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什么建这么多土楼

翰林编修馆 2024-09-28 10:08:24

之所以建土楼,主要是建造土楼的客家人身份问题。

客家人并不是少数民族,他们是汉族的一部分。古时因为战乱叠加天灾,一部分汉人从中原地区迁移到现在的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地。

为了跟当地人有所区分,他们自称“客家”。

可以看到,客家人本身就是为躲避战乱而来,骨子里的忧患意识极强,需要一个绝对安全的住所。

闽西地区之所以没有战祸,可不是因为这里自带天堂属性,而是这里居住环境实在太差了,野兽出没,人烟稀少,没有战争的基础。

最初在此安家的客家人,为了避免成为野兽的自助,把自己房子的建得很是牢固。

但随着勤劳的客家人在此聚集,这里就有了价值,于是就有人打起了这里的主意,他们是流匪。

客家人的房子防得住野兽,但却防不住流匪。

一年下来好不容易开荒收获的庄稼,一夜之间被抢得精光。稍有反抗,还会丢掉性命。

更大的房子,更坚固的墙壁,成为刚需。这还不够,大家族聚在一起,才能更有效地对抗流匪,这两个问题得一并解决才行。

首先是住房的硬件升级。

汉人迁至此处之前,住的是木质房子、茅草房子,一把大火、一队骑兵就变成露营模式,显然不适合这里。

于是,客家人就地取材:

取闽西、闽北山区地表除去腐殖质之后的生土层,即红壤土。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这种土料的特别之处在于有极高的坚固性和防御性。

为了进一步增加防御性,墙壁设置成下厚上薄的方式,一是稳固,二是抗击打抗震。

今天发现的土楼,有的墙壁最厚处可达1.5米,靠骑兵冲锋基本没可能,就是火炮,也得轰好一阵子才行。

光有防御还是不行,得有攻有守。

高大厚实的土墙上,会在顶部设有射击孔,流匪从一箭之地冲到土楼之前,会先付出惨痛的代价。

进入土楼的入口一般也极为狭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攻守兼备的问题解决了,再说第二个问题:人如何有效地聚在一起,才能防范流寇?

像中原地区一样建造村寨的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各自为战是流匪的强项。

一个大家族,甚至几个家族完全住在一起才是解决之道。

人多了平房放不下,那就多建几层,正好还可以加高墙壁,一举两得。

于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土楼逐步成形。

土楼内部通常包括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下堂为出入口,中堂为家族聚会和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为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即使被围困,短时间内也不会物资短缺。

我们熟悉的土楼是圆形的,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但实际上,可考最早的土楼是方形。但因为方形土楼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后来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

再后来建起来的土楼更适应当地环境,样式逐渐多样,有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

有意思的是,土楼最初被外国人了解,还是因为一次乌龙。

20世纪60年代时,美丽国的情报组织通过卫星照片,惊讶地发现在我国闽西的崇山峻岭之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导弹发射架,为此紧急派一帮人来此考察。

结果他们卫星图片里面的发射架,实际就是闽西地区的土楼,这也让美丽国感受到了我们的土楼文化之美。

0 阅读:78

翰林编修馆

简介:飞雪连天冰三尺,每天来点冷知识