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伦敦街头一家不起眼的中国银行分行里,一位名叫多利的英国姑娘正在柜台后忙碌。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远方中国的向往,却不知道自己即将卷入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神秘存款风波。
英国姑娘多利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多利出生于1918年的伦敦,从小就对中国文化着迷。虽然没去过中国,但她对这个遥远国度的热爱与日俱增。上世纪40年代初,中国银行在伦敦开设分行,多利抓住机会,成功应聘为柜员。这份工作让她终于与梦中的中国有了联系,心里美滋滋的。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侵略者肆虐华夏大地,中国军民奋起抗战。远在伦敦的华侨华人纷纷慷慨解囊,支援祖国。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也设立了两个募捐箱,为抗日募集资金。
【事情起因】
多利发现募捐箱背后的猫腻
多利每天看着人们往募捐箱里投钱,心里既感动又敬佩。可没过多久,她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这些捐款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某些国民党官员中饱私囊,根本没用在抗日战场上。
多利气得火冒三丈,但以她的小职员身份,根本无力揭发这种丑陋行径。她仔细观察后发现,两个募捐箱其实大有不同:一个是国民党政府设置的,里面的钱由他们支配;另一个是红十字会的,国民党政府无权染指。
多利的"移花接木"大计
多利看着这两个募捐箱,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她决定偷偷把国民党的募捐箱挪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而把红十字会的箱子放在显眼位置。这样一来,大部分捐款就会流入红十字会的箱子,真正用于抗日救国。
多利的小动作很快见效。红十字会的募捐箱里的钱越来越多,而国民党的箱子里却门可罗雀。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个月,多利每天都为自己的"小聪明"暗自得意。
好景不长。一天,几个西装革履的中国人突然造访银行,他们自称是国民党驻英代表。他们发现募捐箱被挪动后勃然大怒,质问银行负责人这是怎么回事。
多利吓得浑身发抖,深怕自己的小把戏被揭穿。但让她意外的是,银行负责人居然替她打起了掩护,说是因为装修需要才临时调换了位置。
周恩来的惊人之举
就在多利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67年,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
周恩来此行的目的竟然是为了见多利一面。原来,多利的"移花接木"之举早已传到了中国高层的耳中。周恩来得知后,对这个素未谋面的英国姑娘肃然起敬。
在银行的一间小会议室里,周恩来亲切地接见了多利。多利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但周恩来的和蔼让她很快放松下来。周恩来称赞她的机智和爱国情怀,说她的行为为中国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更让多利震惊的是,周恩来竟然带来了1.2万英镑的现金,要存入银行。他解释说,这笔钱是中国政府的一点心意,感谢多利多年来对中国的支持。周恩来特意嘱咐,这笔钱要以"代周总理存"的名义存入,并且在他有生之年都不得动用。
多利受宠若惊,连连推辞。但周恩来坚持道:"这不仅是对你个人的感谢,更是中国人民对所有支持过我们的国际友人的一份心意。"
在周恩来的坚持下,多利最终接受了这笔存款。她郑重承诺,一定会妥善保管这笔钱,直到周恩来本人来取。
1997年,也就是周恩来去世21年后,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在例行审计时发现了这笔神秘的存款。经过多年的利息积累,这笔钱已经变成了相当于46万元人民币的一笔"巨款"。
银行方面展开调查后,终于揭开了这笔存款背后的感人故事。多利的事迹被公之于众,引发了广泛关注。人们纷纷感叹,一个普通的英国姑娘,竟然与中国结下了如此深厚的缘分。
这笔存款的命运最终如何?据说,在征得多利家人同意后,这笔钱被用于设立了一个专门资助中英文化交流的基金。多利虽然已经离世,但她与中国的这段情缘,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