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骂作“汉奸”,却是一个非凡人物!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07-31 03:02:47

王铎画像

王世国/文

他生得五大三粗,满脸络腮胡子,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一个文人学士;他名垂青史,但又被人骂作“汉奸”,刚到60岁就郁郁而死;他总是爱说“吾家羲之”,其实他与王羲之并不同宗。他就是“神笔王铎”!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这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王铎(1592-1652),字觉斯,1592年的夏天出生于河南孟津,故世称“王孟津”。他的先世本是山西太原的望族,自从王铎的十世祖王成起由山西太原府的洪洞移居洛西,遂籍河南。所以,王铎是“太原王”,而王羲之则是山东“琅琊王”,本不是一族。王铎总爱说“吾家羲之”,但是他俩不是“一家”。

王铎《草书高适七绝万骑争歌杨柳春诗立轴》

王铎早年在家乡读书,18岁就读于河东书院,30岁时中乡举,后来又考取进士。他连科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接着又授编修,充任经筵讲官,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王铎个人的官运青云直上,但当时明朝的国运则是每况愈下,风雨飘摇。宦官祸国,满洲崛起,农民起义席卷全国。所以,王铎曾经一度困居乡里,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甚至“绝粮”“乞米”的生活,但却能以书画自娱。

王铎《行书寄金陵天目老衲诗》

崇祯三年(1630年)张鼎延谪居在家,王铎一度与他退居金门山中,诗歌唱和。1636年,王铎在家乡协助孟津县令修砖城,以防暴乱,并撰写了《募勇保城碑记》。崇祯十一年(1638年),46岁的王铎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教习馆员。他进讲《中庸》时,忧国忧民,竟谈论起国事,说民不聊生、白骨如林。

皇帝大怒,切责他“敷衍支吾,不能发挥精义”,吓得王铎俯伏案前待罪。由此也积淀下他对明朝帝王权贵的愤恨。第二年他就请假回乡,游大伾山,用隶书写下了径丈大字“鹭涛虎岫”,摩崖于龙洞旁。这实是他心中不平郁气的一种发泄。

王铎 《行书飞人五言诗一首》

1641年李自成占领洛阳一带,王铎正在家乡。于是,他开始了逃难的流浪生活,流寓黄河北岸的怀州、苏门。他曾被起义军追杀,亲率二十五个骑兵冲入两千农民军中,救出家人。

1643年,他又流寓孟庄山志园。崇祯十七年(1644年),52岁的王铎再度服阙,将要进京复职。不料,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崇祯皇帝在景山自杀。这样,王铎就滞留于浚县、内黄一带,又重游大伾山,瞻仰汉光武中兴遗迹,有感而书“再至青坛诗”于“鹭涛虎岫”摩崖之左。他的父母、四弟、妻子、两个女儿都在乱世中先后病逝。

王铎《突兀岩峦气五律条幅》

五月初,明朝大学士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让史可法督师扬州。五月二十九日,王铎到达金陵,即被授以南京礼部尚书之官,并提拔为东阁大学士。

这时,清兵攻占扬州,将要渡江,福王逃往芜湖。留守南京的王铎见明朝灭亡已无可挽回,就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清兵。由此说来,王铎还真是“汉奸”!

王铎《行书燕矶书事轴》 纵224厘米、横50厘米 绫本, 1643年书

王铎由明入清。1646年因清世祖顺治皇帝对汉文化有浓厚兴趣,又喜爱书法,故王铎也受到器重,被任命为内翰林弘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第二年又充任殿试读卷官。

顺治六年(1649年)一月,他被授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十月又遇恩诏加太子太保。顺治八年(1651年)王铎再次晋升为少保。不过,这时王铎实在无心做官,只想归乡以摆脱“汉奸”的罪名。所以,1652年正当要任命他做礼部尚书时,一直郁郁寡欢的王铎却寻找借口请假回乡了。不料,他竟死于乡间,享年60岁。朝廷得知后,追赠他为太保,赐谥号“文安”。

王铎《行书五律诗轴》

纵观王铎的一生,虽然几次身居高位,但他既没有“含弘光大,致精识微”的器识,又不懂得兵略;他既无大勇,不能像他的两位老友黄道周、倪元璐那样毅然决然地杀身成仁,又不能像书画家傅山“依朱衣,居土穴,思故国”,坚守节操,拒不仕清。这样,他只能泄孤愤于书画,消忧愁于酒杯,耻辱而又悲哀地苟活于世。然而,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遇,反而造就了他特殊的艺术个性,从他政治生活的粪土中,却生长出了书法艺术的奇花。

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网上有售

0 阅读:2

八公山人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