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科普——祖国医学中的“气”是指什么?

陈新的记事本 2024-02-20 02:32:36

常听中医说气虚,那么“气”是什么?“气虚”又是指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简单聊聊中医文化中的“气”。

“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

祖国医学中的“气”,是指人体内运行的生命力能量。

在中医理论中,气被认为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归纳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清气、水谷精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经气等。

气的功能主要有5个方面,它们密切配合,相互为用,才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一是推动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二是温煦作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能维持正常的体温,是与气的温煦作用密切相关。

三是防御作用: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犯,又能与入侵之病邪作斗争,若驱邪外出,则身体康复,若气的这一功能不足,则易受邪而发病。

四是固摄作用:对血、精、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五是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气的运行主要通过经络系统,在身体内外形成了多个特定的能量循环,如任脉、督脉等。气的充盈与流通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如果气的运行出现不顺畅或失衡,就可能导致疾病的产生。

气的病症一般分为气虚、气滞和气逆。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调节和平衡气的运行被视为关键环节,常通过针灸、按摩、中草药等手段来实现。

气 虚

气虚:由于正气不足所引起的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的病变。临床以肺、脾之气不足为多见。

[主证]神疲乏力,头晕、自汗,易于感冒等;肺气虚可见面色白、呼吸气短、少气懒言、语音低微等; 气虚可见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纳差、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舌淡胖嫩、脉濡无力。

[治法]补气

[常用方药]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气 滞

气滞:气滞证又称气郁证,是指体内气机运行不畅,停留于某一部位所产生的病变。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结、脾胃气滞。

[主证]以胸、胁、腹部胀痛为主,时轻时重,走窜不定,嗳气或矢气后痛减;肝气郁结可见情志不舒,两胁窜痛,或乳房胀疼、月脂不调等;脾胃气滞可见腹满胀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治法]理气、行气。

[常用方药]肝气郁结用疏肝散、逍遥丸,药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栋子等;脾胃气滞用枳实导滞丸,药用木香、砂仁、白莞仁、枳实、厚朴、槟榔等。

气 逆

气逆:气机升降失调,是指气应下降而反上逆所产生的病变。临床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为多见。

[主治]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

[治法]理气、降气。

[常用方药]肺气上逆用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莱菔子、前胡等;胃气上逆用桔皮竹茹汤或旋复代赭石汤,药用桔皮、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沉香等。

0 阅读:0
陈新的记事本

陈新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