡北京。
老舍回国之后的待遇特别好,在周总理的提议下,他先是当上了北京文联主席,后来又当上了中国作协的副主席。周总理给老舍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老舍想要创作的东西,又恰好符合中国共产党文艺宣传的导向,于是老舍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他的《茶馆》、《龙须沟》和《方珍珠》等小说陆续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
有一次,老舍对妻子胡絜青说:“伟人周恩来最了解我,最信任我,我应该多写文章回报党和毛主席、周总理。”那么,周总理对他的信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老舍说:
解放前文学创作是犯罪,现在我在动笔前即得到各方的鼓励……我要参考资料,政府机关便马上给我拿来;我去看龙须沟,地方上的派出所长便亲自出马,领我到处去看,并给我说明一切。
等到我开始动笔,青年艺术剧院与人民艺术剧院都派人来照顾我,因为他们知道我腿上有毛病,行动不便……
我上午写作,他们便原谅我上午不去开会,甚至不给我打电话,以免分散了我的精力。
这种上级给予的殊荣,不断强化着老舍对新政府的信任。因此有人说,自从回国后,老舍得到的一直是赞扬的声音。等到1966年8月挨打事件发生了,他的精神上就承受不住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部分提出的那个问题:老舍走的时候,为什么读了一整天《毛泽东诗词》呢?
答案是,这本书里的作品映射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这正是老舍之所以选择相信、跟随并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理由。那么,老舍既然有共产主义信仰,为什么又没加入中国共产党呢?
原来老舍五十年代曾向周总理申请入党,周总理的回答是,鉴于他在海内外文坛的影响力,希望他留在党外,用文章替共产党说话。最终,老舍表示同意。
老舍曾在他的作品《龙须沟》里借二春之口说过一句话,这句话是二春看到龙须沟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旧貌换新颜后说的,他说:“从此,谁敢说政府半句坏话,我就掰下他的脑袋来!”
这句对白事实上是老舍自己的心声与誓言,因为这句誓言,直到他去世前的二十多天,当别人关心他的时候,他还反复声明自己绝对不会出事。
与此同时,老舍也从未在外面对当时发生的时事有过负面点评。谁料,1966年8月23号上午,当他前去文联办事时,就有一群人冲进文联,把他拖上了一辆卡车,拉到文庙去打得头破血流。
事发之后,老舍回到家里不吃也不喝,就坐着发呆。后来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帮老舍擦拭额头的血渍,换了衣服让他入睡。
第二天胡絜青自己去上班,听别人说,老舍在她出门后不久,就带着一本《毛泽东诗词》离开了家,然后徒步走到了8公里外的太平湖。在读了一天的《毛泽东诗词》后,他选择了投湖自尽。
老舍之子舒乙回忆,老舍在遭遇不幸之前,曾提到欧洲历史上一些事件对文化和文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老舍决定将家中的古董和字画都收藏起来,并感慨地说:
这些古董字画不应该是革命的对象,我自己也不是。破‘四旧’,随意破坏,是谁给了这些年轻人这么大的权力?又要有无辜的人牺牲了,特别是那些性格刚烈、品德高尚的人。
说到这里,老舍还给儿子举了两个人自杀的例子。老舍自己,就是他所说的那种既刚烈又品德高尚的人。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他始终如一,最后却遭到了打击。
林斤澜后来评论说,如果老舍先生能多等一段时间,等周总理知道这件事后,肯定会保护他。事实上,老舍去世后,周总理在悲痛之余,立即拟定了一份名单,保护了许多文化名人。
然而,老舍他的性格非常倔强,他不愿意等待。如果当时他身边有一位知己能够时常开导他,或许结果会不同。但是遗憾的是,他与夫人胡絜青的感情并不深厚,出事前一晚甚至分床而睡。
老舍与周总理以前的关系很好,但是随着时事的变化,他们已经很难见面了,即使写信送到中南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到回复。
由于内心的苦闷和困惑无处诉说,最终,老舍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参考资料:
《老舍逝世50周年:投水前一天发生了什么,一些当事人是怎么看的》——《界面新闻》,2016.08.24;
《老舍诞辰120周年:不该被忘却的老舍之死》——《新京报》,2019.02.03;
《胡絜青口述:老舍投湖前读了一天毛泽东诗词》——《凤凰网》,2009.12.07;
《从老舍的1950年看老舍之死》——《名作欣赏》,2011.08.01;
《周恩来对“人民艺术家”老舍无微不至的关怀》——《档案天地》,2011.01.20;
《舒乙:父亲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总理是个伟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1.07;
《总理的两次使用 决定老舍的一生》——《新华日报》,20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