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越军妄图发起“第三次战役”,和傅全有交手后梦想彻底破灭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02-11 11:42:35

1984年7月12日,越南第二军区以约1.6万人的6个团兵力,以夺回老山为终极目标,对我老山主峰前沿松毛岭阵地发动了疯狂反扑。

但是,在后方强大炮火支援下,我14军40师仅以一个团兵力就守住了松毛岭,一天激战后歼敌3700多人,令越军遭到了老山战场有史以来最惨重的单日伤亡。

松毛岭战斗的惨烈令双方参战人员均印象深刻,3700多人的损失似乎与之不对称,而且我们也难以理解,为什么仅仅损失一个团就让越军放弃进攻。

一个罕为人知的事实是,尽管遭到了松毛岭大战的沉重打击,但越南军方依然没有死心,他们总结经验,集结部队和装备,准备发起所谓的挽回面子的“第三次战役”。

只不过,解放军一支王牌部队的出现,让越军通过大规模反扑夺回老山的妄想彻底死心,此后连团以上规模的反扑都不敢组织了。

活跃在老山前线的越军

一、铁血出征:雄师南指卫山河

1984年7月12日,就在40师血战松毛岭之际,南京军区大礼堂前战旗猎猎,陆军第1军2.6万将士在军长傅全有、政委史玉孝率领下誓师出征。

这支传承自八路军358旅的"天下第一军",携带着2231台车辆、约700门各种口径火炮和1.9万余件轻武器,犹如钢铁洪流般向云南前线挺进。

经过5个月针对性强化训练,部队完成了现代化升级:沈阳军区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提升火力反应速度,两部“辛柏林”炮侦雷达构筑起立体侦察网,配属的14军坦克连和红缨-5导弹连更让部队如虎添翼。

11月30日,这支初来乍到,却一点也不怯阵的部队开始正式接管老山战区防务,在长达23公里的防御正面上,从662.6高地到八里河东山,处处可见第1军将士构筑的钢铁防线。

时任第1军军长傅全有在前线看望伤员

二、铜墙铁壁:半年防御显神威

越军侦知解放军已经换防,认为新来的第1军可能不熟悉战场情况,就想通过奇袭占点便宜,第1军从接防后第三天开始和越军交火,几乎是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但阵地却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松毛岭战斗后,越军在老山正面始终保持着3个师,10-13个步兵团,1个特工团,1个炮兵旅和2个炮兵团的兵力,兵力上处于优势。

而且,越南领导人黎笋震惊于7.12战斗的失败,号召全国上下全力以赴支援在北部边境的军事行动,这让越南第2军区的将领们如打了鸡血一般亢奋。

第2军区司令武立和副司令黎威密经过商量,决定在老山前线采取“掘壕延伸”的新战术,构筑了长达54公里的交通壕,妄图分割包围我前沿阵地。

他们不仅在战区布设了大量的地雷,还三天两头以炮火向我防御阵地和后方不断地炮击,企图干扰我军的后勤补给。

参战部队向国旗宣誓

在接防后的180个昼夜里,第1军阵地共承受了越军22万发炮弹的疯狂洗礼。越军先后发动9次营团级反扑和102次连排袭扰,死伤上千人,却始终无法撼动我军防线。

统计数据显示,防御期间第1军部队成功实施3次主动出击,拔除28个敌据点,摧毁火炮128门、军车95台,以消耗炮弹34万发、战损火炮17门的代价,取得1:5.4的显著交换比。

更为重要的是,这支来自江南水乡的部队在实战中实现了转型蜕变。热带山岳丛林作战经验值从零起步,逐步摸索出“小群多路、精兵守点”的防御战术,首创“倒打火力点”、“弹性防御”等创新战法,为后续轮战部队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雷霆出击:“1.15”战役定乾坤

1985年1月15日,中越两军在老山再一次展开激烈对决。越军为实现“第三战役计划”,在清水河方向集结2个主力团,妄图通过“收复失地”扭转战略被动。

傅全有率领第1军根据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的指示,不仅抵御敌人对142 号、145 号等阵地的进攻,还在116高地、968高地等方向展开攻势防御,上演了现代战争史上经典的攻防转换战例。

杨相芳在老山前线

凌晨3时,步兵第3团突击队借助浓雾掩护,秘密抵近968高地。9时30分,随着3个炮兵群近百门大炮同时怒吼,3团7连9班班长杨相芳(后被授予一等功)身先士卒,用火焰喷射器的炽烈火龙连续摧毁敌多个火力点,为突击队的进攻打开了通道。

至11时55分,突击分队两面夹击攻克968高地主峰,随即依托有利地形击退越军7波反扑,创造了“攻克即固守”的经典战例。

在东线116高地方向,步兵第1团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当10时整的炮火准备将负2号阵地化为火海时,黄仲虎突击组已迂回至敌侧后,开始用手榴弹猛炸敌火力点。

当正面进攻的第一突击组至半山腰时,突然遭到负2号阵地顶部敌一个机枪火力点的封锁,冲击受挫。

此时,1班火箭筒手卢保真正好冲到一块大石头前面,面对越军密集交叉火力他不顾喷火角度,发射一枚火箭弹将敌火力点摧毁,自己也被大石头挡回的火焰烧伤。刘金虎带领全组边冲边打,第一个冲上主峰。

英雄黄仲虎

随后,刘金虎继续带领战友向高地强攻,炸毁敌人两处隐蔽所,毙敌4名,就在他向排长报告情况时,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

尽管右路突击队进攻负3号阵地时受阻,但在团前指的有力指挥下,18时30分,以两个加强班采取两翼突破、向心攻击的战术,于18时46分成功攻占负3号阵地。

当第1军的攻势如火如荼之际,越军正集中两个精锐团猛攻那拉方向,他们从凌晨4点多开始就以1个加强连的兵力,在特工配合下分三路向我142号、145号阵地和146号阵地东南无名高地发起攻击;

142号阵地上,防守的5连6班面对十倍之敌,用定向地雷构筑“死亡走廊”;

他们使用的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是我国研制的一种反步兵定向破片地雷,它仿自美军M18A1式定向地雷,地雷爆炸后可产生800枚1.2毫米大的钢珠预制破片,杀伤距离约50-100米。

66式反步兵地雷内部构造

同时发射800枚子弹的威力可想而知,这种地雷可以采用手动起爆、拉发、绊发、压发等击发方式,对步兵的杀伤力很强,这种地雷每每起爆,都炸得越军血肉横飞。

145号阵地东南无名高地,4连5班创造了单日投掷800枚手榴弹的战场奇迹。在表面阵地几度易手的危急时刻,副连长杨少华带领仅存的7名战士发起决死反击,用刺刀和工兵铲夺回每一寸焦土。

为了支援前方步兵,这次越军炮兵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仅仅是1月15日一天,越军就向我军几个阵地发射了8000多枚炮弹。

其实这几个高地总共才300多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都挨了二十六七枚炮弹,把整个山头的标高都炸矮了几米。

在这场持续18小时的攻防大战中,我军步炮协同达到巅峰状态。100迫击炮连创造单炮日射300发的极限纪录,师属炮群借鉴了7.12大战中创造的“移动拦阻”新战法,用精准火力将越军第二梯队隔绝在战场之外,使敌人进退两难。

我军高射机枪阵地留下的子弹壳

下午4点,步兵第2营开始向140、142号阵地发起反击,经惨烈厮杀,当夜幕降临时越军占领的原142阵地部分表面阵地已被我全部夺回,双方阵线恢复到战前态势。

战后统计显示:在防守和进攻战斗中共歼敌1356人,缴获火炮2门,轻重机枪7挺,步枪和冲锋枪27支,40mm火箭筒19具,以及各种枪弹、炮弹和军用物资,而我军共伤亡275人,其中牺牲88人,负伤187人。

“1.15大捷”不仅是战术层面的胜利,更具有深远战略意义:首先,它彻底粉碎了越军"第三战役计划",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其次,初步验证了第1军这样的合成化部队在山岳丛林地带的作战效能。

第三,验证了在丛林地区“攻防一体”的作战模式,丰富了我军的作战理论体系;同时,这场战斗还涌现了黄仲虎、杨相芳等207名战斗英雄,实现了“老山精神”新的传承。

在这场血与火的淬炼中,第1军让原先志在必得的越军头破血流,打出了“攻必克、守必固”的赫赫威名,一举粉碎了越军“第三次战役”的狂图。

参战英雄

战后统计显示,第1军参战部队97%的官兵获得各类战功,涌现出“坚守英雄连”、“攻坚先锋营”等21个英模集体。

尾声

当1985年6月轮战期满时,第1军交出的不仅是固若金汤的防线,更留下了宝贵的作战经验:20余万字战术总结、37项技术革新成果、58个经典战例。这些用鲜血换来的财富,深刻影响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转型。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看到火炮与机枪的交响,更应铭记那些在猫耳洞里写血书的年轻面庞。

他们用生命诠释的“祖国在我心中”的誓言,早已融入中国军人的精神血脉,化作新时代强军路上永不熄灭的火炬。

英雄留影

0 阅读:58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