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自爱的大树,探索和发展天性,使生命无比美丽。
接受教育前,孩子对自我和世界一无所知,自卑愚昧,不曾享受自爱的美景。走出学校,孩子拥有自知的智慧,怀抱自爱的信仰,既知道自我是谁,又清醒走向何方。
我们的教育却背叛教育的使命,孩子接受教育,就是尊严不断被践踏,价值不断被抹杀。孩子走出学校,眼中无光,脚下无路,人生是场梦,不可预测,不可把握,最终也不知道自我天才在何方。
首先是把知识神圣化,却扼杀孩子的求知欲。知识从天而降,带着高冷的面孔,拒孩子于千里之外。孩子对世界本有好奇心,却对书本知识十分畏惧。
孩子不是探索知识的主人,而是被迫接受知识的仆从。我们从不反思,系统艰深的知识对孩子未来发展到底有何意义?
一线教师都认为,教材太难。我们从不知道,知识只是孩子寻找天分的一条路子,探索知识不过是一种尝试。只有到了高校,选择了自己天分方向的专业,才有必要攀越知识的高峰,去创造新知识。
知识不是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而是扼杀求知欲。还有多少孩子热爱知识,对知识保持原初的好奇心!
更可怕的是考试的游戏规则,在技能难度上没有穷尽的比拼。知识不可爱,望着题海兴叹!孩子的青春耗在刷题中,卷得太残酷,生命碾压成苍白的平面图。仅仅为了考985,孩子才坚持操练。
刷题是培养天才吗?如此刷题不是一大批天才早已诞生?是扼杀天才也未可知?纵然是天才,无休止地刷题也使天才夭折。
从早上7点操练到晚上10点半,在狭窄的没有意义的技能上苦苦刷题,在难题的陷阱里反复挣扎,三年如一日,六年如一日,什么天才不被练废?
刷题海就是耗尽自信力,因为难题防不胜防。无休止的考试就是反复证明,自我不行!
从小学到高中,孩子的分数不断下滑,一路艰辛地刷题不仅不能证明自我,反而不断遭受挫败。多少孩子在小学还自信满满,到了高中就饱受严霜的打击,还敢自信吗?
观察一下题海里苦练的孩子吧!疲惫不堪,愁眉苦脸,眼神呆愣,不会微笑,笨嘴拙舌,举止荒乱,就是刷题糟蹋的形象!
还有群早已被淘汰的边缘人,懒惰成性,怯懦不堪,生命是张空壳,更是惨不忍睹。
问孩子,自我是谁,走向何方?
问孩子,人格天赋是什么,思维天赋是什么?
孩子回答,生命是噩梦,自我是荒诞,未来是可悲的谜!
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孩子丢失自我却浑然不觉,丧失尊重却不知痛苦。
难道没有人尝试崭新的教育?
激励孩子沿知识的路径探索天赋,在创新实践的广阔原野,寻找自我天赋,难道就是无法诞生的教育吗?
陶行知先生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也搞出创新教育的典范——育才学校。我们有什么理由紧闭创新教育的大门?
中学阶段,是探索天赋最宝贵的时期,让孩子到科学的实验室,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到创造发明的殿堂,去开发创新的宝藏;到艺术创作的沙场,去驰骋天才的梦想;到班级管理的基地,去培养做人处事的智慧。
我们绝不相信,这种教育无法诞生!
凭着创新成果录取到名牌大学,难道真的行不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