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成为“两弹一星”元勋,空难时用生命保护核武数据

谢小楼 2023-11-09 17:02:06

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议达成侨民可以自由回国的协议,美国政府终于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此时,郭永怀已经成为康奈尔大学的教授。

同事跟他说:“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已经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你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

郭永怀说:“我当年出国,就是为了学成后回国!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1956年,郭永怀回到祖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郭永怀

一、从农村走向世界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城县滕家镇郭家村。

郭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郭永怀从小便要放牛拾柴,补贴家用。

贫寒的家庭,并没有阻挡住郭永怀前进的脚步,他自幼天资聪颖,酷爱学习。9岁那年,父亲将郭永怀送进本家三叔开办的学堂里读书认字。13岁时,郭永怀进入了石岛镇明德小学读高小。

郭永怀深知对于他这样贫寒的家庭,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异常勤奋,17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

1929年夏,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班,成为当地第一个大学生。

两年预科班毕业后,郭永怀直接转入南开大学本科物理学专业学习。

1933年,郭永怀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师顾静薇、饶毓泰、周培源等著名教授。在北京大学,郭永怀不仅打下了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还确立了“科学救国”的人生理想。

1938年夏天,中英庚款留学生委员会,举办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当时报名人数超过3000人,但招生名额只有20名,其火热程度堪比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郭永怀报考的专业是航空工程动力学,报名人数多达50人,招生名额仅有1人,虽说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报名的无一不是人中翘楚。

分数公布时,郭永怀的分数毫无疑问是全场最高分,然而,还有两个人的分数跟他一样,他们是钱伟长、林家翘。

三人相同分数同登榜首,如何选择成了招生委员会的一大难题。

当时,叶企荪和周培源两位教授亲自出面斡旋,三人最终被招生委员会破例录取。有意思的是,三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并且都只花了半年时间,就都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成了当时教育界的一段佳话。

1939年12月,郭永怀跟其他中英庚款留学生齐集香港,准备赴英留学。此时,二战爆发,英国进入战争状态,英国当局决定将这批中国留学生转到英联邦成员国加拿大学习,众人只得更改行程。

1940年1月,众人集结在上海,准备再次出发。

其时,正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最艰苦的岁月,在这样的时局下,还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是非常不容易,大家都身肩“科学救国”的重任。

就在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登船后,却发现上船后领到的护照竟然是由日本政府签发的,上面还写着:“允许在横停船三日,上岸游览。”

学子们愤怒了,他们向英代办提出强烈抗议,并要求更改护照。

但英代办全然不顾这群中国学子的抗议,拒绝更改护照,并以取消留学资格威胁。

大家都知道留学机会来之易,有人已经准备妥协。

这时,一向木讷的郭永怀猛然站出来,说:“宁可不出国,中国人也要有自己的骨气!”

他的发言唤起了大家的民族自尊心,众人毅然走下轮船。

郭永怀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

后来经历诸多波折,郭永怀等人才再次获得留学的机会。1940年8月,郭永怀乘坐前往加拿大的俄国轮船“皇后号”,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1941年,郭永怀转入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他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

1945年,郭永怀凭借对当时空气动力学中最个挑战性的前沿课题——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研究,一举拿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后,郭永怀在冯·卡门大弟子威廉姆·西尔斯的邀请下,前任康奈尔大学任教。在这里,他与西尔斯、康脱洛维维茨一起,成为了康奈尔大学航空学院的三个核心主持人。

1946年10月创建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时的五员大将

当时,航空高速飞机研制,有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那就是声障。当飞机的速度接近音速时,飞机会突然阻力剧增,操作失灵,常常导致机毁人亡。当时很多人认为,声障是不可逾越的。

郭永怀向这一世界难题发起进攻,他发给了多篇论文,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同时,郭永怀还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创造性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这一理论,可以帮助将解决突破音障的世界性难题。

1955年,钱学森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其中“K”就是郭永怀。

现在,人类已经实现了超音速飞行,这里面就有不少郭永怀的功劳。

从1946年到1956年,郭永凭借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中非凡的学术成果,成为享誉世界的学者。

郭永怀一家

二、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

像郭永怀这样世界顶尖的学者,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密切关注。

他来到动力学科世界领先的康奈尔大学做研究,接触了很多机密的研究资料,美国政府便对他处处为难,并要求他放弃回国永久留在美国。

为此,郭永怀公开声明:“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去。”

美国政府又让他填一张表,上面有一项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为美国服兵役?”

郭永怀知道,一旦他选择不同意,就是失去涉密资格,丧失了深入研究的重要条件。

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填了个大大的“NO"。

从此他便失去了查阅任何涉密资料的权利,在学术上受了重重阻碍和限制。

郭永怀并不气馁,他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追踪当时最新技术的发展,寻找机会接触最新的资料,有时不方便记在本子上的,他便努力将资料记在自己的脑子里,回去后凭借记忆进行研究。

就是在这样重重阻碍和限制中,郭永怀依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学术成就。

郭永怀与夫人李佩

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郭永怀加入了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大家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怎样回到祖国。

1950年,钱学森想启程回国,被美国政府扣押,郭永怀也被限制行动。

1955年,美国政府终于解除了禁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钱学森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回到祖国。郭永怀回国之心更加迫切,整天盘算着怎样回国。

但美国当局依然以”维护国家安全“的理由,设置种种障碍,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并通过填表摸底等方式,对中国留学生进行威胁。美国政府甚至找借口,无理传讯郭永怀的夫人李佩,时间长达一年。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专门派人来劝郭永怀到台湾,康奈尔大学也开出优厚的条件百般挽留。

但郭永怀依然坚定地表示:“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要走。”

1956年,美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答郭永怀回国。

临行前,郭永怀将自己十多年来积累的一大批研究资料和讲义文稿烧毁,他深知,美国政府不会让他带着这些资料回国。

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院长举办了一个大型野餐会,为郭永怀饯行。郭永怀又当众烧毁了他一部即将完成的书稿,当场的教授和学生,看着闪闪的火焰,久久默立无言。

送别野餐会

1956年国庆节前一天,郭永怀一家,终于登上了归国的航船。

三、从两弹到一星

郭永怀回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欢迎,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亲自接见了他。周总理问郭永怀有什么要求,郭永怀说:“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195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美国向台海地区大量增兵,并将能装上核弹头的榴弹炮运抵金门,还针对我国进行了多次核战争演习。

核讹诈、核战争的阴去笼罩在我国上空。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党和国家决定研制核武器,发展核工业。

就在研制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之时,曾承诺向我国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苏联,突然单方面撕毁协定和合同,拒绝提供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并撤走了全部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

就在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举步维艰之时,郭永怀临危受命,与王淦昌、彭桓武组成了中国核武器形容的最初三大支柱。

在一无图纸、二手资料的情况下,郭永怀等人迅速掌握了原子弹的构造原理,立即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

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他还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系统的研究实验中,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现场的郭永怀喜极而泣,满含热泪。

郭永怀李佩夫妇

1965年9月,我国再次启动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

“两弹一星”的元勋功臣有23位,郭永怀是唯一一位原子弹、导道和人造卫星三方面都有巨大贡献的元勋。

四、用生命保护核武数据

郭永怀自从回国后,便全身心地投入了我国的国防事业之中。

他本来是一个兴趣丰富的人。他喜欢听音乐,回国时带了两箱唱片,但回国之后就没有拆封,后来全部送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喜欢集邮,此前搜集了三大本清朝到当时的国内外邮票,后来也全部送给了邮政总局;他还喜欢摄影,但回国以后也顾不上了。

因为,在当时那样的国际环境中,时间对于中国来说,太宝贵了。

郭永怀身肩国防重任,时间对他来说,也太宝贵了。

那时的郭永怀,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他甚至从不午休。

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我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早日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鼓舞全世界的革命人民。”

正是怀这样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郭永怀总是忘我地工作。为了赶时间,郭永怀在各地往返时,总是喜欢坐飞机,尤其喜欢喜欢夜航,因为夜航可以睡觉,第二天到达后又可以投入工作了。

为了保证科学家们的安全地,中央通常不让他们乘飞机,周总理也叮嘱过郭永怀,让他尽量不要乘坐飞机。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来到实验基地,进行中国第一颗热核弹头发射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一组数据终于被测算出来,由于这组数据直接关系到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的成功与否,郭永怀急需赶回北京汇报。

他打听到当晚有一架兰州飞北京的民航飞,他立即驱车前往兰州赶飞机。

同事劝郭永怀,夜间飞行不安全,让他第二天早上再走。

他说:“飞机快,我只要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早上刚好汇报工作。”

12月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缓缓降落,但就在离地400米之时,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坠毁在1公里外的玉米地。

当工作人员前来清理现场里,发现有两具尸体紧紧的抱在一起,工作人员费力地将他们分开,才发现,在两具尸体的胸间,紧紧地护着一份导弹试验数据文件。

这两个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牺牲的消息传到国务院,周总理失声痛哭,良久不语。

郭永怀烈士证

12月25日,郭永怀被追认为烈士,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实验获得成功。

30年后,1999年,郭永怀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在“郭永怀星”旁,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则是以郭永怀的夫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命名。从此,郭永怀夫妇,永远闪耀在星空之中。

国际小行星中心的发布的公告说:“郭永怀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首任化学物理系主任,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

0 阅读:5

谢小楼

简介:阅读经典,品味人生。精读《唐诗三百首》;古典文学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