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大明的人

无心镜 2023-11-08 09:39:01

西湖的景色是很美的,而就在西湖畔,有岳、于两座少保墓,幸赖二人,才有南宋续国,大明再造。

是的,终于要讲到于谦了,对于于谦的生平和经历,就不在此讲了,网上已经有太多这样的内容,复述只是浪费大家时间而已。

01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是八月十五,十六日消息就到了北京,惊惶之余,十七日,群臣赶紧开会,郕王朱祁钰被推到了前台。

朱祁钰处理政务是有合法性的,因为明英宗离京之前,下令让弟弟朱祁钰监国。从中也可以看出两兄弟的关系是十分亲密的,而日后发生的事让人唏嘘,权力的巨大诱惑足让任何亲情暗淡无光。

时局的倾塌传导至朝会,演变成了一场大混乱,群情激奋的大臣们将怒火倾泻到王振的余党之上,有人被当场打死,郕王朱祁钰哪里见过这样的局势,想要先走。

于谦一看,那哪行,朱祁钰是唯一可以主持大局之人,遂一把将他拉住,让他在场安定局势,混乱才逐渐平息。

这件事虽小,却显示出了于谦的临危不乱。所以吏部尚书王直在会后拉着于谦的手感叹:今天这样的情况,就算有一百个我,也处理不了啊!

当时有人站出来说要迁都,但也不敢明说,就说自己夜观星象,迁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的提议遭到了绝大多数大臣的一致反对。

否决迁都和朱祁钰继位这两件事,得到了当时绝大多数大臣们的支持。迁都这一块,明军在京城周边可以调动的兵力超过20万,加上北京城池的坚固,以及不断有更远地方勤王军队的到来,瓦剌想要攻破城池是很难的。朱祁钰继位就更不用说了,先帝就两个儿子,皇城之中,就他一个人有资格继位。

于谦在这两件事情之中,做出了多数大臣,比如守将石亨,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礼部尚书胡濙一样的选择。

02

于谦真正厉害的是他的果断和勇往无前。

瓦剌大军到来之时,守城大将石亨是和蒙古骑兵交过手的,深知蒙古骑兵野战的厉害,又加上现在明朝在土木堡的大败,所以要求据城池严守,等待各路勤王军队。

应该来说,石亨的选择没有问题,但于谦不同意。于谦的道理很简单,据城池而守显示了我军的软弱,必须出城作战,挫瓦剌锐气。最终事实证明,于谦是对的,瓦剌虽有十万大军,但二十二万明军在城楼炮火的支援下,成功阻击了瓦剌的进攻。

林则徐讲:苟利国家身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于谦就是这样的人,他做事,只以国家为先,奋勇向前。真正厉害的人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舍我其谁。

在很多人的眼里,岳飞好像很古板,非要上书徽宗来讲立储之事。于谦好像很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容于百官之中。这种看法十分可笑。岳飞从士卒一步一步做到统军主帅,对立储这件事的后果不知道吗?

于谦在23岁就中进士,是何等聪颖之人。其后做御史,30多岁就升任巡抚,40多岁兵部侍郎、50多岁兵部尚书,在官场摸爬滚打大半辈子,你说他不懂官场,岂不可笑?

于谦正是熟知官场,深谙官场之道,其行为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03

北京保卫战文官功劳最大的是于谦,武将功劳最大的是石亨。石亨就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他想要和于谦联合。试想,他们二人暗中结成联盟,朝政自然可以被完全左右。石亨先示好,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到自己负责的京营中做官。

于谦断然拒绝,连明代宗相劝,也是拒不奉命。

石亨眼见于谦不与自己联合,为了自己的富贵,很自然选择了与其他人联合。当代宗病重之时,已经无法去祭天,他最信任的两个大臣就是石亨和于谦,代宗选择让石亨代替自己去祭天。石亨见代宗已经病入膏肓,加紧了自己的谋划。

于谦也知道代宗不行了,于是他选择了和群臣们商议奏请立太子,所立太子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明英宗的儿子,但群臣们不敢直说,就绕来绕去的说立襄王的儿子。当时商议到很晚,准备第二天交给明代宗。

当夜,石亨为了自己的富贵,与徐有贞等迎接了明英宗复辟。

夺门之变,徐有贞得力干将。徐有贞此人才华横溢,曾求职于于谦,于谦也很看重他,就向代宗推荐,但代宗得知徐有贞曾经主张过南迁,就对其极度厌恶,并没有录用他。本来此事,于谦可以向徐有贞解释,但于谦并没有,徐有贞以为是于谦作梗,心中极度怨恨于他。

明英宗复辟之后,本无意杀于谦,石亨只是图自己富贵,也没有说一定要杀于谦。但徐有贞这时说了一句话: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这句话太厉害了,也就徐有贞这种饱读诗书、深谙政治的人才能说得出来。道理很简单,我们这么一折腾,动静那么大,到底矛头指向谁?指向代宗,他都病重快死了!那当然就只能是群臣中威望最高的于谦了。

04

明代宗即位之后,废除了原来的朱祁镇的太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是当然之举,但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明代宗就以不停地封赏来拉拢重臣,比如出任太子府官员的,可以拿两份薪水;又对群臣们不断封赏。于谦多次推辞,而代宗的赏赐一波接一波。直到于谦死后被抄家,人们才发现,代宗所有的赏赐都被于谦用一个单独的房间整整齐齐地摆放,而他自己的生活却依然清贫。

于谦并不是在表示自己的清贫,而是在默默地对代宗贿赂群臣做法的反对。

于谦反对南迁,保卫北京,支持立太子,支持迎回英宗,这些都是为了大明,而不是为了某一个皇帝。

《后汉书·袁绍传》里面有这样一段记录,群雄讨伐董卓之时,韩馥犹豫不定帮助哪一方:

乃谋于众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治中刘惠勃然曰:‘兴兵为国,安问袁、董?

于谦就是这样的人,他以身许国不复为身谋,不因因福祸避趋之,取义成仁,庶几无愧。现在网络上有些人发文,文中有替于谦不值之意思。岂不知,英雄无悔。站在斤斤计较、趋利避害的心态上,当然会觉得不值得。

于谦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有后来的结局吗?

于谦其实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每当他遇到愤懑之事,就会拍着胸脯说:这一腔热血,不知道将会洒在何地?

于谦要谋身,以他的才智、以他在朝廷的威望,他有一百种方式活下来。他若要谋身,一百个石亨也没有办法让英宗复辟,但他没有。

我们所应当做的,不是站在生意人角度上,患得患失的装良心替于少保算计得失,替人家不值。我们真正的良心,是铭记这些英豪,不忘记民族的精神图腾。

1 阅读:223
评论列表
  • 2023-12-03 15:53

    于谦,洪承畴,越是汉奸就越要吹。[得瑟]就提一句,朱祁镇和也先合作压制黄金家族,于谦和黄金家族后裔蒙古可汗脱脱不花合作,土木堡之变不仅是兵变,还是政变。人只知道土木堡,没人关注朱祁镇当太上皇那几年,也先死得有多惨。剩下的自己判断,不信谣不传谣。

无心镜

简介: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