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缅甸7.9级地震,已经过去了半个月时间,在各方的努力之下,目前救灾重点已经转向了疫情防控和灾后重建,中国的救援队也相继撤离。
然而就在救援队撤离的第二天,缅甸政府却再次向中国提出捐款请求,结合撤回时缅甸政府军向中国救援车队鸣枪的事例,不禁让我们对缅甸政府一系列的举动再度生疑,他们究竟意欲何为?

2025年4月1日晚,缅甸掸邦北部瑙丘镇的夜空被三声刺耳的枪响撕裂。悬挂红十字标志的9辆中国救援卡车,在距离震中仅200公里的“死亡走廊”上戛然刹车;缅甸政府军以“未提前报备”为由鸣枪示警,将满载救灾物资的车队逼退。枪声穿透的不仅是救援通道,更是一道横亘在国际人道主义与地缘政治之间的裂痕。
在实皆省,一支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车队在执行运送救灾物资的任务时,遭到缅甸政府军的鸣枪示警。缅甸军方以“未提前通报路线”为由,对正在执行救援任务的红十字会车队鸣枪示警。

尽管中方人员及物资并未受到损害,但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暴露出缅甸国内紧张的政治局势对救援行动造成的潜在威胁。中方记录显示,运输方已按照规定履行了全部通报程序,并提前向缅方通报了车队的行驶路线。
缅甸军政府发言人佐敏吞事后辩解称,鸣枪示警是为了“确保安全”,并将责任归咎于车队“未遵守指示”,没有按照指定的路线行驶。

这一事件不仅加剧了缅甸军政府与地方武装之间的对立,也让中方不得不重新评估人员安全风险,最终决定提前撤离救援队伍。中国外交部也就此事向缅方提出严正交涉,敦促缅方保障救援通道畅通,确保中国救援人员和物资的安全。

更令人担忧的是,缅甸军政府在地震发生后,不仅没有停止与地方武装的冲突,反而持续对克钦邦、实皆省等民地武控制区发动空袭,甚至在4月2日黄金救援期结束后,单日空袭次数高达27次,加剧了人道主义危机。而缅甸军方的空袭行动,无疑雪上加霜,使得本已脆弱的灾区民众处境更加艰难。
但我们只是救灾,对于这些国内的事情还得他们自己解决!

我国第1支赶到缅甸的公羊救援队一行16人已向联合国UCC指挥部以及中国国家救援队联合指挥部申请撤离归建。并于2号当天上午搭乘专机由缅甸曼德勒机场起飞返航。
只是,就在救援队撤离的第二天,中国便收到缅甸政府再次请求援助的请求。面对缅甸政府提出的援助请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于4月10日向缅甸驻华大使丁貌瑞正式通报了新的援助计划。

中国政府决定追加10亿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援助,用于灾后医疗防疫、重建安置以及基础设施修复等方面。首批物资已于3月31日通过中缅边境陆路通道运抵仰光,后续批次物资将通过包机快速运输,以确保援助物资能够及时送达灾区。
此次援助物资包括成品油、板房、手术室设备、药品、疫苗、帐篷、毛毯、饮用水、食品等,这些都是灾区急需的物资。中国还将派遣医疗和防疫专家团队前往缅甸,指导救治和防疫工作,并协助缅甸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这笔援助不仅体现了中国对缅甸人民的深切关怀,更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安全挑战,中国始终坚持人道主义原则,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深知,灾难面前,受苦的永远是普通民众。
因此,中国的援助不仅仅是针对缅甸政府,更是为了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家园、饱受苦难的缅甸人民。缅甸各界对中国的援助表达了衷心的感谢。缅甸总统敏昂莱在灾情评估会上表示,国际援助是渡过当前难关的关键,尤其感谢中国持续提供的“雪上送炭”的支持。

缅甸领导人亲自慰问了中国救援队,曼德勒市市长也用中文表达了谢意。缅甸驻华大使丁貌瑞更是动情地表示:“患难见真情,中国是真朋友、好朋友,这些恩情缅甸人民会永远铭记在心。
中国援助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两国人民心连心的见证。中国和缅甸两国人民在共同抗击灾难的过程中,结下了更加深厚的友谊。

中国这些年来在国际上的救援速度一直是名列前茅,特别是这次救援缅甸,他们不畏艰险,深入已被夷为平地的房屋废墟,凭借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努力搜寻幸存者的踪迹。余震不断,随时可能发生二次坍塌,但救援队员们毫不退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生命安全的防线。
他们用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救援经验,在废墟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在5天时间里,中国救援队共救出5名幸存者,他们从死神手中抢回宝贵的生命,让绝望的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

此外,救援队还转运了28具遇难者遗体,让逝者得以安息,生者得到慰藉。他们还对15处坍塌建筑进行了安全排查,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更是不分昼夜地往返于两国之间,像空中桥梁一样,源源不断地将帐篷、医疗包、供水设备、药品、食品等紧急救援物资运送到灾区,全力保障受灾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展现了中国速度与中国温度,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政府还提供了两批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其中包括大量帐篷、毛毯、净水设备等,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对于缅甸来说,这次事件应该成为一面镜子。当你在危难时刻向世界呼救,就应该珍视那些伸出援手的人。鸣枪示警的做法,只会让潜在的援助者望而却步。当最后一批中国救援队员登上返程的运-20,曼德勒街头举着“谢谢”纸板的孩童,与敏昂莱赴泰专机的画面形成荒诞对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8年汶川,中国打开国门接受国际救援;17年后,这个国家已将救灾体系升维为文明输出的载体。
枪炮或许能制造威慑,但真正重塑秩序的,永远是深植人心的技术温度与人性光辉。至于我们的救援英雄们,他们完成使命归来,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