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一时的天津教案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会让曾国藩直接跌落神坛

趣叭叭呀 2025-02-20 14:16:34

1870年,曾国藩虽然只有59岁,但却已经病魔缠身:右眼已经失明,肝病也越来越严重,而且还总是眩晕......这些病症折磨着曾国藩,痛苦不堪。他在日记里是这样记载自己病情的:

躺在床上,但感觉床是旋转的,脚就像是悬挂在天上,而头则像是坠入水中,不能起身坐着。

为此曾国藩特地在5月向朝廷请假一个月,开始卧床静养。

一个月以后曾国藩感觉身体还是承受不住,便再次续假一个月,但是被慈禧太后给拒绝了,理由是“曾国藩精神若是能支撑的住,便前往天津,处理天津教案”。

在曾国藩深受病魔折磨时,慈禧给了他一个烫手的山芋。

朝廷谕旨到曾国藩手里的这一天,曾国藩为自己订购的棺材也恰好到了。这样的巧合让曾国藩预感:自己的日子可能不多了,所以曾国藩先是将天津教案的所有的材料都翻阅一遍,然后跟幕僚商议该如何处理;之后便是事无巨细地交待自己的后事。

在交待后事的时候,曾国藩显得格外冷静,从未有过的平淡,他说:

如果我此行在天津去世的话,要将我的灵柩运回湖南老家安葬;沿途谢绝一切来往。我这些年来的奏折、文章,可以留给子孙后代,但是不要送人。

7月曾国藩便到达了天津,十几天后,曾国藩给朝廷上了一份关于天津教案的分析,就是这份奏折,不仅在天津引起了口诛笔伐,就连向来以曾国藩为荣的湖南同乡,都将曾国藩视为奇耻大辱。

甚至有人将曾国藩骂为“卖国贼”,想要除掉他。

就这样,曾国藩多年的清望全毁了。

曾国藩的奏折中究竟写了什么?

天津教案又是怎么一回事?

不得不承认,慈禧确实心机颇深,虽然只有35岁,却利用天津教案狠狠算计了曾国藩。

01 奏折里都写了啥?

在曾国藩给慈禧的奏折中,将天津教案的缘由做了分析:

这年春天,天津出现了一个传闻:天津已经有几百名孩子失踪,而这些孩子全部都是被天津的法国传教士给诱拐走的,拐一位孩子给五两银子,这些法国传教士之所以诱拐这些孩子,是因为需要他们的眼睛跟心脏,用来配药。

这样的说法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很快便在整个天津都传开了,而且老百姓对此深信不疑。

不过曾国藩在奏折中也提到了:这样说法纯属是没有根据的。

曾国藩的理由是:他已经对几百位拦轿告状的人进行仔细的盘问,但没有一个人能将法国传教士需要孩子眼睛、心脏的根据说出来。

曾国藩还对教堂的150多位中国教民进行一一地询问在,这些教民说这些流离失所的孩子送到教堂收养,但确实没有被拐卖来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曾国藩抵达天津十几天的时间,并没有发生一起孩子失踪来报案的

所以曾国藩便认为:孩子失踪,被挖眼睛、心脏一事纯属是编造出来的谎言,毫无根据。之所以会出现天津教案,是因为一个叫武兰珍的人。

6月18日,天津的百姓抓了一个叫武兰珍的人贩子,因为在此之前天津已经出现各种关于孩子失踪的谣传,所以便对武兰珍进行严刑拷打,武兰珍终于“招供”,说自己是受了河楼教堂王三的指使,来诱拐孩子的。

正因为武兰珍的口供,而引起了天津教案。

但是教堂压根没有一个叫王三的人,在与教堂对峙的这一天,武兰珍压根说不出任何一个教民的名字。

所以曾国藩便认为武兰珍就是屈打成招,因为武兰珍的身上确实有很多的伤。

可以这样说,在曾国藩的眼里:一直到6月21日天津教案发生之前,法国传教士确实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反而教堂里还收留了不少穷苦的百姓,为此每年还花掉不少银两。

而直接导致天津教案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对着清廷官员开枪一事,曾国藩是怎么说的呢?

6月21日,地方官张广藻带着武兰珍前往河楼教堂对峙,在张广藻等人到教堂之前,教堂外已经聚集了几百“水火会”的人。而且人是越来越多,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先开始的,竟然越来越多的人朝着教堂扔东西。

这一扔东西直接惹怒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丰大业赶紧去找通商大臣崇厚,希望崇厚能派兵管一管这些百姓。但是崇厚也担心会惹怒这些百姓,所以只派两位巡捕,丰大业直接恼怒了。拿出枪便对着崇厚,幸好没有打中,但是崇厚确实被吓坏了。

不过这还不算完,丰大业来到河边的狮子林瞧上,恰好遇到从教堂回来的知县刘杰。丰大业正有火无处撒,对着知县刘杰一顿呵斥,然后又开枪,将刘杰的家丁高升给打伤了。

就这样,天津教案彻底爆发。

在这一天晚上,天津城敲锣打鼓,上万人聚集在一起,直接将丰大业还有他的秘书西蒙打死,并且将河楼的教堂、法国领事馆等地直接烧毁,一共13名法国人丧生。

不仅如此,英俄、比利时、意大利以及爱尔兰等国也受到牵连,均有人丧生。

英国以及美国讲书堂,在这场大火中也全都被毁。

不管是天津教民的眼中,还是在听说此事的中国人眼里,若是没有丰大业的话,是不会发生天津教案的。

但是曾国藩在奏折中只是将丰大业一事,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

当然仅仅这样,还不至于引起这么多人如此愤恨憎恨曾国藩,在曾国藩奏折的最后,提出了如何处理天津教案,就是曾国藩的处理意见直接惹怒了天津几十万绅民。

曾国藩的处理意见是:

以命抵命,直接调兵进入天津,直接用来威慑那些继续闹事的天津绅民。

慈禧将曾国藩的奏折抄写多份给朝中官员们来看,让大家商讨一下曾国藩的建议是否可行。

结果一连多日,都有官员弹劾曾国藩;

就连曾国藩的湖南老乡们,都将其视为耻辱。

根据当时的记载:在京城的湖南会馆中,不仅将曾国藩从官爵匾额上剔除,不承认曾国藩是湖南人;而且还专门写了一副对联挖苦曾国藩“早死三年是完人”;即便是曾国藩的好友左宗棠,也直接上书弹劾,怒骂曾国藩。

可以说,曾国藩一时间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那个曾经被认为是“蜀汉诸葛亮、明朝王明仁”的当代圣贤,一下子跌落神坛。

在人人喊打曾国藩之时,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慈禧发抄朝野的曾国藩奏折,其实被删掉了一部分内容,若是天津绅民看到这部分内容的话,或许就没有这般厌恶曾国藩了。

曾国藩不过是慈禧的替罪羊

被慈禧有意删掉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当然是对天津绅民有利的内容,曾国藩为天津绅民所作辩护的“五个致疑点”:

西式的建筑,比如教堂都会设计一个地窖,这些地窖其实是用来存放木炭的;这些西式的建筑并非是天津当地人修建的,所以对他们的地窖用途并不清楚,所以天津当地人便坚信“这些地窖其实是用来偷偷关押那些失踪孩子的”。

当地人对天主教并不了解,所以对天主教的很多行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

江西进贤县令魏席珍的女儿贺魏氏,原本前往河楼教堂就是为了治身上的病痛,结果在信奉天主教以后,却说什么都不肯回家。所以有人便认为,教堂里的药能让人迷失本心。

再比如

天主教的施洗仪式,若是教民刚刚去世的话,神甫会用水点在对方的额头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刚刚去世的教民升上天堂。而我们国人呢?已经习惯了用哭丧来表达自己对刚去世亲人的悲伤之情,所以便觉得天主教的施洗仪式有些诡异。

而且曾国藩还提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年春末,河楼教堂曾发生了一场瘟疫,接连几十个年轻的天主教教民去世,这些教民都是在晚上下葬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两三个人用一个棺材。这些棺材都埋的比较浅,那些附近的野狗在觅食时便将这些尸体给啃食了,被啃食的尸体便出现胸腹部都烂了、肠肚露在外边的现象。很多天津的绅民得知这个消息,便更加相信是孩子们失踪的案子是真的。

这五个致疑点不删掉的话,曾国藩可能也会被非议,但最起码能够说明:曾国藩确实在公正持平的办案子,很多的分析还是合情合理的,曾国藩并非是只向着洋人的卖国贼。

但慈禧着实狠狠地将曾国藩坑了一番,将曾国藩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这究竟是为何呢?

我们都知道“功高震主”这个词,若是一个臣子的功劳太高的话,对皇权来说就是一种极大地威胁。慈禧虽然不是皇帝,但却是大清实际的掌权者,曾国藩的湘军以及曾国藩的威望,已经让慈禧非常地忌惮,恰好有这么一个机会直接让曾国藩名誉扫地,慈禧何乐而不为呢?

这一年慈禧虽然只有35岁,掌握大清实权也只有七八年的时间,但她却将权谋、心机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天津教案发生以后,慈禧一开始便已经做了决定:要息事宁人。

但慈禧并不想因为这件案子,而将自己腿上风口浪尖上,所以便想找一个人做自己的替罪羊,而年迈的曾国藩便是最好的选择。

此案爆发以后,朝中便形成了两派:

一派以李鸿章、奕䜣等人为代表,主张维持大局,觉得错的一方是天津的绅民;

一派以奕譞、李鸿藻等人为代表,认为“民心不可丢失”,应当与洋人决一死战,将这些洋人赶出中国。

但老谋深算的慈禧就是不表态,甚至在曾国藩的奏折送到京城以后,慈禧还在欲擒故纵,对大臣们说:“这件事情该如何处理,我还没拿定主意”。然后慈禧又给曾国藩下了一道谕旨:要维持大局,但是民心也不能失。

如此一来,慈禧便彻底地将烫手的山芋直接扔到了曾国藩的手里,慈禧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曾国藩替自己承担两难的结果。所以在曾国藩奏折到京城后,慈禧便删掉一部分内容后,将曾国藩的奏折直接发抄到朝廷各位官员手里。

一时间朝臣们自然将所有的矛头都对准了曾国藩,慈禧这样做可以说是一箭三雕:

一方面,让那些洋人觉得曾国藩在办理天津教案的时候,虽然很为难,但是尽心尽力,如此洋人便便可以见好就收,不要再继续抓着这件事情不放;

另一方面,被修改后的曾国藩奏折,并没有为天津的绅民辩护,恰好适合火上浇油;

最后一点是,慈禧想要借此事削弱曾国藩,若是曾国藩名誉扫地,失去湘军的话,其影响力自然大不如前。对于嗜权如命的慈禧来讲,能达到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

无力回天

关于天津教案如何处理,曾国藩是这样决定的:

一命抵一命,处死20位案犯;

但是绝不允许处死天津的知府还有知县。

这种自我惩罚的方式,让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感到难以置信,罗伯特.赫德说曾国藩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像是在一个祠堂里跟一个族长对话一样。

但是仅仅两天后,罗淑亚直接翻脸,要求清廷:

必须要赔偿50万白银

处死天津知府张光藻、天津知县刘杰以及直隶提督陈国瑞

罗淑亚的态度很坚决,若是不按照他所说的做,便会开战。

不管罗淑亚提出何种要求,曾国藩只是就事论事,其他的一概不答应。若是法国人再进一逼迫的话,曾国藩决定誓死坚守。

但此事显然曾国藩做不了主,因为慈禧才是幕后做决定的人。

而且在此期间:两江总督马新贻突然被杀死

朝廷便下旨让曾国藩补上空缺,而直隶总督的空缺则由李鸿章补上。

曾国藩身败名裂的同时,慈禧下旨李鸿章接替曾国藩继续处理天津教案。

而最终处理的结果是:

处死为首的16人,另外4人缓刑;

流放充军25人

天津知府知县直接发配黑龙江

赔偿外国人49万两白银

另外让通商大臣崇厚亲自前往法国道歉。

曾国藩虽然因为天津教案名誉扫地,但他仍旧尽自己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9月18日,在处决冯瘸子等15人之前,有人告诉曾国藩,其中一个叫“穆巴”的犯人其实是被抓错了;曾国藩便用一位杀人犯给换了出来。

10月19日,在20位案犯全部被处决时,曾国藩还是觉得其中必定还有被冤枉的,心中很不是滋味,便给了每家500两用来抚恤。

10月5日,在天津知府以及知县流放黑龙江之前,曾国藩让幕僚们赠与二人3000两银子;甚至在二人被流放之前,曾国藩曾与二人促膝长谈,二人均表示丝毫不怨恨曾国藩;之后又筹集了10000两银子,用来安顿二人的家人。

或许是出于“无力回天”的无奈吧,在曾国藩人生的最后两年,很少再涉及洋务,而是整日与经史为伴,打发自己的时间。

结语

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极力地想要去揣摩朝廷的意思,按照朝廷的意思去处理。但是朝廷一方面畏手畏脚、不敢得罪洋人,担心会引起战争威胁到朝廷的安稳;另一方面,其次慈禧心里也很清楚不管天津教案如何处理,都不可能既稳定民心,又能维护大清的颜面。

所以慈禧才将这烫手的山芋给了曾国藩,在洋人态度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朝廷与慈禧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以至于曾国藩也无法正确地揣摩朝廷的意思;可以说不管曾国藩如何处置,都不可能找出一个既让洋人满意又让天津绅民满意的办法。

更何况慈禧意在削弱曾国藩,不管曾国藩如何处理,慈禧都会想有办法将曾国藩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其实李鸿章在接手天津教案以后,处理的方式基本上还是按照曾国藩之前提出的办法来的;但是李鸿章并未引起群臣弹劾、百姓不满,其原因其实是不言而喻的,就看慈禧想不想。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曾国藩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上确实也忽略了民族情绪的问题,确实有不恰当的地方。当然对于善于玩弄权谋的慈禧来说,若曾国藩当真坚持与洋人硬扛,维护天津绅民,而引起战争的话,罪魁祸首还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个聪明人,又怎么会不懂呢?

如此在心力交瘁之下,遗憾中病逝。

0 阅读:0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