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中,绕不过去法正这个名字,为刘备出谋划策,助刘备夺取益州、拿下汉中,堪称蜀汉建立的重要功臣。
他的性格却带来了许多争议,坑了刘备,害了关羽,蜀汉内部矛盾也因他而加剧。
更让人困惑的是,诸葛亮明明看出了问题,却对他无可奈何。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隐情?
法正的故事,要从他投奔刘备的那一刻说起。
法正头脑灵活,善于权谋,原本是刘璋手下的一名谋士,日子过得还算平稳。
可刘璋这个人缺乏魄力,不重用人才,总是一副优柔寡断的模样,这让法正渐渐心生不满。
面对益州内部的局势,他一边暗中观察,一边伺机而动,当刘备挥师入蜀,准备夺取益州时,法正看到了自己的机会。
法正悄悄联络刘备,通过使者,传话表明自己的忠心。
刘备是个惜才的人,听说刘璋的谋士要倒戈,心里自然欢喜,当法正离开刘璋投奔刘备时,他为刘备带来了一份厚礼——关于如何攻占成都的详细计划。
法正为刘备出谋献策,劝刘备兵分两路,一路正面进攻,一路绕开重兵驻守的要点,直接突入益州腹地。
这样的奇谋让刘备眼前一亮,他立刻采纳了法正的建议。
接下来,刘备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年就打到成都城下,迫使刘璋投降。
可以说,法正的投奔,直接改变了益州的归属。
刘备对法正非常感激,给了他高位,还时常当面夸赞他的智谋。
法正的性格,也渐渐显现出来,他恩怨分明,从不隐忍,对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总是报复得非常彻底。
甚至劝刘备,不要对刘璋的旧部仁慈,而是要“斩草除根”,以免他们将来生出异心。
这个提议遭到了,刘备的拒绝,刘备一向以仁德著称,不愿滥杀无辜。
坚持让刘璋的旧部归顺蜀汉,用宽厚的手段稳定局面,法正表面答应了,心里并不服气,始终觉得刘备心太软,迟早会留下隐患。
后来益州内部,果然发生了一些叛乱,确实与刘璋旧部有关。
刘备的选择也不能算错,需要通过宽容来拉拢更多人心,法正的提议没被采纳,这让他感到自己,在刘备面前受到了一些限制,内心的不满开始积累。
益州夺下后,刘备将精力,放在了稳固内部和扩张疆土上。
法正却对刘备的这一策略,提出了异议,认为蜀汉的资源有限,与其继续和东吴、曹魏周旋,不如直接强硬地扩张地盘。
他的这些建议,有时显得过于激进,甚至与刘备的谨慎,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一次,法正明确提出,要大力镇压那些,对蜀汉不服的势力。
特别提到刘璋的一些旧部,说这些人“表面顺服,内心未必真心归附”。
甚至劝刘备,直接把这些人,抓起来处理掉,刘备听后非常生气,当场驳斥了他的建议。
刘备的仁义,是他作为主公的信念,更是蜀汉吸引人才的重要筹码,不能因为一时的猜疑,而失去人心。
法正的“狠”并非全无道理,在益州期间发现,不少刘璋的旧臣,依然心向曹魏或者东吴,他们只是迫于形势,才屈服蜀汉。
刘备选择宽容的态度,表面上稳定了益州局势,也埋下了许多隐患。
几年后,果然有刘璋旧部向东吴暗通款曲,甚至协助曹魏对蜀汉发动攻击。
法正曾私下对人提过:“如果当时听我的,哪会有这些事?”这种自负和不满,让法正对刘备的仁慈产生了更深的质疑。
他的激进思维,坑了刘备,也让蜀汉内部矛盾渐渐显现,建议虽有短期效果,却不利于长远发展。
法正过于直接的性格,也使得他和关羽之间矛盾加深,这场矛盾,最终为蜀汉埋下了另一个更大的隐患。
关羽和法正的矛盾,是蜀汉内部关系的一颗“定时炸弹”。
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注定无法相容,关羽桀骜不驯,刚直不阿,对很多人不屑一顾。
法正则睚眦必报,善于权谋,性情更像一把双刃剑,既能斩敌,也伤己。
两人矛盾的起点,是关羽对法正的轻视。
关羽素来心高气傲,他觉得法正不过是个“叛臣”,当初追随刘璋,现在不过是顺势投靠刘备,算不上真正的忠臣良将。
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多次流露出对法正的不屑。
一次宴会上,刘备招待众将,特意表扬法正益州之战中的功劳。
关羽听后冷哼了一声,嘴里嘀咕:“不过是投机之徒罢了。”这句话虽然声音不大,在场的人都听得一清二楚,法正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法正是个记仇的人,对关羽的态度一直耿耿于怀。
他知道关羽在刘备心中地位极高,不能轻举妄动,他深谙“借刀杀人”的道理,于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
多次在刘备面前,含沙射影地说关羽“刚愎自用,不服调度”,暗示关羽,可能会给蜀汉带来麻烦。
还拿关羽在荆州的表现大做文章,说关羽目中无人,不听命令,甚至可能与东吴的关系交恶。
刘备对关羽虽信任,这些话并非完全没有影响,他开始对关羽的独断行事感到一丝担忧。
后来,关羽在荆州,与东吴的矛盾愈演愈烈。
关羽攻打樊城时,几次拒绝东吴派人协助的请求,甚至公开羞辱吴军使者,激怒了东吴。
孙权本有意与关羽合作,在多次被拒后,转而与曹操联合,对荆州发动了致命的袭击,而就在荆州局势紧张的时候,关羽没有等到蜀汉的支援。
有学者认为,法正可能在刘备耳边“动了手脚”。
当关羽向成都发来求援时,法正曾劝刘备“暂时按兵不动”,理由是蜀汉的主力还未完全准备好,仓促出兵风险极大。
刘备对法正的意见非常重视,加上与关羽之间已有些隔阂,最终未能及时支援荆州。
关羽被孙权部将俘杀,蜀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也彻底丢失。
关羽的死让刘备深感痛惜,这个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应验了法正的判断。
刘备曾经向法正感慨:“你早说关羽刚愎,果然如此。”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对法正的认可,也埋下了一丝隐忧。
关羽的死让蜀汉损失了一名战神,更让内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刘备与东吴之间的关系从此彻底决裂。
法正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不像关羽、张飞那样耀眼,却不可或缺。
这种性格,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致命弱点。
诸葛亮是个眼光长远的人,他对法正的性格了然于心,法正睚眦必报、过于狠辣的作风,让蜀汉内部的人心难以凝聚。
法正对关羽的意见,以及对曾经冒犯过自己的人,进行打击报复,已经在朝堂内外,引起了不少非议。
诸葛亮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选择默许。
原因在于法正的特殊地位,法正是刘备身边为数不多的“狠角色”,他的存在让刘备的决策,更加果断。
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蜀汉需要法正这样的谋士。
诸葛亮明白,法正虽性格有缺陷,他的才能,对蜀汉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更重要的是,法正与刘备的关系非常密切,刘备对法正几乎言听计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先采纳法正的意见。
这种关系让诸葛亮,很难直接干预法正的行为。
诸葛亮知道,如果过多干涉法正,可能会影响到刘备的判断,甚至引发内部矛盾。
为了蜀汉的稳定,诸葛亮选择了容忍法正的缺点。
法正的早逝,让诸葛亮感到遗憾,他曾说过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必不令主上东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法正还活着,就能劝阻刘备发动伐吴的战争,也许蜀汉的命运会因此改写。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法正的才能是高度认可的,他并不完全认同法正的性格和做法。
法正的死,让蜀汉失去了一名重要的谋士,也让诸葛亮的压力倍增。
从此以后,诸葛亮要承担军事指挥的重任,还要处理复杂的内政事务,可以说,法正的离去,对蜀汉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法正的性格缺陷,注定了他无法像诸葛亮一样,成为完美的贤臣。
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蜀汉的历史才更加复杂多彩,法正的一生,也是一个充满矛盾与争议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