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夺位,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口碑天差地别?

寻根拜祖 2023-12-20 16:26:27

这世上最不靠谱的东西就是“口”,舌头往左一拐就是有口皆碑,往右一偏就是口诛笔伐,说者信口雌黄,受者有口难辩。

李世民与赵光义的口碑就是个典型的案例,综合来说,李二确实要比赵二强一些,但绝没有达到天差地别的程度。

“主流之口”认为:

李世民武功盖世,大唐就是他凭借一己之力打下来的;赵光义就是个军事盲,败光了赵匡胤的家底。

李世民文治彪炳,创造了伟大的贞观之治;赵光义重文抑武,埋下大宋孱弱的病根。

李世民“玄门之变”夺位但没有“弑君”;赵光义不光夺位还弑君。

李世民宽容大度,君臣和谐;赵光义杀弟害侄,君臣龃龉,德行亏缺。

所以,李二的“玄武门之变”情有可原,小过不掩大德。而赵二才德俱损,黑乌鸦一只。

依我之见,上述评价不够客观,有失公允,基本上属于不研究历史,被所谓的主流舆论带了节奏。

武功:赵二是菜鸡,李二是发面饼

论军事才华及贡献,赵光义不及李世民之万一,这是确信无疑的。虽然史书上记载赵二有上过战场的“光辉时刻”,但有涂抹之嫌,就算是真的,那点玩意儿跟幼儿园小朋友的炫耀差不多。

正因为如此,赵老二登基后试图改变“吃现成饭”的形象,于是便有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壮举。这是柴荣和赵老大都没能完成的夙愿,假如在他手上达成,谁还敢说他是军事上的菜鸡?

可惜菜鸡就是菜鸡,硬插上的翅膀根本扑棱不起来。

高梁河之战,赵二亲自挂帅,结果宋军惨败,折损一万多人。他本人屁股上挨了一箭,乘坐驴车逃跑,害得宋军以为他嗝屁了,差点将赵德昭推上皇位。

雍熙北伐,宋军兵分三路,摆出一副推平契丹的架势,结果却全军溃败,二十万大军折损大半,还因为内讧让杨继业饮恨陈家谷。

两次战役,宋军主力伤亡大半,从那以后,赵二再也不敢提收复燕云了。对他来说,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灭了北汉。

李世民的武功无需多言,夸多了都是废话。那就说点不一样的东西——李二的军事才华是发面饼,加了太多的酵母粉。

第一个谎言:大唐帝国是李二打下来的,李渊是“儿打江山爹坐殿”。说这话的人就是个无知的历史盲,如果李世民有那两下子为何还要撺掇他爹?自己干不就得了?得天下凭一身腱子肉就可以的话,项羽应该取代刘邦,杜伏威应该比李世民更牛。

事实上,李渊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皇帝,原因就是李世民大量篡改历史,夺了他爹的功劳。

第二个谎言:李二是大唐最牛的战神。李世民打下北方不假,南方他一步都没踏入过,怎么说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事实上,南方是李靖的天下,论军事才华,李靖的弟子李道宗、李勣、苏定方都不在李世民之下,偏偏有些人瞎起哄,人云亦云地说“李世民是第一战神”。

客观讲,李世民的军功无法抹杀,也远不是赵二能比的,但也不应该过于夸大。

文治:赵二是和氏璧,李二是赝品

论文治,我认为赵二要强于李二,所谓的“贞观之治”水分太大,赵二虽然没有留下什么“大治”,但实际贡献不容忽视。

首先声明,我用“赝品”这个词有点过分,但说实话,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太宗”都有被鼓吹的成分,李世民只是其中之一。

通常一个王朝建立后,只要“太宗”们不昏庸,做减法,不折腾,农业社会的自修复能力就可以保证国家的复苏和振兴。

比如“贞观之治”,李世民基本上是在做减法,消除弊政,平均土地,复兴文教。这些工作几乎是常规操作,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实上,“贞观之治”的发展速度并不快,人口也仅增长了400万。

在政治上,李世民采取了更温和的态度对待关陇集团,而不是打压,从长远的角度讲,这其实是一种妥协。相反,他那个看似柔弱的儿子李治做得比他出色。

“贞观之治”也没留下什么影响后世的成法,除了名气大。

赵光义在文治方面显然更有建树,比如完善科举制、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编撰多部大型图书等等。

科举制虽然在隋朝就已经推广,唐朝也执行了三百年,但真正完善,并且以科考为唯一依据选拔人才却始于宋太宗。

北宋承接于军阀割据的五代十国,打破地方势力其实难度很大,但赵二做得确实很成功,比如罢节镇领支郡、强化枢密院的权力、增设院府分割中书门下、改革行政区划等,眼花缭乱。

赵二最让人诟病的就是“重文抑武”,但实事求是讲,这东西有利有弊,不能光说弊端。以北宋的实际情况,不遏制武将很容易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从大原则上讲他做得没错。

总之,赵光义的文治对后世的影响绝非李世民可比,他创建了第一个以庶族士大夫阶级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模式,为“咸平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奠定了北宋的经济繁荣。

夺位:赵二是窦娥,李二是狐狸

赵光义究竟是夺位还是继位?这是个历史悬案,烛影斧声也是个无解的话题。史学家分为两派,两派谁也不能拿出确信的证据。不过,即便持“篡位”说的人,绝大多数不赞同“弑君”的观点。

也就是说,赵二只是“疑似篡位”,即便篡位了,弑兄的可能性也很小,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却是个推脱不了的铁案。

李二虽然没有“弑君”,但“逼父”是事实,杀了储君也是事实。我就好奇了,既然如此为何还有人说李二比赵二“光荣”呢?应该相反才对。

我们可以用怀疑的眼神去审视赵二,对李二应该毫不留情地批评,这才是客观的态度。

事实上,李世民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遮住了后人眼睛,将这场他蓄谋已久的行动硬是描绘成被迫的自卫,还搬出“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这种狡诈的言论。

李世民事后对李建成、李元吉的处置也很残忍,竟然杀光了他们的儿子,这绝对该受谴责和鞭挞。

人可以喜欢一个人、憎恨一个人,但绝不可以不顾事实、颠倒黑白。在上位的问题上,毫无疑问李世民不光彩。

品行:赵二有点阴,李二够阳光

“玄武门之变”其实不算完美,因为李世民原计划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干掉李建成、逼退李渊,但却因为失误变成了混战,最后目的虽然达成了,但事件掩盖不住了。

于是李世民不得不公开承认,并且允许做一些技术性处理后写在了史书上。岂料,他这么做竟然因祸得福,后人说,你看人家李世民多光明磊落,不掩盖历史。

客观讲,虽然我不赞同对历史所做的小动作,也不认可某些人的吹捧,但承认李世民是个很义气、很阳光的帝王,这大概与他长期在军营生活,经历了太多生死有关。

李世民表面刚硬,但其实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哭鼻子的场景比刘皇叔还要甚。最初我以为他是个虚伪的人,装出来的,但随着对细节的研究才逐渐发现,李二就是个情深义重、情感细腻的人。

赵二则是另一幅面孔,《宋史》在肯定他的丰功伟绩的同时,着重批评了他三件事:涪陵县公(赵廷美)之贬死,武功王(赵德昭)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

按照当初杜太后的指示,赵家的皇位实行兄终弟及,按理来说赵光义应该立赵廷美为皇太弟,但赵廷美却被他贬死。

赵廷美失去继承资格,就应该把皇位还给大哥的儿子赵德昭,而赵德昭却在赵光义的训斥下因恐惧过度而自杀。

连续两位皇储候选人遭遇不测,你很难说这里面没有赵二的小动作,因此人们也高度怀疑赵德芳“睡死”很不正常。

“宋后不成丧”是指赵匡胤的第三人皇后宋氏去世后,赵光义将她的灵柩停放于普济寺,没有与太祖合葬。为此,赵老二还将愤愤不平的大臣王禹偁贬谪。直到两年后,赵二才将皇嫂入葬,但神位仅仅被放置在了别庙,而不是太庙。

后人指责赵二,这分明是报复当年宋皇后想拥立赵德芳,差点让赵二的皇帝梦碎。

总而言之,人无完人,李世民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赵光义也不是后人意识中的那么不堪,史书的记载未必可信,您觉得呢?

1 阅读:269
评论列表
  • 2024-01-12 19:26

    自古能军者,莫出李世民之右

  • 2024-01-21 06:30

    得民心者得天下和得天下者得民心是不一样的,跟演员一样会装和会演区别太大,装的一眼就看出来了

  • 2024-01-23 00:36

    现在竟然还有人吹捧车神

  • 2024-02-07 12:30

    高粱河车神[点赞]

  • 2024-07-02 20:41

    毕竟一个大一统,一个割据政权。。。。能一样么。。。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