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来,王安石一直备受争议。有人称赞他是改革的先锋,有人责怪他的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王安石是北宋的改革家,在北宋太平盛世的背后,他看到了隐藏在背后的危机。
为了改变北宋“外实内虚”、“冗兵”、“冗官”、“冗费”的问题,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变法。
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新旧势力的几度拉锯之后,变法失败,而王安石也随着变法几度沉浮。
许多人看到王安石在政治上的作为,却常常忽视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
王安石最经典的十首诗词,见证王安石出众的才华。
01
最绝妙创意的诗:《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开篇“京口与瓜洲,仅一水之隔”:这句话描绘了京口与瓜洲地理上的亲密关系,同时,那“一水之隔”也微妙地透露出诗人对归途的迫切渴望与满心期待。
接着,“钟山虽远,仅隔数重山峦”:钟山,那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故乡,尽管被数重山峦所阻隔,但在诗人心中,它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无限向往。
再看那“春风再次吹绿江南之岸”: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通过一个“绿”字,将春风的勃勃生机与江南的融融春意展现得栩栩如生。诗人以春风的绿意,寄托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既是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深情抒发。
最后,“明月之下,我何时归乡”:诗人以明月为媒介,寄托了自己对归乡的深深渴望与无奈之情。明月啊,你何时能照亮我归家的道路?这既是对时间的无尽追问,也是对命运的深刻感慨。
因为一个“绿”字,王安石流传千古。
王安石是一个讲究修辞炼字的人,据说写这首诗时,“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了十几个字,从“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
02
最喜悦欢乐的诗:《元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其次,此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旧的桃符替换成新的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此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此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03
最深致悠远的诗:《梅花》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在文学史上,梅花早已成为傲然不屈、品行高洁的代表。
熙宁九年,王安石被罢相,心灰意冷地他,退居钟山。当他看到梅花傲雪而开时,像极了孤独自持的自己。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王安石用梅花吐露心声,即使自己陷入艰难苦痛之中,依然不改心中志向,一如梅花,凌寒独自开,坚持着自我。
梅花的清幽独香,就是王安石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精神的顶天立地,才是自己给生命最好的善待。
04
最雄浑苍凉的怀古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赏析】
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壈,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下,遂而写成了名篇佳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王半山的这一阕《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
作者这次是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而时值深秋,天色傍晚,他在此意境之间,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开门见山,表明时地。试看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一个“正”字领起,一个“初”字吟味,一个“肃”字点醒。笔力遒举,精神振敛,无限涵咏,皆从此始。
以下两句,已尽胜概,然而如此江山,如何“刻画”?“解道‘澄江净如练’,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全是大方家数,盖在此间容不得半点描眉画鬓。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更一凝睛细审,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为“宏观”;酒旗为细景,为“微象”;而皆江上水边之人事也。故词人之领受,自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又是何等神采,何等警策!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高手。为文采计,似宜稍稍刷色。于是乃有“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仍归于大方家数,不肯入于镂镌饾饤一路;虽曰“刷色”,亦非外铄之比。即如“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仍是来自实景,而非但凭虚想也。
王介甫只此一词,已足千古,其笔力之清遒,其境界之朗肃,两宋名家竟无二手,真不可及也!
05
最具有哲理的诗:《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或越州)时,登上飞来峰,将他的所见所感,创作出这首诗,表达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人开篇描绘了飞来峰上的千寻塔,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极言塔的高耸。接着,诗人通过“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这两句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高远、宏大的基调,同时也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在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理想的坚定信念。
“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寓意着诗人不惧怕任何困难和挑战,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能够穿透一切迷雾和障碍,看清人生的真谛。而“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自身的立场和高度,表明他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能够俯瞰一切,超越俗世的纷扰和纷争。
诗人借飞来峰上的高塔以及塔上观日出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他以高塔为依托,以浮云为喻,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对自身才能、地位的自信。
06
观点最独特的诗:《叠题乌江亭》
《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被杀身亡。围绕着项羽究竟要不要过江东,世人争论了千年。
杜牧曾题诗: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江东子弟能力出众,卷土重来,胜负还未可知。
可王安石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同一件事情,有人看到希望,有人看到失望。不管是哪一种,都有其合理性。
一个成熟的人,是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做事的人。
07
最耳目一新的诗:《明妃曲二首其一》
《明妃曲二首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首诗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获得后人同情最多的女子。
人们同情王昭君,她离开家乡,远赴塞外,人生悲苦。
可是王安石却一反此前人们写到王昭君时就表达同情的惯例,反而指出在塞外还有可能过得更幸福,得出“人生失意无南北”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唐宋时期以诗咏王昭君事迹命运的作品层出不穷,王安石此作是众多写同题材诗中的精品。其精绝之处不仅在于诗人善于用“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这些刻写入微的诗句凸显昭君倾国倾城的美,更在于诗人能从昭君的不幸遭遇中提炼出颇有洞见的人生感悟,即“人生失意无南北”。
黛玉说:“诗以立意为上”,品读过很多咏昭君的诗词,王安石的这首诗最接近王昭君的悲剧本质,
如果说前人写王昭君多痛斥“汉计拙”,或悲其遭遇,借此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或暗示忠贞之心,
王安石则更进一步,就算当年留在汉宫又能如何?“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一语道破千百年来女性的共同悲剧。
08
最清静幽雅的诗:《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赏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公元1079年—公元1082年)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本首诗是其中一首。
王安石被罢相后,住在金陵半山园,这一天,他去拜访一位朋友,在朋友家中的墙上写下这首清幽的诗。
09
最春风得意的咏史词:《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赏析:时值王安石变法初期,以伊吕获得汤武知遇,类比自己获得宋神宗知遇,以史托今,流露出词人准备大展拳脚,建功立业的志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知识点:
伊吕,典故名,典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赞》。指伊尹和吕尚,商伊尹辅商汤王, 西周吕尚佐周武王 ,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
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咏史词。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布局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但长期不得重用。直到宋神宗即位,他才有了类似“汤武相逢”的机会,可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可能是推行新法取得初步成功时的作品。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一:至王荆公《浪淘沙》云:“伊吕两衰翁谁与争功”,则隐然欲与争雄矣。……后世以经济自负者,当以公为鉴。
当心中的大志有机会实现时,你一定比王安石更激动。
10
最空灵婉丽的词:《千秋岁引秋景》
《千秋岁引秋景》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这首词没有《桂枝香》的豪雄慷慨,也没有《浪淘沙令》的踌躇满志。
全词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情真心切、恻恻动人、空灵婉曲地反映了作者积极的人生中的另一面,抒发了功名误身、及时退隐的的慨叹。
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摆脱旧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中间徘徊。他一面以雄才大略、执拗果断著称于史册;另一面,激烈的政治漩涡中也时时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
这首小词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表露。无怪明代的杨慎说:“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
没有什么比宁静更能历练心性,没有什么比放下更能颐养精神。报曾经以释怀,送未来以浅笑,用出世心看千帆过尽,用入世心迎万木盛开。
在文学史上,王安石的政治家身份相较于文学家的身份,更加突出。
在王安石的诗词中,我们可见他的宏图壮志,可见他的失意悲凉。
众所周知,熙宁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可王安石却不后悔,已经努力过了,无愧自己。
王安石的事例告诉我们,人还是要有梦想的,因为这样,才会有一个沸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