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戴铁帽,为什么后改成“屁帘儿”,原来和这位抗日英雄打了一仗之后吃了大打亏

村人说史实 2019-08-02 16:20:42

1931年“9·18”事变时,所有的日军头上戴的都是钢盔,日本人称为“铁帽”,鬼子的铁帽半个西瓜一样,绿色的,戴上这个的目的,那就是减少战场上横飞的弹片对人脑部的伤害,而且它的表面是弧形的,枪弹要打偏一点,可就从上面滑过去了。

然而,几年之后全面侵华时,很多的日军都改成“屁帘儿”的战斗帽,我们从电影里就可以看到,在日军的帽子两侧,飘着两块布片,人一走动风一吹,便一飘一飘,有些象招魂的布。

日本人解释这“屁帘儿”帽有三大好处:一是防止中国的大刀队一刀下去把脑袋砍了,可以保护脖子;二是到中国南方打仗,天气太热可以防晒,可以吸汗,还可以当扇子用,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三是还可以防止蚊子、虫子之类的叮咬。虽然我们看来很寒碜,的确是不错的设计,能起到作用。

实际上,日军把铁帽改成“屁帘儿”战斗帽,还是因为在东北和这人打吃亏了后改的。

当时,日本人在东北一打起来,东北军不抵抗就脚底下抹油——溜了。这铁帽也自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然而,不久之后,东北出现了一个抵抗的人,那就是在黑龙江的马占山。

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他当众宣布:“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属我保卫地方之责”。他亲自视察防地,修筑防御工事,积极准备抵御敌人的袭击。

1931年11月4日晨,在7架飞机掩护下,1300余名日军以保护修桥为名,直扑江桥(嫩江铁桥)中国军队驻地大兴站,驱赶中方修桥人员,迫令守军后撤,并强行抓去中方哨兵3名。中午,又悍然向中国军阵地发起猛攻。

总指挥马占山当即下令抵抗,全体将士英勇战斗,同敌血战三天二夜,击退了敌人多次进犯。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不顾张学良不抵抗政策而对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大规模抵抗。马占山奋起抗战,深受全国人民称赞,国内各地报纸都以大字标题报导江桥抗战。全国各地群众自动组织慰问团、后援会,捐钱捐物,支援黑龙江省抗战。上海、哈尔滨等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组织“援马抗日团”,参加抗日队伍。

面对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铁帽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

此时正值隆冬季节,东北的天气零下几十度,而日军头上戴的铁帽里衬子太薄,在战斗中一出汗,很多士兵没有及时处理,等停止战斗时,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

后来,日军就不强行摘除,回去后烧开水像烫猪一样,浇到铁帽上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后来有日本侵华老兵的回忆说,和马占山战斗的这些日子,每天晚上宿营的时候,军营里是一片鬼哭狼嚎,原来是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

为此,日军在攻占齐齐哈尔时,在战场上阵亡的人数三百多人,但铁帽问题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数千,大部分都是这种“铁帽头”伤,和马占山这一仗真打得亏大了。

当然,日军的装备戴铁帽冻伤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同时,因铁帽上涂漆有些问题,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使用久了,铁帽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战场上成了对手瞄准的活靶子,为此也丢了不少的性命,本来指望这铁帽成为守护神,反而成了催命鬼,不得不下令换成“屁帘儿”战斗帽。

0 阅读:5
村人说史实

村人说史实

讲叙发生在各地的名人史实,介绍那些过去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