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昌:代表中国去日本受降的国军一级上将,为何名不见经传?

青林知青 2024-12-03 07:38:34

徐永昌:扬眉雪耻日,忧民爱国魂

提起徐永昌这个名字,实在是陌生得很,以前我就曾经把他和民国总统徐世昌给弄混淆了,无论是北伐战争还是军阀混战,看不到他的身影,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也鲜有所闻。

但在二战结束时,他却代表中国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代表中国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似乎这也成为徐永昌的全部,其他还有何等功业,大概率是没几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的。

作为抗战时的军委会四大台柱之一,徐永昌是与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政治部长陈诚齐名的,至少在理论上可以这样认为,至于如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程潜、李济深等,都是挂名的,是起不了作用的。

徐永昌当时担任的是军令部长,军令部的前身是参谋本部,是为抗战出谋划策的关键部门,所有的军令皆由徐永昌签署发布,权力是相当大的,但怎么说也是属于幕后英雄一类。

抗战胜利,美国要在日本本土举行日本人的投降仪式,这对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可是,为何蒋介石要派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徐永昌,去参加这次荣光无限的受降仪式呢,很多人对此是充满了疑惑。

其实,道理很简单,当时蒋介石身边的几位得力干将,不是在忙着国内日军的受降,便是加紧向各中心城市派遣国军部队进驻,以图占得先机,为日后的内战做准备,而作为军令部长的徐永昌,抗战胜利也让他一时无事可做,正在悠闲之中。

接收城市和日军的物资,自然要派蒋介石的嫡系,于是,何应钦和陈诚肯定是离不开的,而白崇禧是桂系,如果让他去日本受降,徒为桂系增光,蒋介石于心不甘。

那么也就只有这徐永昌了,他虽是晋绥军出身,但却早已同阎锡山分割,何况,徐将军不党不派,为人低调,是当时蒋介石心中的不二人选。

相比于去日本受降,国内的接收更为重要,那些对自己没有实际帮助的走过场,虚头巴脑的事,找个人应付一下就行了,这个账,老蒋是算得很清楚的。

徐永昌,字次宸,1887年出生于山西崞县,即今山西原平崞阳镇,母亲早亡,父亲在大同一家粮店打杂,虽然家庭贫困,但老徐同志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粗通文墨的他,从徐永昌5岁起便启蒙读书,什么《三字经》,《百家姓》的一堆,长此以往,徐永昌也算是位有文化之人了,这在当时95%文盲率的中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

徐永昌16岁时留影

不幸的是,在徐永昌13岁时,父母双亡,年少的徐永昌成为孤儿,为生活计,他孤身一人去了镇上的一家车马店当了一名杂役,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店小二,讨一口饭吃。

时值全国义和团风起云涌,闹得正欢,八国联军出兵北京,慈禧老太后和光绪帝狼狈出逃,清名将宋庆率毅军前来护驾,其中的一个营驻扎在徐永昌所在的镇子上。

其中有个叫徐椿龄的书记官年近半百,也没有子嗣,平常就喜欢喝茶,徐永昌小心伺候,大得这位徐先生的欢心,看着他这么小便成为孤儿,便动了侧隐之心,于是将徐永昌带在身边,就这样,小小年纪的徐永昌参军入伍,成为徐椿龄的勤务兵。

徐椿龄有文化,看着徐永昌聪明好学,便将平生所学尽数相教,在老先生的教导下,徐永昌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1908年,直隶提督马玉昆开办武卫左军随营学堂,谦虚好学的徐永昌经过考试成功入学,最终以第二名的成绩顺利毕业,第一名是后来成为爱国将领的于学忠。

徐永昌在随营学堂毕业时留影

武昌起义爆发后,阎锡山举行了太原起义,被推为山西都督,徐永昌也跟着在北京等地一通的折腾,直到1913年,他考入了民国政府陆军部将校讲习所,进一步学习军事,同学中牛人多多,还有后来与“东北王”张作霖打成一团的郭松龄。

1914年,徐永昌考入了当时军事的最高学府保定陆军大学,面壁9年,接受了最正宗的军事教育,期间结识了孙岳,不是现在那位先喂大象后说相声的小胖子,而是同盟会的大佬,少林寺下来的三大牛人之一的北方枭雄,另两位是戴笠和许世友。

徐永昌在直隶军官教育团任教时留影

军校毕后,徐永昌就一直跟着孙岳征战四方,并逐步成为孙岳的左膀右臂,他们都隶属于曾任民国总统曹锟的部下,在经过张勋复辟等一系列的动乱之后,徐永昌得到孙岳的重用,当曹锟在廊坊创办军官教育团时,孙岳出任团长,徐永昌被任命为教育长。

1920年,直皖战争开打,徐永昌被吴佩孚任命为直隶保卫团营长,不久后升任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徐永昌接替了带病的孙岳,担任西路指挥,因功升任团长。

孙岳、冯玉祥、胡景翼,《直奉大战》剧照

徐永昌为人沉稳,也不暴虐,更能体恤下属,但却有“寡人之疾”,晚年的张学良是这么回忆他的:

“在军人中,我最佩服徐永昌,跟我的脾气差不多,打了败仗,他跟我讲干什么呢?什么嗜好都没有啊,麻将也不打,酒也不喝,专门喜欢跟女人扯淡;他在郑州那会儿已经打败了,军队都退了,他老先生还跟那女的在一块儿,那个女人哭啊,舍不得。”

冯玉祥,《直奉大战》剧照

于是,网上就流传着这样的话,张学良最佩服的人是徐永昌,这一听就有些搞笑了,对厚颜无耻的张学良来说,“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只是因为徐永昌在这方面与其臭味相投罢了,至于所谓的佩服,就当个笑话听听,当不得数的。

直奉激战正酣,孙岳率领国民军第三军进攻山西,然而,徐永昌对阎锡山颇有好感,身为山西人,也不忍家乡惨遭涂炭,于是,他极力阻挠点火向山西蔓延,到了孙岳病情加重之时,徐永昌顺理成章的成为代理军长,这也使得山西避免了一次兵祸之灾。

徐永昌任国民军第三军军长时留影

阎锡山对徐永昌既感激又欣赏,不但送去了大量的军饷,还好吃好喝地款待,这让常年缺吃少穿的将士们每天如同过年一样,而阎锡山参加北伐,更使得徐永昌认定这位山西的土皇帝是个靠谱之人。

1928年初,新婚后的蒋介石发动了第二次北伐,阎锡山发表讨奉通电,任命徐永昌为东路军总司令,徐将军率军一路凯歌高奏,在进入保定后,突然接到孙岳逝世的消息,大为悲恸。

徐永昌任山西省主席时留影(右起王骧、徐永昌、马骏、邵修文、李尚仁、陆近礼、樊象离)

而在孙岳给他的信中,再三强调要保住手上的这点本钱,最好的依托对象就是阎锡山;就这样,徐永昌也正式归附了阎锡山的晋绥军,也成为阎锡山手下的干将。

蒋介石对全国来说,因为他的活动区域一直就是南方,北方就是他的短板,所以,他对北方的一些忠义之士就特别的看重,如萧振瀛和徐永昌这一类的,他竭力进行拉拢,以为自己所用。

徐永昌任河北省主席时留影(右起徐永昌、丁春膏、温寿泉、邵修文、孙奂仑、李鸿文)

当蒋介石在北平西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灵柩时,便与徐永昌作了一次深入的交谈,问询其治国之谋,徐永昌便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包括定都北京,在北方建立军校等等,蒋介石连连称好,但后来却一件也没付诸实施。

1928年,徐永昌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绥远省政府主席,他立即对所部第三军进行整编,将主要职务全部换上阎锡山的亲信,也就是将整个部队全部交给了阎长官,然后不带一兵一卒前去赴任,自此以后,徐永昌不仅没有自己的部队,也转变为一位纯粹的文职军人。

右起易培基吴家象李石会庞炳勋徐永昌万福麟韩复榘蒋伯诚熊希龄商震张伟刘哲、张学良王树翰周作民于学忠。

通常来说,只要是被委任为省主席的,无不力图掌控所辖区域所有的军政大权,包括钱粮赋税、教育民生,如山东的韩复榘、四川的刘湘,都是当地的土皇帝,成为一个个半独立的地方政权。

而徐永昌却是与所有的地方主政者大相径庭,他自释兵权,解甲赴任,力图实现其“军民分治”的理念,在那拥兵自重的年代,他这样的做法可谓是开风气之先,令世人敬仰。

徐永昌(右一)

来到绥远后,徐永昌立即着手制定了西北屯垦计划,这是一个以兵屯为主,辅之以民屯的长远规划,类似于建国后的兵团建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利国利民又切实可行的好政策。

然后便修堤筑路,引渠灌溉,传授农耕技艺,可惜的是,不久后,军阀们便大打出手,徐永昌的宏伟蓝图不得不搁浅,他回到了阎锡山身边,为其出谋划策。

1927年春榆林留影(左第二人起高双成、井岳秀、徐永昌、孙殿英)

在徐永昌的谋划下,阎锡山一开始是顺风顺水,可惜,他忘记了徐永昌一再强调的最关键的一着,即“如果张学良出兵相助,有可能胜,反之则必败”。

最后,当张学良通电支持蒋介石后,蒋冯阎大战的结局,早就是徐永昌的预料之中了,阎老西儿只能通电下野。

战后,整个黄河以北的地盘都被张学良所占据,徐永昌被任命为晋绥警备总司令,名称虽然好听,其实就是维护地方治安的一个大警察局长,在这时,他同张学良打交道的时间就多了起来,这样,徐永昌等于又归属于蒋介石集团了。

1932年,落魄许久的阎锡山就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徐永昌仍然在其麾下就职,负责省政一大摊子事,他提出了十年建设计划案,着力振兴山西的实业与教育,其他如禁烟禁毒,兴办企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等等。

阎锡山

所以,当年阎锡山能将山西建设成全国的“模范省”,徐永昌在其中的功业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在阎锡山下野的一段时间中,徐永昌曾当过一阵山西省主席,他以“诚、劳、恒”的人生信条,对山西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徐永昌最后与阎锡山分道扬镳,竟然是在对待红军的态度上发生了分歧,并不是他反对围剿红军,而是他反感阎锡山夸大红军的战力,被公开顶撞的阎锡山大为不满。

徐永昌也感觉无法同阎锡山共事,于是,他称病去南京治疗,这正被蒋介石钻了空子,立即任命他为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就这样,徐永昌彻底与晋系分割,成为蒋介石智囊团的重要成员。

抗战爆发后,徐永昌在蒋介石身边竭力协助,为其谋划,深得蒋介石信任,委任其为保定行营主任,协同指挥第一战区,负责指挥津浦、平汉两铁路线之间、黄河以北地区的军事行动。

1938年,蒋介石改组军委会,任命徐永昌为军令部长的要职,负责作战参谋,规划战局,情报分析,部队布置以及协调关系等等,地位非常重要,一直到抗战胜利,他都在这一职位上辅助蒋介石,没有丝毫的懈怠。

在抗日的各个战场上,徐永昌虽然都是幕后,但只要是他主张的战略规划,无一不是切中要害,判断精准,如放弃南京,决战台儿庄等等,从后来形势的发展看,都证明了徐永昌的先见之明。

徐永昌将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日寇进攻长沙时,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几乎所有的高官,都主张撤离长沙,对薛岳坚持要打的意图持反对的态度,而徐永昌在全面分析了战场的态势后,坚定地支持薛岳,这才有了三战长沙不俗的战绩。

他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汪精卫投降日本,其实对国家并没有多大损失,对汪精卫本人才是最大的损失,他的意思其实很明显,就是认为与其让日本人来祸害沦陷区的民众,还不如让汪精卫来维持一下地方,两相比较的话,对敌占区的老百姓还是有好处的。

当然,这是徐永昌自己的观点,也是他记在日记中的观点,当时肯定是不敢说的,直到后来日记发表,才公开,至于观点是否正确,至少是有悖于主流认知的。

正是徐永昌在抗战中一系列出色的表现,他被蒋介石选定为代表中国,去美军密苏里舰上参与日本投降仪式,并在日本受降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而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为何会选择徐永昌,除了日本刚投降,军令部一时并无重要任务的原因外,还在于蒋介石对徐永昌本人品质的认知,因为这是一个让他放心之人,细究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徐永昌人缘好,资历高;其次是没有派系,加上他沉厚缄默,处事稳妥,为人忠义,淡泊名利,而且大局观又特别好,看问题特别准,不说是料事如神,至少在国军将领中,比那只知道唯唯喏喏的顾祝同要强太多。

1946年,徐永昌出任陆军大学校长,所以,在解放战争时,徐永昌基本上就没了身影,他的调离其实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他反对打内战,这肯定是同蒋介石唱反调的,这也能解释,为何他的名字没有出现在我党发布的战犯名单中。

直到“三大战役”打完,国民党兵败已呈定势之时,孙科出任行政院长,任命徐永昌担任国防部长,而此时,即使有神仙帮忙也无济于事了。

傅作义北平起义后,前往绥远说服绥远最高军政长官董其武起义,而徐永昌奉蒋介石的旨意,在明知大势已不可为的情况下,还是放手一搏,他冒着被扣押的危险,亲自飞抵包头,力阻董其武的和平起义。

最终,他拒绝了老朋友,也是老同学邓宝珊力劝他留下来,为新中国效力的请求,自言,“政府好坏不计,我必穷其知,竭其力,以尽其责”,他以“军人坚决不降”为由,坚决要回去复命,他离开2小时后,绥远通电起义。

左起顾祝同、李宗仁、徐永昌、吴忠信,1949

飞临大同上空时,徐永昌特令飞机在故乡上空盘旋三周方缓缓离去,那依依不舍情,令人动容,他知道,这一次离去后,就再也看不到家乡了。

回到广州以后,他立即率领陆军大学师生迁往了台湾,由于在蒋介石复出时,对其多有“不敬”之词,所以也难有重用,顶着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资政的闲职,在家笔耕为乐。

徐永昌在民国军队中,可谓是个多产的作家,他著有《求己斋日记》、《回忆录》、《杂记》和《言论集》等多部著作,后被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作为现代职业军人的典范,徐永昌无论战事再紧张,工作再忙,每天都要记日记,他自1916年1月4日开始,一直到1959年6月17日病危时方才辍笔,共计有380册,约300万言,是除了《蒋介石日记》外最重要、最完整的日记。

1959年7月13日,徐永昌在台北寓所病逝,享年72岁,当局发布了褒扬令,并举行了公祭,在追悼会上,蒋介石不但亲自到场,还题写了“怆怀良辅”的匾额。

在台湾的所有民国大佬和军政高官都到场相送,极尽哀荣,这众多的挽联中,我认为最能概括徐永昌一生的,是他的老上司,老同事,也是老朋友的阎锡山所送的挽联,颇为形象地表述了他一生中的过往:

事人忠而律己严,率部次桐封,旧帅盖棺方易帜;

造诣深则所见远,扬威在国际,大猷登舰受降书!

0 阅读:34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