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7年,56岁的王阳明奉命到广西平定叛乱,临行前,王阳明与他的两位得意门生——钱德洪和王畿,在府中的天泉桥上论道,这就是“天泉证道”,在这次论道中,产生了阳明心学重要的核心思想“四句教”。
在《传习录·钱德洪录》记录,“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德洪认为,这四句话是阳明心学的终极体系。
如今,人们也认为,这“四句教”蕴含着道佛儒的精髓。
这四句话从字面上理解是很容易理解的,它结合了心、意、良知与实践。

关于王阳明的四句教的解释网上有很多,在这里我也来说一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1.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如同一张白纸,纯净的什么也没有。
正应了那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中如果到达这个境界,估计已经做到“照见五蕴皆空”了。
如果你为人处事都能像镜子一样客观公正,做后什么也不留在心里,那么也是可以做到无善无恶的。

2.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作为普通人,总会遇到客观现实的各种影响,亲疏远近,红黄蓝绿,高低贵贱,都已经在环境中存在。
当一个人接触了外界的信息后,如果让你出现分别心,让你的心动了,你会怎么处理呢?是下意识的做了决定,还是用智慧来做出判断呢?
正是因为有意识地去分辨身边的信息,让我们有了善、恶的区分。

3.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就是“至善”,人的善与恶,就在一念之间的念头,所以,我们要在意念上用功,让自己心静下来,去思考如何正心,如何让念头回归到良知上。
善恶究竟有何特征,要如何区分的呢?
在《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日课》中,度阴山的解释我很认同。
第一,对别人有益就是善,只对自己有益就是恶。利他就是善,纯利己就是恶。
第二,从良心发出来的善行是善,利用职权或机关算尽的善行则是恶。
第三,不求报答的善行是善,有目的的善行则是恶。

4.为善去恶是格物。
所谓格物,格的便是心中的物,正是因为一件事在心中有了分别心,所以才没能像镜子一样,照后镜子上就什么也不留下,也正是因为留下了事物,我们便识别它,然后为善去恶。
善恶并不是绝对存在的,而是源自我们内心所赋予的,我们的喜欢和厌恶导致了我们的分别心。
有善恶之分,也意味着我们自身有立场标准和对某物的执念。
“为善去恶”就是让我们为自己的善,祛除伤害他人的恶。

回归当初的“天泉证道”,对于四句教的实践,王阳明也曾有过解释。
如果遇到的人是良知光明的人,也就是念头通透、悟性强的人,那么就教他1、3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
如果遇到的人是良知昏聩的人,也就是资质不高、悟性差的人,那么就教他2、4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
有位居士叫“我亦是行人”,说到对这4句话的理解,他认为,这4句话正着读是人生入世的哲学,倒着读则是修行与出世的哲学。这个理解甚是妙哉。
如果要修炼着四句话,你认为自己要从哪句话开始修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