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第一座公园

亰人爱史记 2024-04-03 12:47:09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按照“左祖右社”的规制,在承天门(清代时改称天安门)以东兴建太庙,在承天门以西兴建社稷坛,两组建筑群遥相呼应;太庙祭祖,社稷坛祭土地神和五谷神。每年除了祭祀期间,太庙和社稷坛都是大门紧锁,禁地威严。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作古,但太庙和社稷坛依然是一块禁地,普通人还是不能进入。单说社稷坛,民国初年已经无人管理,坛内杂草丛生,守坛人为了谋生,便在里面种植苜蓿,饲养牛羊,社稷坛几近败落,威严扫地。

北京社稷坛

民国初期,中国刚刚从西方获知“公园”概念,为了表示自己领风气之先,民国政府也想在当时的中国政治中心北京开辟一座公园。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时任民国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提出了将社稷坛辟为公园的设想,并在他的主持下加以实施。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十月十日,社稷坛对社会普通民众开放,取名“中央公园”。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也是北京城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

北京中山公园(原中央公园)正门

在中央公园开放前的短时间内,对社稷坛这座古典皇家坛庙园林进行了整修。社稷坛南侧原本无门,建园时在其南墙上新开凿了一座面向长安街的南门作为中央公园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

在社稷坛辟为中央公园后,除遗留下来的社稷坛、拜殿(又名享殿、祭殿)、戟门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格言亭、茅草亭、四宜轩、蕙芳园、长青园、唐花坞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公理战胜”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内。其中,最闻名的是“公理战胜”坊。

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清军枪杀。当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为了纪念克林德,满清政府被迫在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东单北大街正中克林德被击毙处竖立了一座“克林德碑”坊。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九一七年中国参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战败投降而告终,德国成为战败国,中国成为战胜国。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和一雪前耻,北洋政府下令将“克林德碑”坊拆除,并用拆除的石坊材料在中央公园正门内重建一座石坊。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故重建石坊遂被更名为“公理战胜”坊。

中央公园一经开放,便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欢迎。皇帝祭祀的御道、祭器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原貌,能够一睹皇家禁地,极大满足了北京市民的好奇心。

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

中央公园的来今雨轩茶座最负盛名,享誉京城文化圈。来今雨轩原来是中央公园董事会的俱乐部,开始这里只经营茶水,后来开始买点心和吃食。据说最有名的干烧活鱼,每天大厨师傅都得做百八十条。人们在来今雨轩闲谈、会友、宴请客人、看书、写作。人们曾笑称来今雨轩是“国务院”,因为政界要人们闲暇时也总在此碰头。

除来今雨轩外,中央公园内还有春明馆、长美轩、上林春、柏斯馨、集士林等各具特色的中西餐馆。由于环境优美、来去方便,中央公园渐渐地成为了精英荟萃的地方。

中央公园的牡丹、芍药和菊花远近驰名。据说民国时期,一到花开季节,就会有一列火车一早从天津老站开出,沿途不停车,一直到达前门东站,晚上六、七点钟再返回天津,专门拉着天津游客到中央公园来看花,人称“看花列车”。

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原拜殿)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举行公祭时,灵柩就停放在中央公园拜殿(今中山堂)内,供各界人士瞻仰吊唁。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一九三七年日本占领北平后,中山公园改名为“北平公园”,十个月后又改名为“中央公园”。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山公园”名称,并沿用至今。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日,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大会决定将中山公园内的“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

北京中山公园“保衛和平”坊

“保卫和平”坊坐落在中山公园南门内,是一座宽十七米、高十点九米、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青石牌坊。牌坊正中从右向左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保衛和平”四个镏金大字,字迹遒劲凝重。至今,“保卫和平”坊都是中山公园内的一处著名景点。

一九八八年,中山公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〇一一年,中山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由皇家禁地到公共园林,中山公园不仅记录了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成长过程,更见证了北京城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沧桑巨变。

0 阅读:0

亰人爱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