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做不好,可以再来

知识本色 2024-11-11 17:02:40

几年前,听过一个故事,大致是这样:

夜晚,父子在院子散步,儿子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难得回家。

父亲指着树上的鸟问儿子是什么鸟,儿子回答是乌鸦。

父亲因耳背再三询问,儿子渐不耐烦。

父亲沉默,回屋拿出发黄日记本,读出25年前的日记。

那时儿子也曾反复问鸟的名字,问了25次。

自己感到荣幸,每次都耐心回答,希望儿子记住。

儿子听后泪流满面,请求父亲原谅。

父亲抱住儿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没有谁天生就会,都是慢慢学起来的。

记不住,可以重来。

做不好,可以再来。

做不好,太正常了,每个人都有不会的时候。

每一个新技能的掌握,都是从笨拙开始的。

就像孩子第一次拿起画笔,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

第一次系鞋带,怎么也打不出那个结;

第一次上台表演,紧张得忘词。

这些都是成长路上必经的风景。

大人要将心比心,不能因为孩子一开始的“做不好”,就否定他努力的价值,去打击他。

比如,我在运动方面挺弱的,小学时候,原地踏步学了半天还是错,初中时候,拿到篮球不知传给谁,被同学嘲笑。

现在想想,那场合,老师和同伴的鼓励多么重要!

孩子需要在反复的尝试中成长。

每一次重新尝试,都是他们积累经验的机会。

吃一堑,长一智,那些看似不好的结果,其实是孩子经验的积累、最好的老师。

在挫折中,他们能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找到改进的方法。

做不好,不要批评。

面对孩子的不足,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批评或失望。

然而,这样的反应往往适得其反,它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让他们变得畏手畏脚,害怕尝试新事物。

还是上面说过的那句话:做不好,很正常,谁天生就会的呢?

批评不是教育的答案,它只会让孩子在失败面前更加沮丧,甚至失去探索的勇气。

做不好,不要代做。

有时候,大人过于心疼孩子,看到他们遇到困难,就忍不住想要出手相助。

还有,是在反复引导还不会的情况下,大人失去了耐心:

算了,还是我来吧!

甚至,连作业也直接告诉答案。

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剥夺孩子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教育,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教会他们如何自己解决问题。

当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或者学习遇到难题时,不妨多点耐心,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尝试,

即使刚开始很慢,即使最终的结果并不完美,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做不好,可以鼓励孩子再来。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试一次的勇气。

当孩子因为失败而气馁时,大人要做的是,用温暖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告诉他们:“没关系,做不好,我们可以再来。”

这样的鼓励,能够让孩子重拾信心,勇敢地面对下一次的挑战。

做不好,可以适当对孩子进行点拨。

当孩子陷入困境,无法自行解决时,大人可以适当地给予点拨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方向。

比如孩子搭积木总是倒塌,我们可以提示他检查一下底部是否平稳;

孩子写作文没有思路,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头脑风暴,启发他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这种点拨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要做孩子成长的支持者,而不是苛刻的评判者或过度保护的“保护伞”。

允许孩子做不好,就是给他们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让他们在失败中学会坚强,在挫折中收获智慧。

因为每一次“做不好”后的重新出发,都是孩子向更好的自己迈进的一步。

教育就是,做不好,可以再来,陪伴孩子在“做不好”和“再尝试”的循环中,逐渐绽放光芒。

想一想,欧阳修的《卖油翁》中,老翁一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是不是就有底气啦?

0 阅读:5

知识本色

简介:知识无非三调:调身、调息、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