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古代冰嬉

亰人爱史记 2024-04-03 12:47:13

在中国,滑雪、滑冰的起源要从大禹说起。大禹治水时四处奔波,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其代步工具是“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对于“橇”,《史记正义》解释:“橇形状如船而短小,两头略微翘起,人曲一脚,在泥上擿进。”

后人受远古先人“泥行乘橇”启发,开拓创新,把“橇”用在冰雪上行走。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有一个民族叫“室韦族”,居住地在今兴安岭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及嫩江流域,以狩猎为业。据《隋书》记载,室韦族人在积雪的地方狩猎时“骑木而行”。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中写道:“气候严寒,雪深没马,地高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下·回鹘列传下》也记有,人们“俗乘木马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以板藉足”就是在脚下弄块木板,脚踩在上面可以增大受力面积,有效地防止跌陷深雪之中。“屈木支腋”即用两根弯木支撑在腋下,为的是更好地滑动,这很像现在的滑雪杖。

早在中国宋代,皇帝就喜欢冰上娱乐活动,将其称作“冰嬉”。在《宋史·礼志》中有明确记载:“幸后苑观花作冰嬉。”当时在冰嬉中还出现了冰床,即在木板上铺一些垫褥之类的轻软暖和之物,数人坐在上面,一人拉动在冰上滑行。

北方女真人曾用兽骨绑在脚下滑冰,后来演化成用一根直铁条嵌在鞋底上,这便是最早的冰刀与冰鞋。据说,完颜阿骨打(金朝开国皇帝)自联合女真各部落起兵反辽时,他和他的将士鞋下就绑着冰滑子飞驰在松花江的冰面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辽朝的宾州城。

冰嬉在明代时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明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道:“阳德门外,冬至冰冻,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藁荐(草垫子),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明宫词》中也有关于冰嬉的描述:“琉璃新结御河水,一片光明镜面菱,西苑晴雪来往便,胡床稳坐快云腾。”

不仅在明宫,京城民间也有滑冰活动。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明代时,京城人常在雪夜的什剩海冰湖上坐冰床、畅饮、赏雪:“雪后,集十余床,垆分尊合,月在雪,雪在冰”。

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与满人的风俗与习惯和帝王的重视与提倡密不可分。由于满族在关外的特殊生存环境,滑雪在生活、生产、军事上起过重要作用。清朝入关进京后,还有了一支专门用于冰上作战的特殊部队——八旗冰鞋营。朝廷还特意为八旗冰鞋营设计了一个冰上竟技项目,叫作“大阅冰鞋”。清朝历任皇帝对此非常重视,每年都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大阅冰鞋”。皇帝“大阅冰鞋”的地点,根据每年湖面冰冻程度不同,具体地点也不尽相同,但全都是在皇家西苑三海(今北京的北海、中海、南海)之内,如北海漪澜堂和五龙亭、南海瀛台都曾是皇帝“大阅冰鞋”的地点。

清代康熙年间画家金昆等绘《冰嬉图》卷局部

清朝早期的“大阅冰鞋”带有明显的军事训练目的,但到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以后,“大阅冰鞋”仪式逐渐衰微,军事训练色彩逐渐淡化,而游艺性慢慢突显出来,并发展成为宫廷中融技艺与娱乐于一体的盛大“冰嬉”活动。冰嬉活动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举行,内容十分丰富,有“抢等”(相当于现代的速度滑冰)、“抢球”(颇似现代的冰球比赛)、“转龙射球”(即冰上射箭)、“花样滑冰”(其动作有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双飞燕、千斤坠、大蝎子等)以及杂技滑冰、高台滑冰、冰上蹴鞠、缘竿、盘杠、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项目。

拖床冰嬉

到了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在传统冰嬉项目基础上,又玩出了许多新鲜花样。每到腊月间,慈禧太后都要在西苑三海的冰面上搞一次拖床冰嬉。慈禧为取乐,让人把准备好的五百个银元抛向冰面,然后让后妃、福晋、格格、宫女、太监们去抢银元。那银元因冰面光滑滚得很远,那些追抢银元的女眷们滑倒一片,东倒西歪躺倒在冰面上,却抢不到几个银元。这个游戏让慈禧太后无比快乐。

清代木冰鞋(故宫博物院)

清代冰嬉活动不仅在皇宫内苑举行,而且在民间也较为普及,受皇室影响,北京民间的冰上运动也蔚然成风。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到寒冬之时,“都人于各城外城河上,群聚滑擦(即滑冰)”;《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说:“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蹴鞠,则皆民人练习者”。由于隆冬时节,河流封冻,漕运停驶,船夫们为了生计,便自制简易冰床在什刹海、护城河等处做起拖冰床生意。乘冰床者多是较富裕人家的子弟或文人墨客,乘冰床是为欣赏什刹海等处的沿途冬日冰雪风光。爱新觉罗·文昭在《京师竹枝词》中称:“城下长河冻已坚,冰床仍着缆绳牵;浑如倒拽飞鸢去,稳便江南鸭嘴船。”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刊印的《燕京岁时记》记载,这些民间开展的滑冰活动一直流行到清末之时,经久不衰。

0 阅读:0

亰人爱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