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按国民党军的“会剿”计划:“刘士毅、杨池生两旅,由遂川向大小五井进剿;韦杵、周泽源(浑元)二旅,由宁冈向井冈山进剿;何键部两团,由桂东向江西大小五井进剿;吴尚三团,由茶、攸向江西井冈山进剿;第二军之一团,则由醴陵向攸县推进,为吴尚旅预备队。”
红军还是草鞋单衣,冬服未解决,无盐吃,每天三分的伙食也难解决,只有离开井冈山到白区打土豪才能解决。因此,决定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由红四军出击赣南,迂回敌后,打击敌人,一方面取得更多的补给,而留下红五军支两千人的队伍坚守井冈山。
然而,当时敌人悬赏200块大洋,收买了当地一个游民猎户带路,从黄洋界侧面的山沟绕到红军阵地的后面。趁天暗雾大,国民党军两面夹击,攻占了黄洋界哨口,随后又攻占八面山哨口,红军在激战中四面受敌,在严峻的战况中,只得实施突围。
当时,红军的战斗人员只有五百来人,红四军28团参谋长王展程,因参加五斗江、七溪岭和龙源口战斗中两次负伤住院,因伤未愈留在红五军教导队,担任军事教员。
此时,井冈山通向外面的大部分道路被封锁了,此时又适逢严冬,滴水成冰,部队只能在深山老林中寻找出路,从井冈山主峰腹地的悬崖峭壁处,在猎人和野兽爬行过的小道上,攀行了一天一晚,算是突出敌人的第一层包围。”加之“时值严寒,天下大雪,高山积雪尺许,其艰难和危险的境况可想而知。
突围的路线是由下庄田菜坪到河口,再通河西陇,攀上老井冈山村,然后到荆竹山的火烧岗,在那里过了夜。二十日清晨我们又继续往前走翻过大坳背到达上烟、长坪村,经过樟坑,从石门岭的山脚下来到竹坑就天黑。
第二天早上又往凉山方向前进,来到遂川县的大汾乡长冈坪时,又遭敌军三面埋伏,只有三百多人的队伍,被几个师的兵力层层包围攻击,突围之后又遭伏击,此时部队被打散,王展程不幸打散脱离了部队。此时王展程身上有伤,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查,在附近一条杂草丛生的水沟里躲藏了一天一夜。
随后,厮杀的声音渐渐远去,他冒着风寒,顶着大雪,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专走清冷生僻的山道,经过六天六夜饥寒交迫的艰辛之路,到达遂川戴家埔村的一座山上。
这时,王展程已虚弱的边站都站不稳了。他决定到村里去找点吃的,谁知刚到村口半山腰上,就遇到了当地反动武装“挨户团”,被歹徒用鸟铳打中,不幸壮烈牺牲。这次战斗被后人称为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最危险的一次突围。
王展程牺牲处
王展程,出生于湖南石门县楚江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青年时代,曾和哥哥同在长沙法政学校学习。毕业后,哥哥去当律师,而王展程毅然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从军,怀揣着一颗对革命无限热忱的爱国之心,来到广州入了党,考入黄埔军校学习,以优异成绩在第四期顺利毕业。
毕业后王展程跟着队伍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在震惊全国的湘南暴动中,他了解敌人布防情况,部署攻城计划,从主攻部队中挑选数十人乔装成进城做买卖的农民,由北门入城与当地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迅速解决了守门之敌。与此同时,埋伏在城外的红军和农军数千人立即冲向城内,击毙了耒阳县临时维持会主任王曾奎,敌军仓皇溃逃。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王展程军事才能也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展露。
王展程牺牲处安葬地
随后,王展程等率军离开耒阳,经永兴、安仁、茶陵,历20多天长途跋涉抵达酃县沔渡镇。与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红四军共4个团,红二十八团全团近2000人,有1100余支枪,战斗力最强,是红军中有名的“钢铁团”,王展程就是该团参谋长。
青山热土埋忠骨,柳绿江南魂归来,王展程在这次突围牺牲之后,当地百姓把他就地安葬在这个小山坡上,建国后,骨灰安放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
今天,在井冈山茨坪的北山上,有一座四周青松翠柏,依山而建,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站在山下远看,纪念碑像一团跳动的星星之火;近看,又好似一杆杆革命的枪。远处云海中露出点点峰脉。山风吹来,井冈翠竹发出阵阵涛声,似乎在给我们讲述着八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英雄事迹,王展程烈士的塑像安放在这苍松翠柏之间,放射着耀归的光芒。
同时,在王展程烈士遇难的遂川戴家埔村半山腰上,立了一块纪念碑,每年的清明时期,就会有成群结队的人来这里瞻仰,以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