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形式》的作者格奥尔格·卢卡奇,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评论家,此书由王宽相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卢卡奇出生于1885年,他见证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变革,对于西方文化美学,卢卡奇的研究非常深入。

《心灵与形式》这本书,是他1910年25岁时发表的散文集。那个时候,正是西方社会发生严重危机与动荡的时期。
所以,在看卢卡奇这本书中,自带激昂的情绪,表达着他对形式、艺术与心灵的表述。
在“关于随笔的形式与本质”一章中,卢卡奇讲述了他对于随笔、戏剧、小说德国的研究与思考。

在内容上,与我国古代文化美学(言简意赅),有着截然相反的风格,卢卡奇的讲述,同西方的小说一样,一段话讲述地非常细致且佣长。
对于喜欢西方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中的内容可以更好的理解,而对于完全没有理解的人来说,算是有门槛限制的书籍。
当然,书中的内容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因为有很多概念性的内容,卢卡奇如同在授课一般娓娓道来。

1. 随笔的意图是什么?是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这种的诸多手段和方式。
2. 有些批评性的著作,就像自然科学的一种假说,像一种机器零件在出现更新的、更好的结构之前,从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其旧有的全部价值。
3. 科学通过内容影响我们,而艺术则通过形式影响我们。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事实及其相互关联,而艺术给予我们的是心灵与命运。
4. 伟大的随笔作家的文章不需要文学或艺术作为中介,比如柏拉图的《对话》与神秘主义者的著作,蒙田的《随笔集》与克尔凯郭尔的虚构日记及中篇小说。

5. 心灵的现实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剧中人生,另一种是实际人生。两者都是真实的,可是永远不会同时起作用。任何人在每次体验时都包含着两种成分,不过其强度与深度总是各异而已。
6. 只有保持统一,才能更生动一些;可是若能唤起生命的幻觉在更加生动。这里的平衡问题是这样来达到的:世界与仙界,图像与透明度,理念与发挥应各置于天平两侧的托盘上而保持着平衡状态。
7. 所有著作都用命运关系的象征来表述世界;命运的问题决定着所有的形式问题。

8. 在所有伟大的随笔家的任何一篇著作中,我们总是可以找到相同的讽刺意味,当然形式有所不同而已;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者是仅有的、不带内在讽刺意味的人。
9. 文学创作自生活(与艺术)中汲取它们的主题;艺术(与生活)为随笔提供评论的对象。
10. 随笔追求的是真相,其搜寻的目标是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